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帶直解接收機及其校準方法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寬帶直解接收機及其校準方法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寬帶直解接收機 零中頻 I/Q不平衡校正 FPGA 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
【摘要】:頻譜分析儀是微波射頻領域最基礎、最常用的測量儀器之一。隨著近年來無線通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頻譜分析儀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對于頻譜分析儀相關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以頻譜分析儀為應用背景,完成了寬帶直解接收機的研制,并對其主要性能指標做測量。相比于超外差、數(shù)字中頻方案,零中頻方案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無鏡頻干擾等優(yōu)點,且由測量結果可知,該方案具有更好的線性特性。但由模擬器件構成的寬帶直解接收機不可避免地存在I/Q信號幅度、相位不平衡以及直流偏移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會影響接收機系統(tǒng)性能的提高。本文詳細分析了直流偏移以及I/Q不平衡對接收機性能的影響,并根據(jù)理想I/Q信號之間的關系,詳細介紹了三種I/Q不平衡校準方法,但這些方法都是以不平衡特性與頻率無關為前提,因此只能應用于窄帶接收機系統(tǒng)。而在寬帶接收機系統(tǒng)中,I/Q不平衡特性與頻率有關,本文提出了針對寬帶接收機系統(tǒng)的I/Q不平衡校準方法,在所提出的校準方法中,首先通過一系列測試信號獲得不同頻點上的校準系數(shù),其次對所獲得的校準系數(shù)做插值運算,并將插值結果作為整個頻帶內的校準系數(shù)。校準結果表明經過不平衡校正之后,鏡像抑制比普遍提高30dBc,驗證了該校準方法的有效性。另外,本文完成了基于FPGA的數(shù)據(jù)采集、傳輸及存儲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為本文的I/Q不平衡數(shù)字補償提供了基礎。
【關鍵詞】:寬帶直解接收機 零中頻 I/Q不平衡校正 FPGA 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851;TM935.2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緒論9-13
- 1.1 研究背景9
- 1.2 頻譜分析儀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9-12
- 1.3 論文研究內容及組織結構12-13
- 第二章 寬帶接收機基本理論13-23
- 2.1 接收機方案13-17
- 2.1.1 超外差式接收機13-15
- 2.1.2 數(shù)字中頻方案15-16
- 2.1.3 零中頻方案16-17
- 2.2 接收機主要技術指標17-21
- 2.2.1 動態(tài)范圍17
- 2.2.2 噪聲系數(shù)17
- 2.2.3 1dB壓縮點17-18
- 2.2.4 三階截斷點18-20
- 2.2.5 相位噪聲20-21
- 2.3 本章小結21-23
- 第三章 I/Q不平衡及其校準方法基本理論23-37
- 3.1 I/Q不平衡特性分析23-27
- 3.2 I/Q不平衡校準方法27-35
- 3.2.1 校準方法一27-30
- 3.2.2 校準方法二30-33
- 3.2.3 校準方法三33-35
- 3.3 本章小結35-37
- 第四章 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37-47
- 4.1 寬帶直解接收機結構設計與實現(xiàn)37-39
- 4.2 基于FPGA的數(shù)據(jù)采集、傳輸、存儲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39-45
- 4.2.1 采樣數(shù)據(jù)整理模塊41
- 4.2.2 USB數(shù)據(jù)傳輸模塊41-42
- 4.2.3 乒乓操作模塊42-43
- 4.2.4 SDRAM讀寫控制模塊43-45
- 4.3 本章小結45-47
- 第五章 寬帶直解接收機測試47-55
- 5.1 接收機指標測量47-54
- 5.1.1 1dB壓縮點測量47-49
- 5.1.2 底噪測量49-50
- 5.1.3 三階截斷點測量50
- 5.1.4 本振濾波器測量50-52
- 5.1.5 本振相位噪聲測量52-54
- 5.2 本章小結54-55
- 第六章 寬帶直解接收機I/Q不平衡校準實現(xiàn)55-65
- 6.1 寬帶直解接收機I/Q不平衡校準實現(xiàn)55-59
- 6.2 寬帶接收機I/Q不平衡校準結果分析59-63
- 6.2.1 最鄰近點插值結果分析60-62
- 6.2.2 多種插值算法結果對比分析62-63
- 6.3 本章小結63-65
- 第七章 總結與展望65-67
- 7.1 總結65
- 7.2 展望65-67
- 致謝67-69
- 參考文獻69-71
- 作者簡介7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連俊烈;;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的接收機和接收機技術[J];火控雷達技術;1987年02期
2 U.M.S.MURTHY;V.M.ARO;季金龍;;通過分析揭示電子戰(zhàn)接收機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J];電子對抗技術;1990年Z1期
