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寬帶OAM信道模型與接收機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超寬帶OAM信道模型與接收機的研究 出處:《寧夏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軌道角動量 信道建模 誤碼率 RAKE接收機
【摘要】: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蓬勃發(fā)展,頻帶利用率和信道容量已經(jīng)逐漸接近香農(nóng)極限,通信研究領域一直在尋求如何更大程度的提升頻譜利用率。在提高頻譜利用率方面,極化復用、正交頻分復用等技術日益成熟,軌道角動量作為一種新型技術受到了學術界廣泛關注,擁有高效頻譜利用率和抗干擾能力使軌道角動量成為電磁領域和通信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對于超寬帶技術,UWB技術過去數(shù)十年雖然僅限于雷達遙感和軍事通信中,但由于其容量大,傳輸速率快的特點,使其成為短距離高速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重點研究方向,被譽為下一代無線通信領域的關鍵技術之一。本文通過將軌道角動量和備受關注的超寬帶技術相結(jié)合,設計了一種圓形陣列天線,天線陣列采用L型探針,更好的擴寬信號頻帶,成功產(chǎn)生超寬帶OAM信號,本文對天線結(jié)構(gòu)進行了設計、仿真,并針對超寬帶軌道角動量信號進行了討論,對這一領域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同時,利用matlab對攜帶旋轉(zhuǎn)因子的超寬帶信號進行信道建模,研究了超寬帶UWB信道的不同OAM模態(tài)值沖激響應及最大延時以及多徑的分布情況等重要參數(shù)。在超寬帶信道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了幾種重要的超寬帶RAKE接收機,并將RAKE接收機與超寬帶OAM信號結(jié)合,對攜帶旋轉(zhuǎn)因子的信號分別利用A-RAKE、P-RAKE、S-RAKE進行性能仿真,對三種接收機在不同模態(tài)下的接收性能仿真結(jié)果進行分析。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bandwidth efficiency and channel capacity have gradually approached the Shannon limit.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e have been looking for how to improve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to a greater extent. In improving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polarization multiplexing,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re increasingly mature. As a new technology,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academic circles. With efficient spectrum efficiency and anti-jamming capability,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electromagnetic and communication fields. For ultra-wideband (UWB) technology. UWB technology has been limited to radar remote sensing and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but because of its large capacity and high transmission rate,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short-range and high-spe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ield. This paper designs a circular array antenna by combining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with ultra-wideband (UWB) technology. The antenna array uses L-shaped probe. The antenna structure is designed and simulated, and the UWB orbit angular momentum signal is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matlab is used to model the channel of UWB signal with rotation factor. The impulse response of different OAM modes and the maximum delay and multipath distribution of UWB UWB channel are studi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UWB channel. Several important UWB RAKE receivers are studied, and the RAKE receiver is combined with the UWB OAM signal to use A-RAKE / P-RAKE for the signal with rotation factor. S-RAK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receivers in different modes.
【學位授予單位】:寧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820;TN8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曉魯;;開拓無線超寬帶新用途[J];科學時代;2003年03期
2 黃燕;超寬帶破繭而出[J];互聯(lián)網(wǎng)周刊;2004年35期
3 曲卡爾;美國致力研究用于先進戰(zhàn)術網(wǎng)絡的超寬帶技術[J];航空電子技術;2005年01期
4 李靜芳;超寬帶離我們還遠嗎?[J];電子技術;2005年02期
5 李靜芳;信息時代聚焦超寬帶技術[J];電子技術;2005年02期
6 ;2010國際超寬帶會議[J];微波學報;2010年01期
7 何貴斌;;超寬帶導航技術及應用構(gòu)想[J];中國新通信;2012年08期
8 施志康;;軍事通信中超寬帶技術的應用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3年04期
9 ;超寬帶不是夢[J];科技廣場;2002年07期
10 黃武襄;超寬帶技術在通信中的應用[J];現(xiàn)代電信科技;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艷瀏;高斌;高攸綱;甘捷;;有關超寬帶技術中的一些問題[A];第十五屆全國電磁兼容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戴普興;王春華;劉飛;;超寬帶射頻通信電路研究進展[A];第五屆中國通信集成電路技術與應用研討會會議文集[C];2007年
3 閔江濤;;超寬帶技術的發(fā)展及應用[A];2008年“ICT助力兩型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陳紅;;超寬帶無線電技術的應用及發(fā)展[A];2009年中國高校通信類院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李繼斌;郭宗良;;超寬帶技術在裝甲兵車載指揮通信中的應用[A];2010通信理論與技術新發(fā)展——第十五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10年
6 苗濤;盧燕飛;馮玉珉;;超寬帶在數(shù)字家庭個域網(wǎng)中的研究與應用[A];2005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7 沈劍青;李思敏;姜興;;超寬帶試驗通信系統(tǒng)的設計實現(xiàn)[A];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新進展——2005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王穎;陳光;;適用于多帶超寬帶的信道估計研究[A];2007北京地區(qū)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8年
9 王帥;張杰;;超寬帶技術在礦井中的應用[A];煤礦自動化與信息化——第20屆全國煤礦自動化與信息化學術會議暨第2屆中國煤礦信息化與自動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趙玉虎;;一種編碼跳時超寬帶系統(tǒng)性能分析[A];浙江省電子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曉濤、昊天編譯;超寬帶:比藍牙更優(yōu)越[N];計算機世界;2004年
2 ;美國研究超寬帶技術應用[N];人民郵電;2000年
3 曉竹;超寬帶技術有望走進美國百姓家[N];人民郵電;2002年
4 ;藍牙欲借助UWB提高帶寬[N];計算機世界;2005年
5 ;超寬帶技術還有一段路要走[N];人民郵電;2004年
6 楊建波;超寬帶有多“寬”[N];河北日報;2002年
7 ;摩托羅拉超寬帶芯片實現(xiàn)極高數(shù)據(jù)傳輸速率[N];中國電子報;2004年
8 信息產(chǎn)業(yè)部電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 李珊;超寬帶技術蟄伏 市場前景可期[N];通信信息報;2004年
9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張孟軍;超寬帶技術成新寵[N];科技日報;2002年
10 記者 計育青;UWB上演三國演義 中國將是主戰(zhàn)場[N];中國電子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楊;短距離超寬帶沖激成像雷達系統(tǒng)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王鵬毅;超寬帶抗干擾通信定位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3 趙亮;超寬帶拓展距離通信技術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4 李輝;超寬帶混沌通信技術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5 王樹彬;超寬帶認知無線電系統(tǒng)電磁干擾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9年
6 李德建;壓縮感知與超寬帶信道建模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7 王宏;超寬帶穿墻雷達成像及多普勒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8 趙華;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中的傳輸參考超寬帶技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9 曹福成;超寬帶無線定位算法及其在月球車上的應用[D];吉林大學;2008年
10 肖竹;超寬帶定位與RAKE接收關鍵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珂;基于光纖鏈路傳輸?shù)倪h程超寬帶混沌成像雷達[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2 徐駿;基于超寬帶定位的自動導引車輛導航方法及其導航系統(tǒng)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3 林善明;新型超寬帶巴倫及其應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6年
4 杜仲林;超寬帶陣列波束形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5 宋朝威;微帶超寬帶帶通濾波器的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6 胡秀娟;緊湊型超寬帶MIMO天線的研究與設計[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7 龐丹旭;超寬帶OAM信道模型與接收機的研究[D];寧夏大學;2016年
8 浦,
本文編號:13991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139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