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AX裝置中減速場分析儀研究和塵埃加速器系統(tǒng)的設計
【學位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O53
【部分圖文】:
?提供,2018年更換washer?gun為等離子體源后在裝置兩端增加了兩個磁場線圈,??中心線圈內徑1.65m,過渡線圈內徑1.40m,子磁鏡線圈內徑0.9,如圖1.3??所示。KMAX裝置的零件工程圖由CAD軟件Solidworks完成。??I?i?i??-5?〇?+5??實驗空rt側?實酴貨朱側??圖1.1?KMAX裝置中心磁鏡和子磁鏡的剖面視圖??圖1.2?KMAX線性裝置(含washer?gun和12個磁場線圈)的實驗圖??自2014年KMAX裝置首次實現等離子體放電后,裝置和設置均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目前己經開展了串列磁鏡中偏壓對等離子體的研宄、串列磁鏡中離子回旋??加熱ICRH?(Ion?cyclotron?resonance?heating)加熱設備的研制以及場反位形FRC??(Fleld-reversedconfiguration)的實驗研宄[26][27]。產生磁約束的磁場線圈的供??電系統(tǒng)發(fā)生了變化,由前期的高功率電源提供供電,變成了現在由并聯(lián)超級電容??器脈沖放電形式來提供放電。前期,電源為磁場線圈供電時,磁鏡的磁喉處最大??磁場為3.2?kG;目前,改良為超級電容器并聯(lián)放電后磁喉處最高磁場為3.6?kG。??通過調節(jié)電流的大小,可以更改每個線圈出的磁場大小,目前所用的磁場位形如??圖1.4,也是較為典型的串節(jié)磁鏡磁場分布。??2??
?提供,2018年更換washer?gun為等離子體源后在裝置兩端增加了兩個磁場線圈,??中心線圈內徑1.65m,過渡線圈內徑1.40m,子磁鏡線圈內徑0.9,如圖1.3??所示。KMAX裝置的零件工程圖由CAD軟件Solidworks完成。??I?i?i??-5?〇?+5??實驗空rt側?實酴貨朱側??圖1.1?KMAX裝置中心磁鏡和子磁鏡的剖面視圖??圖1.2?KMAX線性裝置(含washer?gun和12個磁場線圈)的實驗圖??自2014年KMAX裝置首次實現等離子體放電后,裝置和設置均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目前己經開展了串列磁鏡中偏壓對等離子體的研宄、串列磁鏡中離子回旋??加熱ICRH?(Ion?cyclotron?resonance?heating)加熱設備的研制以及場反位形FRC??(Fleld-reversedconfiguration)的實驗研宄[26][27]。產生磁約束的磁場線圈的供??電系統(tǒng)發(fā)生了變化,由前期的高功率電源提供供電,變成了現在由并聯(lián)超級電容??器脈沖放電形式來提供放電。前期,電源為磁場線圈供電時,磁鏡的磁喉處最大??磁場為3.2?kG;目前,改良為超級電容器并聯(lián)放電后磁喉處最高磁場為3.6?kG。??通過調節(jié)電流的大小,可以更改每個線圈出的磁場大小,目前所用的磁場位形如??圖1.4,也是較為典型的串節(jié)磁鏡磁場分布。??2??
-5?-4?-3?-2?-1?0?1?2?3?4?5??z(m)??圖1.?4?KMAX裝置中典型的串節(jié)磁鏡磁場位形??KMAX串節(jié)磁鏡裝置的真空環(huán)境主要有2臺機械泵和3臺真空分子泵共同??運轉來獲得,機械泵抽氣速率均為24?L/s,3臺分子泵的抽氣速率分別為1200?L/s、??1200L/S和2000L/S。兩臺1200L/S的分子泵安裝于KMAX裝置子磁鏡下部,一??臺2000L/S的分子泵安裝于中心磁鏡上部,分子泵均通過水循環(huán)進行冷卻。隨著??實驗開展的需要,真空室中陸續(xù)又添加了?RMF天線、RF天線、磁探針和離子能??量分析儀探針,所以抽真空的時間慢慢變長。達到l〇-4Pa的真空環(huán)境需要3小時??以上;如果出現漏氣等問題一般采用80號真空封泥進行堵塞,這是非常有效的??辦法。??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方成;萬樹德;李弘;溫曉輝;周海洋;劉萬東;;KTX反場箍縮實驗裝置感應加熱烘烤除氣方案設計[J];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2014年07期
2 李自成;袁保山;;改進型低紋波Cockcroft-Walton倍壓電路及其特性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4年17期
3 孫玄;劉明;謝錦林;余羿;林木楠;張情;;KMAX實驗裝置中的重點研究問題[J];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014年05期
4 潘永強;王飛飛;杭凌俠;彌謙;;柵網式離子能量分析儀的模擬及實驗研究[J];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2014年04期
5 杜慧聰;劉方軍;張偉;趙晶;;150kV高壓逆變電源倍壓整流電路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4年07期
6 王帥;彭磊;;幾種高壓開關電源倍壓電路的研究[J];通信電源技術;2013年04期
7 謝雄杰;劉琴;霍鋒;朱雷;劉云鵬;周國楊;;1000kV與500kV交流同塔輸電線路的電暈損耗仿真及試驗分析[J];高電壓技術;2013年03期
8 陳桂文;張周勝;肖登明;;大功率高壓高頻變壓器模式和損耗分析[J];變壓器;2009年01期
9 秦愛玲;秦泓江;麻惠生;魯寧;;倍壓電路中電容串的電壓分布分析[J];石油儀器;2008年04期
10 江秀臣;周錄波;曾奕;徐青龍;;直流高壓發(fā)生器設計中的四個關鍵問題[J];高電壓技術;200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安少輝;高時間分辨TOF探測技術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情;KAMX串列磁鏡中研究偏壓對等離子體的影響[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524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285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