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推—拉”理論——人工智能視角下的大學教師流動研究理論創(chuàng)新
【部分圖文】:
二是經(jīng)典“推—拉理論”的發(fā)展階段。雖然“推—拉”理論出現(xiàn)之后一度成為令人信服的人口流動研究理論,但學術(shù)界在半個多世紀里一直未停止對于該理論的改造和完善,甚至直到21世紀初該理論還被認為是不全面的(Jung-Kuei et al.,2012)[6]。從理論改造歷程來看,在“推—拉”理論的初始階段,該理論解釋力十分有限,只能提供部分關(guān)于人口流動的解釋(Hao,2012)[7],無法深刻揭示個人的遷移選擇(Harvir,2005)[8],對人口流動的預測效果不好,因為“即使在‘推力’和‘拉力’作用都強大時,個人由于情境限制等原因也可能不會發(fā)生遷移行為”(Chang,2014)[9]。本研究認為,對“推—拉”理論最重要的修正來自于學者Lee(Everett S.Lee),其主要對“推—拉”理論做了兩點修正,一是將“干預障礙”(Intervening Obstacles)、“個人因素”加入到“推—拉”模型中;二是將“推力”“拉力”都引入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即“每一個地方都有無數(shù)因素阻礙人們?nèi)ミ@個地方,也有很多因素吸引著人們?nèi)ミ@個地方”(Everett,1966)[10]。在圖1中,“+”代表吸引人口流入的力,“-”代表阻礙人口流入的力,“0”代表其他人們漠不關(guān)心的因素(即通常認為不影響人才流動的因素)。Lee不斷添加推力、拉力指標的舉措,尤其是為每一個力都賦予正負方向的創(chuàng)新思維被后續(xù)大量學者借鑒,很多學者遵循這一主要的理論改進思路持續(xù)進行了多次“推—拉”理論改造,比如Jackson(2005)[11]將Lee提出的“干預障礙”變量改為“干預變量”(中介變量),因為他認為這些中介變量既可以促進人口流動也可以抑制人口流動,用“障礙”一詞并不妥當。Trausti Valsson等將Lee關(guān)于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的“干預障礙”進行了完善,認為流出地與流入地之間的距離應用中性的詞“in-between-space”表示(圖2),在“in-between-space”中存在著阻礙與促進流動的雙重因素(Valsson,2013)[12]。其他還有一些學者在Lee的基礎上嘗試對“推—拉”理論進行改造,但大多也都集中在對“干預障礙”因素的微調(diào)上,學者們對該理論的探索與改造一直持續(xù)至今。圖2 學者Trausti Valsson等對Lee人口流動推力、拉力及干預因素改造示意圖
學者Trausti Valsson等對Lee人口流動推力、拉力及干預因素改造示意圖
大量文獻顯示,以“推—拉”理論為基礎學術(shù)界較多使用的是四類理論分析框架。一是推拉系泊模型(The Push–Pull–Mooring Framework,PPM)。1992年,學者Longino(1992)[13]引入了“系泊”(Mooring)變量,試圖擴大“中介變量”的范圍,所謂“系泊”變量主要指的是促進或阻礙人口流動的各類生活方式、文化等個人或社會因素。之后學者Moon(1995)[14]將“系泊”變量加入到傳統(tǒng)“推—拉”理論模型中,提出了“推拉系泊模型”(PPM)。PPM模型主要解決的是在一定時間內(nèi)人為何從一個地方流動到另一個地方的問題(Bansal,2005)[15](Balakrishnan,2014)[16],目前該模型主要被應用于管理學科(Jen-Ruei,2011)[17],核心研究技術(shù)主要為因素分析、偏最小二乘技術(shù)分析、多元線性回歸等。二是雙向推拉模型(Two-Way-Push-AndPull Model,TWPP)(圖3)。TWPP模型雛形仍然來源于Lee的觀點,即“無論流出地還是流入地,都有拉力和推力的影響”。Cheung和Xu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進后的雙向推拉模型(Cheung,2016)[18],即認為在每一個流出地都存在推力和反向拉力,在每一個流入地也存在推力和反向拉力,在推力、反拉力、拉力、反推力的共同作用下,雙向推拉模型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三是綜合推拉模型(Integrated Push and Pull Model,IPP)。學者Vilmante Kumpikaite和Ineta Zickute通過對雙重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遷移系統(tǒng)、遷移駝峰等遷移理論進行分析、整理,試圖將大多數(shù)相互聯(lián)系的遷移理論總結(jié)成一個綜合推拉理論,以更深入地分析流動背后的原因(Kumpikaite,2012)[19]。但該種“理論大雜燴”的創(chuàng)新方向使得理論創(chuàng)新難度很大,作者也只是提出了IPP的理論構(gòu)想,研究將之付諸實踐。四是內(nèi)外因素互動推拉模型(Internal and External Push and Pull Model,IEPP)。韓國學者李秀珍(2013)[20]從國際學生流動入手,認為內(nèi)部因素與外在因素對于國際學生流動的同等重要作用,強調(diào)跨國學生流動“外因是接受國和來源國的推拉因素;內(nèi)因是學生自身和家庭的因素,包括能力層面的客觀條件與愿望、觀念等主觀因素”,作者將之概括為“內(nèi)外因素互動模式”。與之類似,國內(nèi)外其他學者也曾提出過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推拉因素模型等其他“推—拉”理論變種?梢园l(fā)現(xiàn),“推—拉”理論的四大延伸理論各具特點,比如PPM理論加入了推力、拉力以外的因素使影響因素分析更加全面;TWPP更多追求各受力要素的動態(tài)平衡。但通過文獻閱讀發(fā)現(xiàn),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應屬PPM模型,其他三個理論變種的可靠性尚需檢驗。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松月;劉進;徐麗;;大學教師究竟因何流動——一種非接觸式研究方法的引入[J];教師教育研究;2020年01期
