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轉速度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和計算模型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data analysis and model calculation, the causes of the long-term slowing trend of the earth's rotation rate and the law of periodic fluctuations are obtained. Tidal friction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slows down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and angular momentum exchange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the periodic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The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circles caused by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is a special factor that slows down the crustal rotation at first and then slows down.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changes a uniform rotating earth into a layered differentially rotating earth. While the mass is concentrated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the self-rotating energy is also concentrated to the core of the earth, which slow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and makes the core of the earth transform quickly. The angular momentum exchange of the circle changes the earth's self-rotating energy into heat energy and accumulates it at the boundary of the core and mantle, which makes the crust and mantle change quickly and the core slowly. The thermal energy accumulated at the boundary of the core and mantle periodically expands the outer nuclear heat, which provides energy and power for hot mantle plume and volcanic activity. The peak of volcanic activity corresponds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The calculation model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law and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earth's rotation velocity prove that gravity differentiation and circle differential rotation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crustal movement, and the earth volume will not expand or shrink greatly due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earth's rotation velocity. This conclusion is confirmed by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吉林大學東北亞生物演化與環(huán)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9774228)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183.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學祥;地球表面積的計算[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2 楊學祥,王瑞庭,陳殿友;對地球質心偏移及板塊驅動力的討論[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3年04期
3 申文斌;張振國;;利用空間大地測量數據探測地球膨脹效應[J];測繪科學;2008年03期
4 楊學祥;與地球膨脹有關的數值估計[J];地殼形變與地震;1999年04期
5 楊學祥,陳殿友;構造形變、氣象災害與地球軌道的關系[J];地殼形變與地震;2000年03期
6 楊學祥,安玉萍;離極力、向極力與大陸車閥假說[J];地殼形變與地震;1996年02期
7 張捍衛(wèi),許厚澤,鄭勇,劉長建;地球自轉的天文地球動力學效應研究(Ⅱ)——地極移動與地球的較差轉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2年04期
8 馬利華,韓延本,尹志強;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及其與地球物理現(xiàn)象關系研究的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4年04期
9 楊冬紅;楊學祥;;全球變暖減速與郭增建的“海震調溫假說”[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年06期
10 楊學祥,陳殿友;地核的動力作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心源,戴光霞;地球自轉長期減慢與內核自轉較快的動力學研究[J];安徽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2期
2 李燕俠;趙娟;;非等間距日長變化的最大熵譜分析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3 張勤文,徐道一,孫亦因,柴之芳,嚴正;事件地層學與地外災變事件[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89年01期
4 楊學祥,王瑞庭,陳殿友;對地球質心偏移及板塊驅動力的討論[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3年04期
5 楊學祥,陳殿友,宋秀環(huán),羅毅;太陽系行星公轉速度變化與低溫災害[J];長春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6 楊學祥,陳震,陳殿友,喬淇源;厄爾尼諾事件與強潮汐的對應關系[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劉廣深,米家榕,戚長謀,林學鈺,楊春雷;東北地區(qū)降水周期與太陽活動的關系[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8 申文斌;張振國;;利用空間大地測量數據探測地球膨脹效應[J];測繪科學;2008年03期
9 楊強;黨亞民;李建成;;基于IGS連續(xù)運行站的地殼非對稱運動趨勢研究[J];測繪科學;2009年02期
10 申文斌;陳巍;韓建成;李進;孫榕;梁毅強;;內核晃動對地球主慣性矩的時變性影響[J];測繪科學;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紀兵;邊少鋒;;三軸橢球表面積計算的實用公式[A];第二十一屆海洋測繪綜合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杜汝霖;;略述前寒武紀地質學發(fā)展的歷史與現(xiàn)狀[A];地質學史論叢(3)[C];1995年
3 王煥萍;馮德益;蔣玉山;張彥會;;天文、氣象因子與地震關系的模糊分析[A];數學及其應用文集——中南模糊數學和系統(tǒng)分會第三屆年會論文集(上卷)[C];1995年
4 盧耀如;;巖溶地區(qū)合理開發(fā)資源與防治地質災害[A];喀斯特與環(huán)境地學——盧耀如院士80華誕祝壽論文選集[C];2011年
5 王萬里;王祖武;王學雷;杜良敏;謝應齊;;地氣系統(tǒng)角動量守恒對副熱帶高壓南北位移的可能影響——近50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場年代際變化及機制[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9年
6 高慶華;;地球自轉與地質體系論[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1)[C];1985年
7 楊基端;李子舜;張景華;曲立范;詹立培;;我國二疊—三疊系界線和事件研究的新進展[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4)[C];1986年
8 張正坤;;顯生宙以來地磁場頻繁倒轉與大地構造關系[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8)[C];1989年
9 曹宣鐸;張瑞林;張漢文;;秦巴地區(qū)泥盆紀地層及重要含礦層位形成環(huán)境的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文集(27)[C];1990年
10 田樹剛;;二疊紀末期生物絕滅的地內原因[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22)[C];199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運波;四川盆地中二疊統(tǒng)層序地層及沉積模式[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2 文平;虞翻易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駱東奇;紫色母巖現(xiàn)代表生作用及環(huán)境效應研究[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3年
