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湍流畸變波前信號的稀疏重建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P391.41;O43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誼;隋波;;近海層大氣湍流對艦船激光通信的影響[J];艦船科學技術;2014年06期
2 劉式達;有關大氣湍流的幾個問題[J];氣象學報;1990年01期
3 徐大海;多尺度大氣湍流的擴散及擴散率[J];氣象學報;1989年03期
4 鄭祖光;劉式達;劉月新;;大氣湍流發(fā)生的非線性機制[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1989年05期
5 侯金良;大氣湍流理論的進展及其天文學意義(英)[J];天文學進展;1997年02期
6 黃文杰;;美國關于大氣湍流與擴散的研究[J];氣象科技資料;1978年02期
7 陳棟;李紅剛;倪志波;呂煒煜;;海洋大氣湍流對激光通信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分析[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09年03期
8 RonCowen,王建華;令人恐懼的航空“暗礁”──大氣湍流[J];世界科學;1998年12期
9 徐瑞超;高明;;大氣湍流等效相位屏的仿真研究[J];西安工業(yè)大學學報;2018年02期
10 張國慶;唐華;吳國華;;四拉蓋爾高斯光束在大氣湍流中傳輸時的閃爍研究[J];半導體光電;201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姣;;部分相干光束在大氣湍流中傳輸偏振特性研究[A];2015 年(第七屆)西部光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5年
2 賈鵬;;大氣湍流相位屏的分形模擬[A];中國天文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手冊[C];2011年
3 申永;劉建國;曾宗泳;徐亮;方武;;用于光傳輸實驗的大氣湍流模擬裝置[A];中國光學學會2010年光學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楊子軒;;海上大氣湍流的數(shù)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9年
5 豐帆;;基于小波分析的大氣湍流相位屏模擬[A];中國天文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6年
6 楊瑞科;劉琦;馬春林;;大氣湍流對直接探測激光雷達性能影響分析[A];2008年激光探測、制導與對抗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萬敏;蘇毅;向汝建;;激光導引星自適應光學系統(tǒng)對大氣湍流低階像差校正效果分析[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1)[C];2001年
8 葉一東;;大氣湍流導致單束激光照明光強不均勻性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0)[C];2000年
9 元秀華;黃德修;譚林偉;;基于遺傳算法的FSO系統(tǒng)大氣湍流自適應補償技術研究[A];中國光學學會2006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陳楠;胡明寶;徐芬;高闖;;利用風廓線雷達資料研究大氣湍流耗散率[A];S9 雷達探測技術研究與應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任福海;新型大氣湍流隨機波前發(fā)生器研發(fā)成功[N];中國技術市場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小威;大氣湍流下目標的高精度瞄準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8年
2 宋騰飛;高分辨分層大氣湍流測量儀的研制及其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8年
3 陳京元;大氣湍流間歇性及其對光波傳播的影響[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4 付強;天文望遠鏡大氣湍流下優(yōu)化控制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4年
5 李菲;晴空大氣湍流對自由空間光通信影響及校正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6 羅奇;自適應光學優(yōu)化控制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6年
7 姜超;大氣退化遙感圖像復原關鍵技術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8 韓立強;大氣湍流下空間光通信的性能及補償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李大社;海上激光大氣通信中傳輸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10 陳建文;激光大氣傳輸?shù)男诺兰靶阅苎芯縖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智豪;中強湍流條件下的大氣湍流補償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9年
2 李燦;大氣湍流畸變波前信號的稀疏重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9年
3 李振軍;大氣湍流信道中FSOC系統(tǒng)性能影響因素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8年
4 李立旭;大氣湍流對高速飛行器擾流場探測成像的影響[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5 楊婷;部分相干高階高斯光束在非均勻大氣湍流中的傳輸[D];西華大學;2018年
6 劉正;大氣湍流信道中渦旋光束傳輸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8年
7 張志超;大氣湍流信道多OAM態(tài)光通信系統(tǒng)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8年
8 白士偉;典型地區(qū)大氣湍流相干結構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8年
9 彭哲;利用光波湍流效應的相關性特征獲取風廓線的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7年
10 勝琳;大氣湍流對空間激光通信系統(tǒng)影響及測試技術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7216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2721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