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MIMO系統(tǒng)中混合波束賦形算法
本文關鍵詞:毫米波MIMO系統(tǒng)中混合波束賦形算法 出處:《光通信研究》2017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毫米波 大規(guī)模多輸入多輸出 混合波束賦形 純數(shù)字波束賦形
【摘要】:針對毫米波多輸入多輸出系統(tǒng)中的混合波束賦形問題,提出一種基于迭代更新思想的混合波束賦形算法,該算法通過提高模擬波束賦形矩陣與誤差矩陣的相關性,獲得了較優(yōu)的系統(tǒng)性能。首先所提算法通過不斷迭代更新得到誤差矩陣,然后對誤差矩陣進行奇異值分解得到左奇異值矩陣,并以此獲得模擬波束賦形矢量,最后根據(jù)得到的模擬矢量更新模擬波束賦形矩陣。仿真結果表明,所提算法的性能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正交匹配追蹤混合波束賦形算法,尤其當數(shù)據(jù)流數(shù)與射頻鏈路數(shù)相等且數(shù)量較少時,所提算法的性能明顯優(yōu)于正交匹配追蹤算法,且更近似于純數(shù)字波束賦形的系統(tǒng)性能。
[Abstract]:A hybrid beamforming algorithm based on iterative updating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hybrid beamforming problem in millimeter-wa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By improv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mulated beamforming matrix and the error matrix, the algorithm achieves better system performance. Firstly, the proposed algorithm obtains the error matrix by iterative updating. Then the error matrix is decomposed to obtain the left singular value matrix, and then the simulated beamforming vector is obtained. Finally, the simulated beamforming matrix is updated according to the obtained analog vector.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orthogonal matching tracking hybrid beamforming algorithm, especially when the number of data streams is equal to the number of RF links and the number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l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orthogonal matching tracking algorithm. And it is more similar to the system performance of pure digital beamforming.
【作者單位】: 重慶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基金資助項目(2016ZX03002010-003)
【分類號】:TN919.3
【正文快照】: 0引言在近幾年的無線通信發(fā)展中,虛擬現(xiàn)實、自動駕駛、物聯(lián)網(wǎng)大連接以及無線回傳等新型應用井噴式地爆發(fā),使得對移動通信數(shù)據(jù)業(yè)務流量的需求急劇增加,對無線移動通信的帶寬和傳輸速率的需求也越來越高。5G移動通信系統(tǒng)旨在為用戶提供Gbit/s的傳輸速率,而現(xiàn)有的頻譜資源遠不能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海龍;閆魯濱;;一種唯相波束賦形的快速方法[J];宇航學報;2010年06期
2 唐亮軍;謝顯中;;發(fā)射波束賦形消除感知用戶對主用戶干擾算法[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1年02期
3 趙霞;;基于種群技術的數(shù)字波束賦形算法分析[J];信息技術;2013年02期
4 高倩;張福金;;基于高速鐵路通信的多波束機會波束賦形技術[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3年18期
5 張鳳林;;一種新型波束賦形天線[J];遙測遙控;1990年05期
6 黃瑩;呂剛明;朱世華;;接收矢量估計輔助的協(xié)調波束賦形算法[J];通信學報;2014年02期
7 蔣新聰;陳丹;劉琳;;天線陣列的波束賦形仿真[J];山西電子技術;2008年02期
8 曾云寶;趙義忠;朱永芬;王文博;;一種基于特征值分布的波束賦形方案[J];電子與信息學報;2006年12期
9 趙霞;;4G系統(tǒng)中波束賦形技術的研究[J];移動通信;2011年24期
10 劉龍偉;李文剛;李鳳嬌;;衛(wèi)星導航定位信息輔助的協(xié)作波束賦形算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洋;方建新;;波束賦形干擾雷達網(wǎng)[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下)[C];2009年
2 馬靜;朱瑞平;何炳發(fā);;一種僅相位加權并局部微擾的波束賦形方法[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3 李緒平;李斌;;波導縫隙陣列天線波束賦形方法研究[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4 王春波;龐亮;;TD-SCDMA維護思路探討[A];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推動轉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內蒙古自治區(qū)第六屆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11年
5 彭中衛(wèi);王建;;一種實現(xiàn)寬帶波束賦形的相位優(yōu)化方法[A];2009年全國天線年會論文集(下)[C];2009年
6 張權;沈建靚;嚴繼軍;玄曉波;李欣;;差分進化算法在陣列天線波束賦形中的應用[A];2010年全國電磁兼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謝振;陳肇安;聶少波;;中國移動WLAN建設新思路探討[A];廣東通信2010青年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10年
8 鐘衛(wèi);徐友云;蔡躍明;;多用戶MIMO系統(tǒng)中的一種基于博弈論的資源優(yōu)化[A];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新進展——2005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賀志強;田寶玉;吳偉陵;;時變信道下MIMO系統(tǒng)自適應調制與功率分配的算法性能分析[A];現(xiàn)代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進展——2003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路志勇;杜彪;楊可忠;;橢圓波束賦形雙偏置天線的設計[A];2003'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破解四大測試難題[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12年
2 羅德與施瓦茨中國有限公司;TD—LTE測試解決方案已成型[N];通信產(chǎn)業(yè)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姜偉鵬;多源多宿場景下的波束賦形相關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2 王月瑜;MIMO系統(tǒng)空域相關性分析與信道估計[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年
3 耿健;基于TDD的較大規(guī)模天線系統(tǒng)發(fā)端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4年
4 國曉博;MIMO系統(tǒng)的統(tǒng)計型QoS保障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5 朱耀麟;MIMO系統(tǒng)中發(fā)射天線選擇算法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6 陳其銘;無線MIMO系統(tǒng)的傳輸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4年
7 蘭洋;OFDM和MIMO系統(tǒng)的信道估計、干擾消除和信號檢測[D];東南大學;2005年
8 黃帆;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協(xié)作傳輸技術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祥樂;高鐵場景下Massive MIMO技術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王勇;寬帶集群系統(tǒng)群組場景下行鏈路波束賦形算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武龍;隨機波束賦形在MIMO中的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4 劉黎;多用戶MIMO廣播信道波束賦形與能效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5 丁寧;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中協(xié)作波束賦形及其旁瓣抑制算法[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6 姜昌旭;基于基站選擇的網(wǎng)絡干擾管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7 張帆;面向3D MIMO的協(xié)作傳輸技術以及無線資源調度算法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8 陳培磊;新一代無線局域網(wǎng)中多用戶波束賦形技術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5年
9 施洋;TD-LTE下行鏈路波束賦形技術研究[D];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2015年
10 徐雨晴;IEEE802.11ax波束賦形技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269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42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