4 趙國春;燕遼地區(qū)燕山期火山活動節(jié)律與造山—深部過程[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5 唐方頭;華北地塊近期構造變形和強震活動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3年
6 朱濤;全球地幔對流的數值模擬及其動力學意義[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王慶良;地殼形變—地球物理場—日長變化十年尺度相關性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8 陳書平;沉積盆地波動分析理論基礎探討[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4年
9 劉偉;厄爾尼諾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D];吉林大學;2005年
10 張亞明;板塊驅動的力學機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學蓓;魯西地塊奧陶紀巖相古地理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徐君毅;地球定向參數預報理論與方法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
3 陳建兵;青藏高原地殼形變位移反分析模型及其動態(tài)仿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3年
4 李麗國;霧迷山旋回層的馬爾柯夫鏈模型及其費希爾圖解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5 胡春生;蘭州段0.8Ma B.P.黃河階地與黃土高原地面抬升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蘇同衛(wèi);太陽長期活動的地球響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6年
7 肖萍;渤海灣盆地奧陶系中統(tǒng)海相碳酸鹽巖烴源巖特征與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8 張健;東北地區(qū)新生代斷陷盆地油頁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9 任利軍;鄂爾多斯盆地彬縣、銅川中生代油頁巖特征及資源評價[D];吉林大學;2008年
10 韓林;霧迷山旋回的基本相序模式及其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藍永超,丁永建,康爾泗,張濟世,劉根生;黃河上游徑流長期變化及趨勢預測模型[J];冰川凍土;2003年03期
2 周尚哲;冰期天文理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冰川凍土;1994年01期
3 李培基;Milankovitch理論被推翻了還是被證實了[J];冰川凍土;1994年04期
4 王在文,李曉東;太平洋海溫演變的時空結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5 李志安;林巧;鄭大偉;;地球自轉對大氣、海洋運動的響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2期
6 楊學祥;地球表面積的計算[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7 楊學祥,王瑞庭,陳殿友;對地球質心偏移及板塊驅動力的討論[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3年04期
8 楊學祥,陳震,陳殿友,喬淇源;厄爾尼諾事件與強潮汐的對應關系[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楊學祥,楊冬紅,安剛,沈柏竹;連續(xù)18年“暖冬”終結的原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年S1期
10 楊學祥,陳殿友;重力均衡與質量均衡[J];長春地質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徐道一;;21世紀初全球巨災群發(fā)期的認識及其預測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朱新慧;空間地球動力學若干問題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次沅;;由南北朝以前月掩恒星觀測得到的地球自轉長期加速[J];天文學報;1986年01期
2 韓延本;日本古代中心日食記錄在地球自轉研究中的可能作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5年04期
3 張樹俠;;指南針與地球自轉[J];慣性世界;1995年02期
4 李成月;;奇妙的地球之謎[J];科學之友;1996年10期
5 韓延本;日本朔望時刻記載及其對地球自轉變化研究的可能貢獻[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9年02期
6 韓延本,喬琪源;由公元1361年一次日全食的記載得到的高精度ΔT值[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0年01期
7 張捍衛(wèi),劉學謙,代光萍;彈性地球自轉動力學理論的研究進展[J];測繪科學;2004年05期
8 李勇;;中國古歷經朔數據的恢復及應用[J];天文學報;2005年04期
9 余春雨;;月球將遠離地球還是砸向地球?[J];今日科苑;2007年07期
10 王學清;;地球自轉周期是一天嗎?[J];數理天地(高中版);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布錫;;對月日潮汐摩擦耗散的估計[A];《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進展》論文集[C];2004年
2 王金甲;夏毅;;地球差異旋轉與歲差[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徐長儀;孫文科;;大地震對地球自轉及日長變化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郭俊義;;內核-外核-地幔的耦合轉動作為地球自轉10年周期的一種可能機制[A];1995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5 孫榕;申文斌;侯凱;;剛體地球自轉:地球三軸性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廖新浩;;關于Chandler擺動的激發(fā)[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7 黃金鐘;;地球系統(tǒng)自組織進化論的基本原理[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8 周華;許厚澤;;地球近周日自由攝動及其檢測[A];199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0年
9 楊志根;;地球自轉,冰期后地殼反彈和下地幔粘性估計[A];1998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10 聞璋正;;對矮星系潮汐起源的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手冊[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守中;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氣象衛(wèi)星[N];大眾科技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周仲全;日子,,將越過越長[N];遼寧日報;2007年
3 ;改變地球的十大奇思妙想[N];經理日報;2007年
4 記者 楊彥;二00九年將晚到一秒[N];人民日報;2008年
5 張代蕾;“一秒鐘”引發(fā)的爭論[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6 董映璧;俄發(fā)現(xiàn)地球自轉角速度變化原因[N];科技日報;2005年
7 綠都城;地球的脈搏——潮汐[N];中國石油報;2002年
8 國家天文臺專家、原北京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站長、高級工程師 藍松竹邋于丹 整理;月球影響地球關系像兄妹[N];北京科技報;2007年
9 楊教;未來地球一天或變成25小時[N];南方日報;2008年
10 朱廣菁;陳運泰解讀“每天時間縮短3微秒”[N];大眾科技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琪潔;基于神經網絡技術的地球自轉變化預報[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7年
2 薛向輝;日冕物質拋射的對地有效性及近地空間環(huán)境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馬高峰;地—月參考系及其轉換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2 雷輝;單顆導航衛(wèi)星定軌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7年
3 黃淑亞;隨機運動激發(fā)Chandler擺動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2001年
4 楊學峰;利用重力信號研究地球自轉變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5 張虹;衛(wèi)星雙向時間比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國家授時中心);2006年
6 朱幸芝;毫秒脈沖星時間尺度及鐘模型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國家授時中心);2011年
本文編號:25163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2516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