3 王繼堂;;第二代布喇格器件接收機[J];電子對抗技術;1986年Z2期
4 曾維貴;蔡天一;劉明剛;;基于FPGA的單脈沖雷達接收機幅相不平衡校正[J];儀表技術;2013年01期
5 王忠;黃躍;林君;呂國印;馮曉蘭;;高速、大動態(tài)范圍瞬變電磁接收機的研制[J];儀器儀表學報;2006年04期
6 姚尚績;張洪哲;鄭繼禹;;超寬帶能量檢測接收機的設計研究[J];企業(yè)科技與發(fā)展;2008年12期
7 孫東志,,韋其寧,張力余;高動態(tài)高碼率解擴接收機的設計[J];遙測遙控;1996年06期
8 D.F.Horwood;P.S.Angello;叢秀榮;;MSK和OKQPSK體制的實驗評價[J];遙測技術;1980年03期
9 吳啟暉,趙春明,高瞻;碼片均衡多徑干擾抵消聯(lián)合接收機[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趙燁;王艷麗;楊建華;;關于IR-UWB接收機技術的研究[J];佳木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袁鳳國;岳光榮;李少謙;;基于去噪聲的TR-UWB接收機[A];2006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一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牟飛燕;鮑景富;;接收機阻抗失配情況下的噪聲系數(shù)分析[A];四川省通信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陳長英;劉人杰;杜龍安;;交疊變換域自適應擴頻接收機的研究[A];現(xiàn)代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進展——2003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張巧玲;蔣雨軒;王鐵峰;;關于數(shù)字化接收機的設計方案[A];創(chuàng)新驅動,加快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吉林省第七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5 汪雪松;寇艷紅;;基于DSP+FPGA的GNSS接收機基帶信號處理平臺[A];全國第一屆嵌入式技術聯(lián)合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科;空間光通信系統(tǒng)中量子接收機的設計與分析[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2 李娟;應用于短距離器件的帶片上自校準技術接收機的研究與實現(xiàn)[D];復旦大學;2009年
3 蔡凡;衛(wèi)星定時接收機的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7年
4 尹勇;基于IR-UWB安全通信接收機結構與算法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5 王爾申;GPS接收機及其應用的關鍵技術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6 彭浩;基于六端口技術的直接變頻接收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7 宋洪濤;GPS接收機抗干擾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8 尤明厚;MIMO接收機技術與編碼優(yōu)化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0年
9 陳長英;新型擴頻接收機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10 張成;應用于2G/3G移動通信的數(shù)字輔助單通道多模接收機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鹿勇;便攜式探空儀接收機射頻前端設計[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2 呂偉;Ka波段小型化接收機設備的設計[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王祥杰;AIS接收機射頻前段電路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4 張立哲;無人機機載接收機小型化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5 畢爽君;可重構的直接射頻采樣接收機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肖龍;六端口接收機關鍵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7 王浩;X/Ku波段收發(fā)前端關鍵電路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8 邱于保;太赫茲雷達發(fā)射機和接收機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9 王振光;數(shù)字跟蹤接收機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10 姜劍鳴;WSN低速基帶接收機電路的優(yōu)化設計[D];東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5745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57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