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三峽水庫入庫徑流特性影響分析
本文關鍵詞: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三峽水庫入庫徑流特性影響分析 出處:《水力發(fā)電》2016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近年來,受氣候變化、人類在長江上游興建大量大型水庫等活動的影響,三峽水庫入庫徑流特性已較天然情況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為了掌握新環(huán)境下三峽水庫入庫徑流的特性以及未來的變化趨勢,收集分析了長江上游歷年降雨情況和近20年興建的大型調節(jié)性水庫資料,并結合近年來三峽水庫入庫徑流資料,對徑流年內變化規(guī)律和年際變化規(guī)律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三峽水庫入庫徑流具有以9年為周期的年際變化特性,年內分配更加平穩(wěn)?紤]未來10年上游大型水庫的興建和投產(chǎn)情況,對未來三峽入庫徑流的變化趨勢進行的定性分析結果表明,未來三峽入庫流量年內分配過程將更加均勻。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reservoir,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unoff characteristics is the natural situation has changed greatly. In order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under the new environment and future trends,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built nearly 20 years of rainfall the large reservoir regulation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recent runoff data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unoff variation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ow runoff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periodic variation in 9 years,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is more stable. Consider the next 10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large reservoir upstream and put into 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Three Gorges runoff showed that future Three Gorges inflow annual distribution process will be more Uniform.
【作者單位】: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長江三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基金】:國家“十二五”水專項(2014ZX07104-005)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3CB036406-4)
【分類號】:TV121
【正文快照】: 0引言三峽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fā)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壩址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河段,控制流域面積達100萬km2,年平均徑流量4 510億m3。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特別是興建的大量水利工程,不僅改變了長江上游徑流的年內變化規(guī)律,同時也改變了徑流的年際變化規(guī)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長江;;三峽水庫三大功能將新增抗旱功能[J];人民長江;2010年03期
2 陶景良;;簡論三峽水庫的特點[J];科技導報;1987年02期
3 唐日長;;長江三峽水庫長期使用研究[J];人民長江;1990年06期
4 李錦秀,廖文根,黃真理;三峽水庫整體一維水質數(shù)學模擬研究[J];水利學報;2002年12期
5 劉昭偉;陳永燦;朱德軍;任華堂;;三峽水庫排污口允許負荷量的計算方法研究[J];水力發(fā)電學報;2009年02期
6 ;三峽水庫將蓄水至175m 四大效益全面發(fā)揮[J];水電自動化與大壩監(jiān)測;2009年05期
7 陳濟生;;長江三峽水庫特性淺析[J];人民長江;1987年01期
8 蔣昭俠;三峽水庫環(huán)境特性及移民開發(fā)可持續(xù)性評析[J];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學報;1999年03期
9 張仁;;三峽水庫的泥沙問題[J];水力發(fā)電;2009年12期
10 長江;;三峽水庫和中下游堤防發(fā)揮巨大的防洪經(jīng)濟效益[J];人民長江;2010年2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福慶;;基于三峽水庫綜合管理的環(huán)境保護創(chuàng)新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梁福慶;;基于綜合管理的三峽水庫生態(tài)安全創(chuàng)新研究[A];首屆中國湖泊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梁福慶;劉福松;;基于三峽水庫綜合管理的環(huán)境保護創(chuàng)新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6分會場-綠色經(jīng)濟與沿海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梁福慶;;淺談長江三峽水庫管理工作設想[A];水庫經(jīng)濟論文集(二○○三年)[C];2003年
5 梁福慶;;基于三峽水庫綜合管理的環(huán)境保護創(chuàng)新研究[A];發(fā)揮資源科技優(yōu)勢 保障西部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自然資源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6 韓其為;;有關三峽水庫下游沖刷對長江中游影響的幾點看法[A];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院士專家座談會論文集[C];2007年
7 鐘成華;;三峽水庫對重慶水環(huán)境影響及對策[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8 梁福慶;;基于綜合管理的三峽水庫生態(tài)安全創(chuàng)新研究[A];河湖水生態(tài)水環(huán)境專題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梁福慶;;基于綜合管理的三峽水庫生態(tài)安全創(chuàng)新研究[A];科技引領產(chǎn)業(yè)、支撐跨越發(fā)展——第六屆湖北科技論壇論文集萃[C];2011年
10 李崇明;;三峽水庫的富營養(yǎng)化發(fā)生條件研究[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趙永平;加強三峽工程建設期三峽水庫管理[N];人民日報;2004年
2 張濤;三峽水庫啟動汛末蓄水計劃[N];中國水運報;2007年
3 記者 小明;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在三峽水庫調研[N];湖北日報;2007年
4 記者 甘勇邋通訊員 常偉軒 實習生 涂淦;三峽水庫調整下泄流量[N];湖北日報;2007年
5 特約記者 張偉革;三峽水庫清漂工作通過驗收[N];人民長江報;2007年
6 江時強邋徐燁;三峽水庫正式開始騰庫防汛[N];人民日報;2008年
7 記者 鄭瑤;盡快制定《重慶市三峽水庫管理條例》[N];重慶日報;2009年
8 記者 商宇 張雪峰;吁請制定《長江三峽水庫管理法》[N];重慶日報;2009年
9 記者 黎昌政 魏夢佳;三峽水庫最終蓄水目標為何選擇175米?[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10 記者 李真;三峽水庫新增抗旱功能[N];中國水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冉祥濱;三峽水庫營養(yǎng)鹽分布特征與滯留效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劉昭偉;三峽水庫岸邊水域水環(huán)境特性及承載能力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3 褚忠信;三峽水庫一期蓄水對長江泥沙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4 曹慧群;三峽水庫挖粗沙減淤方式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5 謝更新;水環(huán)境中的不確定性理論與方法研究——以三峽水庫為例[D];湖南大學;2005年
6 余楊;三峽水庫蓄水初期魚類中重金屬污染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楚嫻;三峽水庫消落區(qū)土壤、植物汞釋放及其在斑馬魚體的富集特征[D];西南大學;2015年
2 郭鴻博;三峽水庫硅的分布特征及其收支與循環(huán)[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3 許其功;三峽水庫水質預測及水污染控制對策研究[D];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2004年
4 劉景紅;三峽水庫成庫初期重慶段水體氮、磷的時空異質性[D];西南大學;2005年
5 陳棟;三峽水庫非汛期水動力及水質模擬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張可;三峽水庫成庫后對典型污染物遷移與時空分布的影響[D];重慶大學;2008年
7 王漢斌;三峽水庫(重慶段)對沿岸熱濕環(huán)境分布影響的研究[D];重慶大學;2014年
8 潘明祥;三峽水庫生態(tài)調度目標研究[D];東華大學;2011年
9 張金洋;三峽水庫消落區(qū)土壤汞釋放特征研究[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5年
10 胡尚偉;三峽成庫后重慶及三峽水中典型有毒重金屬汞的污染狀況分析及環(huán)境行為初步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920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1392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