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于M2M通信的高效隨機接入和資源分配方案
發(fā)布時間:2025-04-27 02:21
隨著第五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5th Generation,5G)的發(fā)展,機器與機器之間(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在沒有或輕微人工干預情況下可以在一個或多個自主設備之間實現(xiàn)相互連接。M2M通信的核心思想是實現(xiàn)機器終端間的智能交互并提供網(wǎng)絡化的服務和應用。隨著物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興起與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設備具有了通信和連網(wǎng)能力,萬物互聯(lián)逐步變?yōu)楝F(xiàn)實。與此同時,M2M通信必然會引入大量用戶設備和數(shù)據(jù)量,當大量的機器類型通信設備(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MTCD)在短時間內(nèi)請求接入網(wǎng)絡時,隨機接入過程由于頻繁的傳輸碰撞而效率低下,這就導致網(wǎng)絡擁塞和資源浪費。因此,怎樣提高隨機接入過程的成功接入概率和資源效率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了深刻了解隨機接入過程,本文首先詳細介紹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tǒng)下的隨機接入方案,重點介紹基于競爭的隨機接入方案。隨后,介紹適用于M2M通信的隨機接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M2M通信的非正交隨機接入方案。為了解決蜂窩網(wǎng)絡中M2M通信的資源浪費和信令消耗問題,本文提出了一個...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對照表
縮略語對照表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1.3 研究現(xiàn)狀
1.4 論文研究內(nèi)容及結構安排
第二章 LTE中非正交隨機接入基礎理論
2.1 LTE中隨機接入過程
2.1.1 隨機接入前導碼序列
2.1.2 基于競爭的隨機接入過程
2.1.3 基于非競爭的隨機接入過程
2.2 適用于M2M通信的隨機接入機制
2.3 適用于M2M通信的非正交隨機接入方案
2.3.1 基于連續(xù)干擾消除SIC的上行鏈路功率控制方案
2.3.2 非正交隨機接入方案描述
2.3.3 非正交隨機接入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聯(lián)合非正交隨機接入和數(shù)據(jù)傳輸方案
3.1 引言
3.2 NORA-DT方案基本原理
3.3 NORA-DT方案的系統(tǒng)平均接入吞吐量分析
3.4 適用于NORA-DT的資源分配方案
3.4.1 最佳接入用戶數(shù)優(yōu)化
3.4.2 在PRACH與PUSCH之間的資源分配方案
3.5 仿真結果
3.6 本章總結
第四章 基于空間分組的SG-NORA-DT方案
4.1 系統(tǒng)模型
4.2 SG-NORA-DT方案基本原理
4.3 性能分析
4.3.1 前導碼成功傳輸概率
4.3.2 PUSCH資源成功分配概率
4.3.3 最佳分組覆蓋距離優(yōu)化
4.4 仿真結果
4.5 本章總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本文主要貢獻
5.2 對未來研究工作的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4041728
【文章頁數(shù)】: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符號對照表
縮略語對照表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義
1.3 研究現(xiàn)狀
1.4 論文研究內(nèi)容及結構安排
第二章 LTE中非正交隨機接入基礎理論
2.1 LTE中隨機接入過程
2.1.1 隨機接入前導碼序列
2.1.2 基于競爭的隨機接入過程
2.1.3 基于非競爭的隨機接入過程
2.2 適用于M2M通信的隨機接入機制
2.3 適用于M2M通信的非正交隨機接入方案
2.3.1 基于連續(xù)干擾消除SIC的上行鏈路功率控制方案
2.3.2 非正交隨機接入方案描述
2.3.3 非正交隨機接入方案分析
2.4 本章小結
第三章 聯(lián)合非正交隨機接入和數(shù)據(jù)傳輸方案
3.1 引言
3.2 NORA-DT方案基本原理
3.3 NORA-DT方案的系統(tǒng)平均接入吞吐量分析
3.4 適用于NORA-DT的資源分配方案
3.4.1 最佳接入用戶數(shù)優(yōu)化
3.4.2 在PRACH與PUSCH之間的資源分配方案
3.5 仿真結果
3.6 本章總結
第四章 基于空間分組的SG-NORA-DT方案
4.1 系統(tǒng)模型
4.2 SG-NORA-DT方案基本原理
4.3 性能分析
4.3.1 前導碼成功傳輸概率
4.3.2 PUSCH資源成功分配概率
4.3.3 最佳分組覆蓋距離優(yōu)化
4.4 仿真結果
4.5 本章總結
第五章 總結與展望
5.1 本文主要貢獻
5.2 對未來研究工作的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40417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404172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