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設計及基于TSP技術的邊界層轉捩風洞試驗
發(fā)布時間:2021-04-12 03:56
為了實現(xiàn)綠色航空節(jié)能減排的目標,層流設計技術成為飛行器設計者的研究熱點。對于跨聲速客機而言,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設計技術將顯著減小飛行阻力,提升氣動性能,減少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首先,基于高精度邊界層轉捩預測技術耦合翼型優(yōu)化設計系統(tǒng),實現(xiàn)超臨界自然層流翼型設計;經過合理的翼型配置,形成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轉捩數值模擬分析結果表明,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的層流流動特性良好。然后,以比例為1∶10.4的試驗模型在荷蘭高速低湍流度風洞進行邊界層轉捩風洞試驗,使用溫度敏感材料涂層(TSP)技術拍照獲得機翼表面在不同馬赫數、雷諾數和迎角工況下的層流-湍流分布。最后,通過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邊界層轉捩試驗結果,探討了該類型機翼的轉捩特性隨來流參數的變化規(guī)律,總結了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設計的關鍵因素。此外,該模型也可用來驗證邊界層轉捩預測技術在超臨界、高雷諾數工況下的預測精度。
【文章來源】:航空學報. 2019,40(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15 頁
【文章目錄】:
1 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
1.1 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的設計
1.2 邊界層轉捩預測方法
1.3 氣動特性評估
2 風洞試驗設施和測量技術
2.1 荷蘭HST風洞和模型加工情況
2.2 TSP技術和測量細節(jié)
3 風洞試驗結果和數值模擬分析
3.1 同狀態(tài)不同車次試驗結果
3.2 變馬赫數分析
3.3 變雷諾數分析
3.4 變迎角分析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SP轉捩探測技術在民機風洞試驗中的應用研究[J]. 尚金奎,衷洪杰,趙民,陳柳生,王鵬,王猛,張雪,李玉軍. 空氣動力學學報. 2016(03)
[2]基于邊界層相似性解的放大因子輸運模型[J]. 徐家寬,白俊強. 航空學報. 2016(04)
[3]TSP技術在轉捩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 尚金奎,王鵬,陳柳生,衷洪杰,趙民. 空氣動力學學報. 2015(04)
[4]現(xiàn)代超臨界翼型設計及其風洞試驗[J]. 孫智偉,白俊強,高正紅,肖春生,郝禮書. 航空學報. 2015(03)
[5]后掠翼混合層流控制機制的實驗[J]. 王菲,額日其太,王強,郭輝,蘇沛然. 航空動力學報. 2010(04)
[6]自然層流超臨界翼型的設計研究[J]. 喬志德. 流體力學實驗與測量. 1998(04)
[7]超臨界自然層流翼型NPU-L72513的風洞試驗研究[J]. 喬志德,趙文華,李育斌,鮑國華. 氣動實驗與測量控制. 1993(02)
本文編號:3132567
【文章來源】:航空學報. 2019,40(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頁數】:15 頁
【文章目錄】:
1 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
1.1 超臨界自然層流機翼的設計
1.2 邊界層轉捩預測方法
1.3 氣動特性評估
2 風洞試驗設施和測量技術
2.1 荷蘭HST風洞和模型加工情況
2.2 TSP技術和測量細節(jié)
3 風洞試驗結果和數值模擬分析
3.1 同狀態(tài)不同車次試驗結果
3.2 變馬赫數分析
3.3 變雷諾數分析
3.4 變迎角分析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SP轉捩探測技術在民機風洞試驗中的應用研究[J]. 尚金奎,衷洪杰,趙民,陳柳生,王鵬,王猛,張雪,李玉軍. 空氣動力學學報. 2016(03)
[2]基于邊界層相似性解的放大因子輸運模型[J]. 徐家寬,白俊強. 航空學報. 2016(04)
[3]TSP技術在轉捩檢測中的應用研究[J]. 尚金奎,王鵬,陳柳生,衷洪杰,趙民. 空氣動力學學報. 2015(04)
[4]現(xiàn)代超臨界翼型設計及其風洞試驗[J]. 孫智偉,白俊強,高正紅,肖春生,郝禮書. 航空學報. 2015(03)
[5]后掠翼混合層流控制機制的實驗[J]. 王菲,額日其太,王強,郭輝,蘇沛然. 航空動力學報. 2010(04)
[6]自然層流超臨界翼型的設計研究[J]. 喬志德. 流體力學實驗與測量. 1998(04)
[7]超臨界自然層流翼型NPU-L72513的風洞試驗研究[J]. 喬志德,趙文華,李育斌,鮑國華. 氣動實驗與測量控制. 1993(02)
本文編號:31325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lxlw/313256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