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離子基多響應性聚合物的RAFT制備及其在基因載體中的應用
本文關(guān)鍵詞:陽離子基多響應性聚合物的RAFT制備及其在基因載體中的應用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RAFT聚合 多重響應 嵌段 核交聯(lián)星型 基因載體
【摘要】:陽離子基聚合物是非病毒基因載體中非常重要的一類,近些年受到研究者廣泛青睞,但是陽離子基聚合物作為基因載體的效率較低、安全性差導致其在體內(nèi)應用受到嚴重限制。因此,設計一種腫瘤組織某種環(huán)境特性敏感的基因載體結(jié)構(gòu),實現(xiàn)腫瘤靶向釋放,從而提高治療療效和降低毒副反應就顯得尤為迫切。多重響應性聚合物作為非病毒基因載體時,通過改變其功能單體可以使非病毒基因載體具有基因容量大、毒性低、且可大量制備等優(yōu)勢,因而受到普遍關(guān)注。由于可逆加成鏈轉(zhuǎn)移聚合(RAFT)反應條件溫和、適用單體范圍廣及分子設計能力強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多響應聚合物的制備中,本論文主要研究工作是利用RAFT設計合成兩種不同結(jié)構(gòu)的多重響應性陽離子嵌段和核交聯(lián)星型聚合物,對比其結(jié)構(gòu)與性能的差異并對其作為智能基因載體的能力進行研究,期望為基因治療提供低毒的環(huán)境特性敏感的非病毒基因輸送載體。本文選用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A)為單體,以自制的芐基三硫代碳酸基丙酸(BSPA)為鏈轉(zhuǎn)移劑,通過RAFT法聚合制備了pH響應性的聚合物聚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A);然后再以生物相容性、水溶性好的聚乙二醇甲醚丙烯酸酯(POEGA)和2-(2-乙氧基乙氧基)乙基丙烯酸酯(DEGA)為單體,采用RAFT聚合制備了溫敏性聚合物P(OEGA-co-DEGA)(POD);再以DMAEA為單體,POD為大分子鏈轉(zhuǎn)移劑,制備線型陽離子嵌段共聚物臂POD-b-PDMAEA;最后以可還原降解的N,N'-雙丙烯酰胱胺(BAC)為交聯(lián)劑,以POD和PDMAEA為臂采用先臂法(“arm first”)一鍋交聯(lián)聚合制備了陽離子基核交聯(lián)星型聚合物CCS。借助核磁共振氫譜(1H-NMR)、紅外光譜(FT-IR)、凝膠滲透色譜(GPC)對POD-b-PDMAEA和CCS的結(jié)構(gòu)、相對分子量及相對分子量分布進行表征;通過動態(tài)光散射(DLS)和紫外可見光譜(UV-vis)對聚合物溶液的溫度、pH、鹽響應性及聚合物聚集行為進行研究;采用自動電位滴定儀對聚合物的質(zhì)子緩沖能力及pKa進行了研究;通過激光粒度儀、凝膠阻滯電泳對不同N/P比的復合物的壓縮DNA能力和物理性能進行了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RAFT聚合可以有效的控制線型嵌段和核交聯(lián)星型聚合物的合成(相對分子量分布指數(shù)PDI1.3);POD-b-PDMAEA和CCS50:50中POD和PDMAEA的物質(zhì)的量比例都接近1:1,其低臨界溶液溫度(LCST)在人體生理溫度附近,星型的LCST比線型的低。線型嵌段和核交聯(lián)星型聚合物都具有溫度、pH、鹽響應性,并歸納出它們不同條件下的聚集行為。星型聚合物水解速率較慢,其質(zhì)子緩沖能力比嵌段的強,pKa比嵌段的小。實驗表明,在N/P為1以上時,星型聚合物能夠?qū)NA完全包裹并壓縮,形成的納米復合物粒徑約200 nm。嵌段在N/P為4可以完全壓縮DNA,N/P在4以上時,隨著N/P增加,復合物粒徑逐漸增大,且出現(xiàn)大粒徑的聚合物。說明線型的壓縮DNA能力沒有星型的強,星型聚合物能夠為DNA提供更好的穩(wěn)定的空間結(jié)構(gòu)且在高N/P下分子間不易形成聚集。由以上結(jié)果對比發(fā)現(xiàn),核交聯(lián)星形聚合物由于獨特的分子結(jié)構(gòu)和更大的緩沖能力比線型聚合物能更有效地保護DNA。
【關(guān)鍵詞】:RAFT聚合 多重響應 嵌段 核交聯(lián)星型 基因載體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3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文獻綜述及選題背景9-25
- 1.1 引言9
- 1.2 可逆加成-斷裂鏈轉(zhuǎn)移(RAFT)研究進展9-16
- 1.2.1 RAFT聚合機理9-11
- 1.2.2 RAFT聚合的應用11-16
- 1.3 刺激響應性聚合物的分類16-21
- 1.3.1 溫度響應性聚合物16-18
- 1.3.2 pH/CO_2響應性聚合物18-19
- 1.3.3 多重響應聚合物19-21
- 1.4 刺激響應性聚合物作為基因載體的應用21-23
