內(nèi)側顳葉癲癇部分性發(fā)作和繼發(fā)性全面強直陣攣發(fā)作的腦白質(zhì)微結構研究
【圖文】:
2<0.0010.002病灶對側下縱束8.59±0.328.43±0.350.3120.0090.641病灶同側上縱束8.51±0.348.25±0.368.06±0.170.032<0.0010.367病灶對側上縱束8.43±0.328.15±0.360.0290.0011.000病灶同側鉤束8.85±0.448.73±0.348.31±0.290.788<0.0010.008病灶對側鉤束8.64±0.308.46±0.410.2300.0151.000病灶同側上縱束(顳葉部分)8.63±0.338.38±0.298.10±0.280.050<0.0010.053病灶對側上縱束(顳葉部分)8.34±0.358.28±0.371.0000.1080.579注:Con:正常對照組圖1采用腦功能磁共振軟件庫(FSL,v.1.0)分析DTI圖像,分別生成的部分FA圖、MD圖;采用JHU-20白質(zhì)模板(全腦白質(zhì)分成20個感興趣區(qū))對每一位被試者在標準空間上進行基于感興趣區(qū)的白質(zhì)參數(shù)(FA、MD)提取圖2A~DsGTCS患者、PS患者病灶同側與病灶對側腦白質(zhì)FA值、MD值比較。A、B為sGTCS患者,C、D為PS患者,*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P㩳0.05)束、上縱束(顳葉部分)的MD值較對側明顯升高(P㩳0.05);而PS患者除了在皮質(zhì)脊髓束病灶同側較對側MD值降低(P=0.0026)外,同側下縱束MD值較對側明顯升高(P=0.001),同側鉤束較對側FA值明顯降低(P㩳0.001),MD值明顯升高(P=0.011)。3討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側mTLE-HS的sGTCS患者較PS患者腦白質(zhì)損傷更廣泛,且PS患者腦白質(zhì)的損傷主要在病灶同側大腦半球,而sGTCS患者不僅病灶同側的腦白質(zhì)有損傷,對側大腦半球的白質(zhì)也有廣泛損傷。與正常對照組比,單側mTLE-HS的sGTCS患者存在廣泛的腦白質(zhì)損傷,包括丘腦前輻射、皮質(zhì)脊髓束、扣帶、胼胝體、下額枕束、下縱束、上縱束、鉤束,不僅表現(xiàn)在病變同側,大部分還出現(xiàn)病變對側的異常;而PS患者則表現(xiàn)為病灶同側扣帶(海馬部
2<0.0010.002病灶對側下縱束8.59±0.328.43±0.350.3120.0090.641病灶同側上縱束8.51±0.348.25±0.368.06±0.170.032<0.0010.367病灶對側上縱束8.43±0.328.15±0.360.0290.0011.000病灶同側鉤束8.85±0.448.73±0.348.31±0.290.788<0.0010.008病灶對側鉤束8.64±0.308.46±0.410.2300.0151.000病灶同側上縱束(顳葉部分)8.63±0.338.38±0.298.10±0.280.050<0.0010.053病灶對側上縱束(顳葉部分)8.34±0.358.28±0.371.0000.1080.579注:Con:正常對照組圖1采用腦功能磁共振軟件庫(FSL,v.1.0)分析DTI圖像,分別生成的部分FA圖、MD圖;采用JHU-20白質(zhì)模板(全腦白質(zhì)分成20個感興趣區(qū))對每一位被試者在標準空間上進行基于感興趣區(qū)的白質(zhì)參數(shù)(FA、MD)提取圖2A~DsGTCS患者、PS患者病灶同側與病灶對側腦白質(zhì)FA值、MD值比較。A、B為sGTCS患者,C、D為PS患者,*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P㩳0.05)束、上縱束(顳葉部分)的MD值較對側明顯升高(P㩳0.05);而PS患者除了在皮質(zhì)脊髓束病灶同側較對側MD值降低(P=0.0026)外,同側下縱束MD值較對側明顯升高(P=0.001),同側鉤束較對側FA值明顯降低(P㩳0.001),MD值明顯升高(P=0.011)。3討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側mTLE-HS的sGTCS患者較PS患者腦白質(zhì)損傷更廣泛,且PS患者腦白質(zhì)的損傷主要在病灶同側大腦半球,而sGTCS患者不僅病灶同側的腦白質(zhì)有損傷,對側大腦半球的白質(zhì)也有廣泛損傷。與正常對照組比,單側mTLE-HS的sGTCS患者存在廣泛的腦白質(zhì)損傷,包括丘腦前輻射、皮質(zhì)脊髓束、扣帶、胼胝體、下額枕束、下縱束、上縱束、鉤束,不僅表現(xiàn)在病變同側,大部分還出現(xiàn)病變對側的異常;而PS患者則表現(xiàn)為病灶同側扣帶(海馬部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郭超;鄭罡;陳春曉;沈連芳;張志強;王利;盧光明;;基于動脈自旋標記技術的內(nèi)側顳葉癲癇病人腦血流灌注成像研究[J];生物物理學報;2011年11期
2 龍柳;張志強;許強;林玉嬌;項蕾;盧光明;張宗軍;;功能連接密度圖觀察內(nèi)側顳葉癲癇[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4年04期
3 袁翠平;盧光明;張志強;王正閣;譚啟富;陳光輝;;內(nèi)側顳葉癲癇皮層下核團改變的MR磁敏感加權成像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0年11期
4 魏方圓;陶玲;盧光明;張志強;鐘元;袁翠平;王正閣;焦青;;左側內(nèi)側顳葉癲癇患者工作記憶受損的fMRI研究[J];生物物理學報;2011年10期
5 魏渭;張志強;盧光明;;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內(nèi)側顳葉癲癇中的應用[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4年09期
6 李枝端;;部分危及生命藥物的適應證及相互作用(三)[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0年37期
7 莫介樞;王秀榮;;門診癲癇病人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1987年12期
8 康宏,李舜偉,張玉濤,戚靖安,于靜;癲癇與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關系[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200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安杰;應用機器學習方法對內(nèi)側顳葉癲癇患者全腦白質(zhì)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寒;伴海馬硬化內(nèi)側顳葉癲癇進行性腦結構損害MRI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2 李宏;內(nèi)側顳葉癲癇病人與發(fā)作次數(shù)相關的海馬頭功能連接[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7234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linchuangyixuelunwen/272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