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動能來流下背負式進氣道非定常流動特性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7-02 13:05
為了改善飛翼布局背負式S彎進氣道低動能來流狀態(tài)下的流動性能,采用改進的延遲分離渦模擬(IDDES)方法對原型及改進型背負式進氣道流場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研究,對比分析了進氣道流量特性及內部脈動壓力特性。結果表明:低動能來流時背負式進氣道上部唇口附近存在很大的氣流轉折角,導致唇口產(chǎn)生分離渦;原型進氣道唇口分離渦強度高,高能量分離渦在進氣道頂部破裂產(chǎn)生了大范圍旋渦結構,進一步加劇了流動分離,從而引發(fā)進氣道內產(chǎn)生強烈的壓力脈動,聲壓級最大幅值高達145 dB;改進型進氣道唇口分離渦得到了有效控制,強度大幅下降,進氣道內部壓力脈動幅值也顯著降低,聲壓級降幅達8 dB;改進型進氣道分離的抑制使進氣道有效流通截面積增大,質量流量增加。同時,流場出口品質提升,進氣道出口綜合畸變指數(shù)降低了9. 5%。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1 數(shù)值計算方法
1.1 改進的延遲分離渦模擬方法
1.2 離散格式
1.3 本征正交分解方法
2 模型網(wǎng)格及計算條件
2.1 計算模型
2.2 網(wǎng)格劃分
2.3 計算條件
3 計算結果與分析
3.1 流場特性分析
3.2 流量特性及出口畸變特性分析
3.3 壓力脈動特性分析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五孔探針的大S彎進氣道旋流畸變評估[J]. 徐諸霖,達興亞,范召林. 航空學報. 2017(12)
[2]一種背負式S彎進氣道輔助進氣門設計[J]. 孔德英,鄧文劍,方力. 航空科學技術. 2016(12)
[3]飛翼無人機3種保形進氣口進氣道氣動與隱身綜合特性對比[J]. 張樂,周洲,許曉平,王紅波. 航空動力學報. 2015(07)
[4]類X-47狹縫式進氣道的流動特征與工作性能[J]. 張航,譚慧俊,李湘萍. 航空學報. 2009(12)
[5]背負式S形進氣道流場控制技術[J]. 李大偉,馬東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08(12)
[6]背負式進氣道設計及其氣動性能研究[J]. 郁新華,劉斌,陶于金,王建培,周州.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7(02)
[7]背負式S形進氣道設計及數(shù)值分析[J]. 李大偉,張云飛,馬東立. 推進技術. 2006(01)
[8]一種背負式無附面層隔道進氣道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與實驗驗證[J]. 譚慧俊,郭榮偉. 航空學報. 2004(06)
本文編號:3654415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1 數(shù)值計算方法
1.1 改進的延遲分離渦模擬方法
1.2 離散格式
1.3 本征正交分解方法
2 模型網(wǎng)格及計算條件
2.1 計算模型
2.2 網(wǎng)格劃分
2.3 計算條件
3 計算結果與分析
3.1 流場特性分析
3.2 流量特性及出口畸變特性分析
3.3 壓力脈動特性分析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五孔探針的大S彎進氣道旋流畸變評估[J]. 徐諸霖,達興亞,范召林. 航空學報. 2017(12)
[2]一種背負式S彎進氣道輔助進氣門設計[J]. 孔德英,鄧文劍,方力. 航空科學技術. 2016(12)
[3]飛翼無人機3種保形進氣口進氣道氣動與隱身綜合特性對比[J]. 張樂,周洲,許曉平,王紅波. 航空動力學報. 2015(07)
[4]類X-47狹縫式進氣道的流動特征與工作性能[J]. 張航,譚慧俊,李湘萍. 航空學報. 2009(12)
[5]背負式S形進氣道流場控制技術[J]. 李大偉,馬東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 2008(12)
[6]背負式進氣道設計及其氣動性能研究[J]. 郁新華,劉斌,陶于金,王建培,周州.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7(02)
[7]背負式S形進氣道設計及數(shù)值分析[J]. 李大偉,張云飛,馬東立. 推進技術. 2006(01)
[8]一種背負式無附面層隔道進氣道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與實驗驗證[J]. 譚慧俊,郭榮偉. 航空學報. 2004(06)
本文編號:36544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lxlw/365441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