- 1.5 本課題的選題意義及研究目標23-25
- 第二章 陽離子基多響應核交聯(lián)星型和線型嵌段聚合物的制備及結(jié)構(gòu)表征25-37
- 2.1 引言25-26
- 2.2 實驗部分26-29
- 2.2.1 實驗試劑及儀器26-27
- 2.2.2 多重響應性嵌段共聚物POD-b-PDMAEA的制備27-28
- 2.2.3 多重刺激響應性核交聯(lián)星形聚合物CCS的制備28
- 2.2.4 聚合物的表征28-29
- 2.3 結(jié)果與討論29-35
- 2.3.1 多重響應性聚合物的制備流程圖29-31
- 2.3.2 多重響應性聚合物的結(jié)構(gòu)表征31-35
- 2.4 本章小結(jié)35-37
- 第三章 陽離子基多響應核交聯(lián)星型和線型嵌段聚合物的性能研究37-57
- 3.1 引言37-38
- 3.2 實驗部分38-40
- 3.2.1 實驗試劑及儀器38
- 3.2.2 實驗方法38-40
- 3.3 結(jié)果與討論40-54
- 3.3.1 多響應性聚合物的相轉(zhuǎn)變行為研究及其影響因素40-47
- 3.3.2 多響應聚合物的聚集行為機理探討47-48
- 3.3.3 核交聯(lián)星形聚合物的降解性性研究48-49
- 3.3.4 聚合物的水解行為49-52
- 3.3.5 聚合物的溶解性問題探究52-54
- 3.4 本章小結(jié)54-57
- 第四章 陽離子基多響應性聚合物作為基因載體的研究57-69
- 4.1 引言57
- 4.2 實驗部分57-60
- 4.2.1 實驗試劑及儀器57-58
- 4.2.2 實驗部分58-60
- 4.3 結(jié)果與討論60-68
- 4.3.1 聚合物的pKa及質(zhì)子緩沖能力60-61
- 4.3.2 凝膠電泳實驗61-63
- 4.3.3 聚合物/DNA復合物的粒徑及Zeta電位63-68
- 4.4 本章小結(jié)68-69
- 第五章 總結(jié)論與建議69-71
- 5.1 總結(jié)論69-70
- 5.2 創(chuàng)新點70
- 5.3 建議70-71
- 參考文獻71-79
- 致謝79-8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曉奇,張開;靜態(tài)二次離子質(zhì)譜在聚合物表面研究中的應用[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86年02期
2 胡承明;;利用細菌處理聚合物表面[J];世界科學;1989年11期
3 李兵,張開;聚合物表面與材料的耐候性[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0年03期
4 童乙青;熱分析在聚合物阻燃研究中的應用[J];塑料科技;1993年01期
5 黃發(fā)榮;聚合物材料再循環(huán)利用的研究與進展[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1997年02期
6 董光能,李健,謝友柏,虞烈;聚合物摩擦系數(shù)的周期性降低現(xiàn)象[J];摩擦學學報;2000年03期
7 E.P.Ivanova,D.K.Pham,Y.V.Alekseeva,G.M.Demyashev,D.V.Nicolau;水溶液中蛋白質(zhì)在聚合物表面共價及非共價吸附的控制(英文)[J];光散射學報;2005年03期
8 梅光泉;張翹楚;曾錦萍;;金屬基樹枝形聚合物的研究進展[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9 Allen Zielnik;;聚合物的降解與耐久性[J];環(huán)境技術(shù);2007年03期
10 鄒其超;唐琴瓊;武利民;;反氣相色譜法表征聚合物表面性質(zhì)的方法比較[J];分析化學;2007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桂秋;郭楚;劉湘寧;原續(xù)波;盛京;;聚合物表面等離子體處理及其界面間的相互作用[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9年
2 甘勝華;劉蓮英;馬育紅;楊鵬;楊萬泰;;光活化聚合物表面烷基及其硅烷化:一種簡單普遍在惰性表面制備高密度伯氨基用于蛋白質(zhì)固定的方法[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9年
3 王齊華;;聚合物表面性能研究[A];先進潤滑抗磨材料研討會論文集(PPT版)[C];2007年