2 劉進;哈夢穎;;什么影響了大學教師流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年02期
3 鄧嶸;;大學教師發(fā)展的系統(tǒng)規(guī)劃與實踐——牛津大學教師發(fā)展中心的經(jīng)驗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2017年01期
4 崔亞楠;;美國西雅圖大學教師發(fā)展中心的建設及啟示[J];紡織服裝教育;2017年02期
5 劉進;;社會資本與高校大學教師流動的實證研究[J];山東高等教育;2016年02期
6 李愛;;大學教師教書育人本位價值回歸的思考[J];大學(學術(shù)版);2012年03期
7 陳廣斌;;談談大學教師的課程觀[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8 肖舒楠;陳彥青;;什么樣的大學教師受歡迎?[J];青年教師;2009年06期
9 陳威;;論大學教師教育者專業(yè)實踐的改善及其實現(xiàn)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年12期
10 蔡文政;;大學教師權(quán)益損害的救濟機制研究[J];順德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9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立;美國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歷史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潘奇;西方大學教師國際流動研究:1100-1970[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劉文婷;大學教師微學習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年
4 徐曉紅;澳大利亞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5 陳金鳳;當代大學教師學術(shù)人格探論[D];西南大學;2010年
6 吳振利;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胡金平;學術(shù)與政治之間:大學教師社會角色的歷史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全林;“知識分子”視角下的大學教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繆榕楠;大學教師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樊華強;高等教育視野中的人權(quán)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靜儀;民國時期大學教師社會服務活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20年
2 汪怡;日本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制度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0年
3 王鑫平;G大學教師隱性流失原因分柝及對策建議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9年
4 安小敏;研究型大學教師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9年
5 仲彥鵬;大學教師的學術(shù)身份定位與科學研究公共性守護[D];寧波大學;2019年
6 張佳露;“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大學教師發(fā)展與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D];廈門大學;2018年
7 游瀟;“雙一流”背景下我國H大學教師流動研究[D];河北大學;2019年
8 蘆鑫;Z大學教師流失問題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9年
9 姜佳鑫;美國一流大學教師發(fā)展中心組織架構(gòu)與運行保障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9年
10 杜宇杰;新媒體時代大學教師職業(yè)角色的轉(zhuǎn)型[D];河南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917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9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