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垂直入射電離氦原子碰撞機理的理論研究
[Abstract]:Using the 3C model and the modified 3C model, the triple differential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s of ionization helium atoms caused by electron vertical incident collision are calculated theoreticall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energy and equal energy sharing of two outgoing electron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effects of shielding effects on the triple differential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s of helium atom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llision mechanism of the peaks formed in the cross section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low incident energy, various shielding effects have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amplitude and angular distribution of the triple differential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 of helium atom, and the collision mechanism of each peak directly affects the varia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作者單位】: 皖西學院實驗實訓教學管理部;皖西學院原子分子與光學應用研究中心;皖西學院電氣與光電工程學院;
【基金】: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批準號:KJ2016A749) 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批準號:1408085QA13) 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批準號:KJ2012A275);安徽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批準號:KJ2013A260)資助的課題~~
【分類號】:O56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卞吉,秦寶;法科學家成功地使氦原子呈現出凝聚狀態(tài)[J];現代物理知識;2001年04期
2 邵菊香,楊向東;氦原子基態(tài)(變分法)的一種簡便算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6期
3 劉志明;崔田;何文炯;鄒廣田;韋孟伏;陳長安;;壓力對金屬鈮中氦原子凝聚的影響[J];高壓物理學報;2008年03期
4 賈多杰;;基態(tài)氦原子的有荷電荷方程[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5 朱連軒;;變分法在計算量子物理基態(tài)氦原子能量中的應用[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4期
6 向鑫;陳長安;黃理;劉柯釗;;鋁中氦原子行為的密度泛函研究[J];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報;2009年02期
7 姜迅東;沈洪濤;胡榮澤;;氦原子的量子力學表征[J];中國粉體技術;2010年06期
8 黃元網,考爾貝,伯吉斯;電子與氦原子激態(tài)碰撞速率的光譜法研究[J];光學學報;1984年08期
9 鄭偉英,應隆安;氦原子1s2p態(tài)的有限元近似能量[J];計算物理;2003年02期
10 鮑誠光;氦原子~1S~e雙激發(fā)態(tài)的強徑-徑關聯區(qū)[J];物理學報;199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舒暢;喬豪學;;受限氦原子的共振增強現象[A];第十三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馮勁松;;用原子的發(fā)射光譜對氫原子、氦離子、氦原子內電子的運動瞬時速度和軌道半徑的實測與研究[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3 馮勁松;;用原子的發(fā)射光譜對氫原子、氦離子、氦原子內電子的運動瞬時速度和軌道半徑的實測與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原子與分子物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陸春海;倪師軍;廖俊生;陳文凱;張成江;;氦原子在Parylene C中輸運的數值模擬[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理論化學方法和應用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據新華社;科學家尋找反物質天體存在的證據[N];光明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瑞環(huán);聚變堆結構材料中氦原子等雜質效應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6年
2 張永慧;氦原子低能態(tài)幻零波長與魔幻波長的高精度計算[D];河南師范大學;2016年
3 孫羽;氦原子精密光譜實驗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4 程勇軍;正電子與基態(tài)及激發(fā)態(tài)氦原子散射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馮高平;氦原子2~3P_1-2~3P_2精細結構的精密光譜[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6 田春玲;高溫高密度狀態(tài)下氦原子間多體相互作用與狀態(tài)方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吳仲成;氦原子在金屬釩、鈦中擴散行為的理論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2 肖丹;低能情況下正電子與氦碰撞的共振現象[D];吉林大學;2009年
3 王遠成;電子與激發(fā)態(tài)氦原子碰撞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張法保;哈密頓算符的球張量表示與氦原子的精細結構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麗娟;波函數正交性及能量非對稱分布對氦原子同時電離激發(fā)的影響[D];安徽大學;2013年
6 肖全志;氦原子(e,2e)過程中扭曲波效應和關聯效應的理論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507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2250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