4 楊鵬;張雪霞;楊彪;趙洪池;陳勁春;楊萬泰;;面向蛋白質(zhì)微排列的聚合物表面胺基化技術(shù)[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宋文龍;孫濤壘;宋延林;白玉白;劉鳳岐;江雷;;電響應聚合物表面的原子力顯微鏡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6 張玉軍;王琛;陳杰tb;;遠程等離子體改性聚合物表面的自由基變化研究[A];河南省化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陳志方;王新平;;玻璃態(tài)聚合物表面重構(gòu)機理研究[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陳紅;王藝峰;胡小洋;詹紅彬;馬悠琴;李曉;M.A.Brook;H.Sheardow;;具有生物親和活性的聚合物表面構(gòu)筑與表征[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shù)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張玉軍;王琛;陳杰tb;;遠程氬等離子體引發(fā)的聚合物表面接枝聚合研究[A];河南省化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黃振華;鄧建平;徐晶晶;楊萬泰;;玉米淀粉在CPP膜表面偶合改性的研究[A];中國感光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年會和第七屆青年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仇秀梅;粉煤灰基地質(zhì)聚合物固封重金屬及原位轉(zhuǎn)化分子篩的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2 劉連曉;樹形烷氧醚修飾的智能聚合物[D];上海大學;2015年
3 趙強莉;顆粒/氣體在聚合物界面聚集行為理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徐菁;紫外光輻照法在聚合物表面引入小分子官能團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
5 吳家龍;超臨界流體輔助的聚合物系脫揮基礎研究[D];浙江大學;2002年
6 趙洪池;聚合物表面羥基化及其在化學鍵組裝和生物功能化方面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6年
7 徐小飛;復雜構(gòu)態(tài)聚合物流體熱力學特性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0年
8 柴春鵬;小環(huán)冠醚聚合物固體電解質(zhì)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楊珊;仿細胞膜結(jié)構(gòu)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應用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10 徐孟進;聚合物材料的結(jié)構(gòu)與性質(zhì)積分方程理論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湘瑤;新型嵌段磷脂仿生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用于鈦表面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耿文博;陽離子基多響應性聚合物的RAFT制備及其在基因載體中的應用[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3 陳林偉;保溫建筑材料—秸稈地聚合物的工藝優(yōu)化及抗酸堿性能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3年
4 李公義;聚合物與液氧相容性機理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4年
5 馬萌萌;聚合物納米顆粒的酶法降解測試及酶吸附機理的初探[D];天津大學;2004年
6 李少英;聚合物表面微調(diào)控誘導蛋白質(zhì)區(qū)域選擇性吸附[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7 杜方凱;新型半剛性雙重響應聚合物的設計合成、表征與性能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陸曉東;聚合物著火,燃燒特性的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06年
9 張英華;超交聯(lián)微孔聚合物的制備與氣體吸附性能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10 王艷玲;聚合物熱分解機理的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5673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67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