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模光纖布拉格光柵的模分復用系統(tǒng)實驗研究
本文選題:光纖通信 + 模分復用; 參考:《電子學報》2017年03期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少模光纖布拉格光柵(Few-mode FBG)的模分復用通信系統(tǒng),闡述了基于少模光纖布拉格光柵的模分復用/解復用原理,建立了2×2的模分復用實驗系統(tǒng),分別利用LP01和LP11模作為獨立信道,實現(xiàn)了1.25Gbps和622Mbps兩路偽隨機序列(PRBS)的10km傳輸實驗,給出了傳輸后的眼圖,分析了當激光器波長為1549.228nm時,實驗系統(tǒng)的誤碼特性.實驗驗證了基于少模光纖布拉格光柵的模分復用通信系統(tǒng)的可行性,為進一步實現(xiàn)長距離高速率的模分復用通信奠定了實驗基礎.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modul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few-mode FBG is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module division multiplexing / demultiplexing based on low mode fiber Bragg grating is described, and a 2 脳 2 experimental system of module division multiplexing is established. Using LP01 and LP11 modes as independent channels, the 10km transmission experiments of 1.25Gbps and 622Mbps pseudorandom sequences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eye diagram after transmission is given. The error cod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are analyzed when the laser wavelength is 1549.228nm.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odul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small mode fiber Bragg grating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which lays an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alization of long distance and high rate module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通信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61575078,No.61177066)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 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No.20140203009GX)
【分類號】:TN929.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天華,劉鐵根,井文才,賈大功,劉麗娜;光纖布拉格光柵壓力增敏機構[J];現(xiàn)代儀器;2005年04期
2 劉立;章鵬;吳俊;劉浩;;光纖布拉格光柵的熱致衰減研究[J];材料導報;2012年12期
3 王玉田,王遂,張玉艷,王莉田;用單光纖布拉格光柵實現(xiàn)應力和溫度同時測量[J];自動化與儀表;2001年04期
4 董興法,仲嘉霖,開桂云,董孝義;雙反射峰光纖布拉格光柵調諧與傳感研究[J];傳感器技術;2003年05期
5 劉麗輝,張偉剛,郭宏雷,曹曄,金龍,張昊,楊亦飛,趙啟大,開桂云,董孝義;光纖布拉格光柵壓力增敏的實驗研究[J];中國激光;2004年10期
6 涂勤昌,張偉剛,孫磊,董孝義;光纖布拉格光柵橫向應變特性的研究[J];中國激光;2004年12期
7 張曉晶,武湛君,張博明,吳春濤,杜善義;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和應變交叉靈敏度的實驗研究[J];光電子·激光;2005年05期
8 朱四榮,譚敏峰,郭明金,宋顯輝,李卓球;光纖布拉格光柵的橫向效應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09期
9 莫德舉;廖妍;傅偉錚;;光纖布拉格光柵溫度傳感實驗特性研究[J];測控技術;2006年03期
10 吳飛;李立新;李志全;;均勻光纖布拉格光柵橫向受力特性的理論分析[J];中國激光;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鴻強;苗長云;陳弘達;習江濤;張誠;于曉剛;王瑞;張美玲;劉宏偉;;基于光纖布拉格光柵的智能服裝人體測溫模型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武斌;李毅;胡雙雙;蔣群杰;;雙光纖布拉格光柵波長鎖定器的設計與制備[A];2007年先進激光技術發(fā)展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馮瀟;茍怡;;光纖布拉格光柵稱重系統(tǒng)研究[A];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安全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姜碧強;趙建林;秦川;江維;樊帆;黃釗;;基于傾斜光纖布拉格光柵的濃度變化過程測量[A];2011西部光子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高慶;朱永;夏哲;張潔;陳偉民;;光纖布拉格光柵的通用組件化封裝與溫度調諧[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竇小寧;葛海波;王平;;光纖布拉格光柵反射偏振相關損耗特性的研究分析[A];2013年(第五屆)西部光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宋民青;侯尚林;張保俠;黎鎖平;劉延君;;光子晶體光纖布拉格光柵慢光的研究[A];第十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8 姚海鳳;辛麗;宋瑛林;;級聯(lián)光纖布拉格光柵光譜特性[A];第二屆紅外成像系統(tǒng)仿真測試與評價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趙耀;韓正英;高業(yè)勝;;高精度光纖布拉格光柵波長測試系統(tǒng)[A];第十四屆全國光學測試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張紀周;張晨;由靜;;光纖布拉格光柵應變計在TBM掘進中的監(jiān)測研究[A];和諧地球上的水工巖石力學——第三屆全國水工巖石力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忠揚;微納光纖功能化的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2 金亮;高峰值功率脈沖主振蕩功率放大光纖激光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5年
3 陳珂;光纖IOFDR分布溫度傳感及多傳感器融合技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張偉;光纖布拉格光柵應變傳感系統(tǒng)可靠性的關鍵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5 黃馨月;基于薄芯光纖模式干涉的氨傳感器制備與傳感特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6年
6 馮定一;新型光纖布拉格光柵傳感器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7 田豐;微納光纖直寫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呂昌貴;光纖布拉格光柵傳輸特性理論分析及其實驗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9 任文華;智能光纖傳感網絡中關鍵器件的研制和應用[D];北京交通大學;2010年
10 趙平;基于微納光纖的無源微小光學器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沛;光纖布拉格光柵動態(tài)響應特性的計算和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2 梁久燦;基于FBG的任意波形產生器及其梳狀光源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3 王艷;基于FBG的動態(tài)測試及其在人工皮膚中的初步應用[D];山東大學;2015年
4 劉程;基于光纖布拉格光柵的電鍍鎳應力在線監(jiān)測[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5 付婷;帶溫度補償的光纖布拉格光柵壓力傳感器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6 牛文謙;應用于能源領域的光纖光柵傳感器設計及其實驗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孫英明;基于啁啾調制信號的光纖布拉格光柵傳感系統(tǒng)[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竇金林;寬頻帶光纖聲波傳感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9 吳雪梅;普通拉錐光纖及其優(yōu)化光纖環(huán)鏡濾波器特性研究[D];蘇州科技學院;2015年
10 佘駿寬;分布式傳感光纖與土體界面力學性質的試驗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67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96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