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觸摸屏圖像感知的指端力觸覺再現(xiàn)系統(tǒng)
本文選題:力觸覺交互 + 手指外骨架。 參考:《儀器儀表學報》2017年06期
【摘要】:當用戶與觸摸屏交互時,有效和實時的力觸覺交互技術對于增強現(xiàn)實感和沉浸感是非常重要的。設計了一種面向觸摸屏圖像信息感知的手指外骨架可穿戴式力觸覺交互裝置,利用平面四連桿機構作為外骨架傳動機構,結合直流電機作為執(zhí)行機構可為用戶手部提供連續(xù)可控的力覺反饋,通過振動電機和壓電陶瓷致動器提供兩種類型的振動觸覺反饋。該裝置體積小、重量輕,功耗小,使用藍牙通信,可擴展性強,方便使用及攜帶。為了表達圖像中虛擬物體的空間力觸覺信息,引入了實時的力觸覺建模算法。當用戶穿戴該裝置在圖像上滑動時,圖像的一些特征信息將通過藍牙與裝置通信,包括每個像素點的形狀高度和圖像的邊緣輪廓信息,能夠使用戶獲得豐富的力觸覺感受。最后,進行力觸覺交互實驗來評估該裝置在表達觸摸屏中圖像的高度、輪廓和紋理等方面的性能。
[Abstract]:When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the touch screen, effective and real-time force-tactile interaction technology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reality and immersion. In this paper, a wearable force-tactile interactive device of finger external skeleton is designed, which is oriented to the information perception of touch screen image. The planar four-bar linkage mechanism is used as the external fram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DC motor as actuating mechanism, continuous controllable force feedback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user's hand, and two types of vibration tactile feedback can be provided by vibrating motor and piezoelectric ceramic actuator. The device is small in size, light in weight, low in power consumption, and easy to use and carry with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spatial force-tactile information of virtual objects in the image, a real-time force-tactile modeling algorithm is introduced. When the user wears the device to slide on the image, som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of the image will communicate with the device via Bluetooth, including the shape height of each pixel point and the edge contour information of the image. Finally, a force-tactile interac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in representing the height, contour and texture of the image in the touch screen.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四明工程機械有限公司;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B10013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325018,91648206)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41284)項目資助
【分類號】:TP391.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周堯;張豐華;楊林;姜紅明;李曉明;;觸摸屏觸感振動反饋設計研究[J];機械工程師;2014年01期
2 魏國劍;侯志強;李武;余旺盛;;基于邊緣差分的運動目標檢測方法[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3年10期
3 李佳璐;宋愛國;吳涓;張小瑞;;基于SFS技術的紋理力觸覺再現(xiàn)方法研究[J];儀器儀表學報;2010年04期
4 喻耀華;劉正捷;孫弘進;;觸覺顯示的人機交互研究及應用[J];計算機科學;2008年11期
5 吳涓;宋愛國;李建清;;圖像的力/觸覺表達技術研究綜述[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7年05期
6 齊麗娜;張博;王戰(zhàn)凱;;最大類間方差法在圖像處理中的應用[J];無線電工程;2006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啟國;杜超;羅光旺;;基于最大類間方差法的油氣潤滑測試系統(tǒng)ECT圖形重建[J];潤滑與密封;2017年06期
2 余玉卿;宋愛國;陳大鵬;趙國普;;用于觸摸屏圖像感知的指端力觸覺再現(xiàn)系統(tǒng)[J];儀器儀表學報;2017年06期
3 韓益博;王春光;康飛龍;;不同溫度下仔豬群體特征行為檢測方法研究[J];農(nóng)機化研究;2017年05期
4 詹志宇;安友軍;崔文超;;圖像閾值分割算法及對比研究[J];信息通信;2017年04期
5 胡藝;楊帆;潘國峰;;一種改進的印刷電路板缺陷檢測分割算法[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年09期
6 火元蓮;秦梅;宋亞麗;;基于邊緣特征和多幀差分法的運動目標檢測算法[J];紅外技術;2017年02期
7 朱海;;觸覺顯示系統(tǒng)在航空領域的研究與應用[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17年02期
8 董欞皙;;基于圖像處理的多光源質(zhì)心位置檢測[J];山西電子技術;2016年06期
9 董慧穎;趙鵬;;水面無人艇動態(tài)障礙目標視覺跟蹤方法[J];沈陽理工大學學報;2016年06期
10 張曉菲;鄒婷;劉培鶴;何文才;;基于字符型驗證碼破解算法研究[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君欽;劉昊;羅勇;;圖像融合的運動目標檢測算法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2年12期
2 呂明;呂延;;觸摸屏的技術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及市場前景[J];機床電器;2012年03期
3 郝毫剛;陳家琪;;基于五幀差分和背景差分的運動目標檢測算法[J];計算機工程;2012年04期
4 欒慶磊;趙為松;;動背景下幀差分法與邊緣信息融合的目標檢測算法[J];光電工程;2011年10期
5 吳非;;觸摸屏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價值工程;2011年16期
6 沈金平;柳瑞峰;;隔振器橡膠材料硬度對其固有頻率影響的研究[J];機電設備;2011年02期
7 甘明剛;陳杰;劉勁;王亞楠;;一種基于三幀差分和邊緣信息的運動目標檢測方法[J];電子與信息學報;2010年04期
8 許向陽;宋恩民;金良海;;Otsu準則的閾值性質(zhì)分析[J];電子學報;2009年12期
9 胡斌;宮寧生;;一種改進的Otsu閾值分割算法[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09年12期
10 劉少華;張茂軍;熊志輝;陳旺;;一種魯棒高效的視頻運動目標檢測與跟蹤算法[J];自動化學報;2009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炯;圖像邊緣處理[J];電視字幕(特技與動畫);2000年09期
2 劉建忠;;圖像邊緣的數(shù)學結構分析[J];軟件;2011年05期
3 陳文兵;張小磊;;基于圖像邊緣的能見度計算方法[J];微型電腦應用;2009年04期
4 曾友州;胡瑩;曾偉一;鄭曉霞;;提取數(shù)字圖像邊緣的算法比較[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潘衛(wèi)國;鮑泓;何寧;;一種傳統(tǒng)中國書畫圖像的二分類方法[J];計算機科學;2012年03期
6 周濤;陸惠玲;拓守恒;馬競先;楊德仁;;基于非凸區(qū)域下近似的圖像邊緣修補算法[J];寧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1期
7 宋建中;;噴霧圖像的自動分析[J];光學機械;1988年04期
8 張錦華;孫挺;;引入像點融合度修補的圖像邊緣化參差拼接實現(xiàn)[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4年08期
9 張曉清;;摳圖另一法[J];數(shù)字世界;2002年11期
10 潘泓;夏良正;;一種基于圖像邊緣的矩計算方法[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成剛;陳剛;張但;閔春燕;;圖像邊緣的優(yōu)化模型[A];'2002系統(tǒng)仿真技術及其應用學術論文集(第四卷)[C];2002年
2 王偉凝;余英林;張劍超;;圖像的動感特征分析[A];第一屆中國情感計算及智能交互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3 韓焱;王明泉;宋樹爭;;工業(yè)射線圖像的退化與恢復方法[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4 王強;王風;;一種保持圖像幾何特征的去噪模型[A];中國通信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王培珍;楊維翰;陳維南;;圖像邊緣信息的融合方案研究[A];中國圖象圖形學會第十屆全國圖像圖形學術會議(CIG’2001)和第一屆全國虛擬現(xiàn)實技術研討會(CVR’2001)論文集[C];2001年
6 李大鵬;禹晶;肖創(chuàng)柏;;圖像去霧的無參考客觀質(zhì)量評測方法[A];第十五屆全國圖象圖形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漆琳智;張超;吳向陽;;引導濾波的單幅圖像前景精確提取[A];浙江省電子學會2013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張明慧;;基于模糊蒙片算法的CR圖像邊緣增強[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1)[C];2008年
9 王亮亮;李明;高昕;;強模糊空間目標圖像邊緣獲取方法研究[A];第九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10 羅強;任慶利;;基于局部IFS理論提取圖像邊緣[A];第十二屆全國圖象圖形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艾思平翻譯;視頻編碼軟件CCE SP2操作指南(9)[N];電子報;2009年
2 ;圖像質(zhì)量調(diào)整秘技[N];電腦報;2001年
3 艾思平翻譯;視頻編碼軟件CCE SP2操作指南(14)[N];電子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靜;基于憶阻器的圖像處理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2 賈茜;基于時—空域插值的圖像及視頻上采樣技術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3 李照奎;人臉圖像的魯棒特征表示方法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4 郝紅星;基于干涉相位圖像構建數(shù)字高程模型的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5 楊小義;圖像特征識別算法及其在聾人視覺識別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6 溫景陽;圖像大容量、低失真可逆信息隱藏技術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7 李林;基于概率圖模型的圖像整體場景理解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8 余汪洋;基于被動毫米波的隱匿物品探測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9 孟凡滿;圖像的協(xié)同分割理論與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10 繆君;基于多視圖像的平面場景重建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鵬遠;圖像檢索算法研究及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萬燕英;微聚焦X-ray圖像自適應正則化去噪方法[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3 毛雙艷;基于梯度域的圖像風格化渲染方法的研究及其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向訓文;RGB-D圖像顯著性檢測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5 曾旭;基于聚類和加權非局部的圖像稀疏去噪方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6 熊楊超;圖像美學評價及美學優(yōu)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7 王艷;圖像視覺顯著性檢測方法及應用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8 鄭露萍;圖像二階微分特征提取及人臉識別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9 王思武;基于太陽圖像的特征提取和檢索[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10 曹靜;基于暗通道先驗算法的圖像去霧處理[D];海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039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ruanjiangongchenglunwen/210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