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鼠胚胎母型—合子型(MET)過渡時期抗氧化酶基因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對小鼠胚胎母型—合子型(MET)過渡時期抗氧化酶基因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小鼠 早期胚胎 活性氧 抗氧化酶基因 過氧化物酶體 母型-合子型過渡
【摘要】:本實驗以小鼠早期胚胎為試驗材料,檢測小鼠早期胚胎內(nèi)部活性氧水平、抗氧化酶基因的表達量及過氧化物酶體膜蛋白-20(PMP-20)基因的表達量,揭示小鼠胚胎MET發(fā)育階段過氧化物酶體的變化規(guī)律。同時檢測活性氧(以H2O2為例)對這一時期胚胎內(nèi)抗氧化酶基因表達量和過氧化物酶體數(shù)量變化的影響,為詮釋哺乳動物早期胚胎抗氧化提供新的事實及理論依據(jù)。通過本實驗得到以下實驗結(jié)果:1、分別用濃度為0、10-5%、10-7%、10-9%的H2O2處理的小鼠胚胎,確定對小鼠胚胎體外發(fā)育有效H2O2濃度選擇為10-7%;2、體內(nèi)處理組,4-cell胚胎內(nèi)活性氧含量顯著高于2-cell早期和晚期,且2-cell早期和晚期胚胎內(nèi)活性氧含量無顯著性差異;體外處理組和H2O2處理組,均是2-cell晚期胚胎內(nèi)活性氧含量顯著高于2-cell早期和4-cell期,且2-cell早期與4-cell期胚胎內(nèi)活性氧含量無顯著性差異。處于同一時期的胚胎,2-cell早期和晚期,體外組胚胎內(nèi)活性氧含量顯著高于體內(nèi)組,4-cell期胚胎內(nèi)活性氧含量沒有顯著性差異;3、無論早期胚胎是否用H2O2處理,CAT、Mn-SOD、GPX-1、GPX-4、PMP-20基因均在4-cell胚胎的表達量高于2-cell早期胚胎和晚期胚胎,但CAT基因在2-cell胚胎內(nèi)未表達,Mn-SOD、GPX-1、PMP-20基因在2-cell胚胎早期的表達量均高于2-cell晚期,GPX-4基因在2-cell早期胚胎和晚期胚胎的表達量并沒有什么區(qū)別;而Cu/Zn-SOD基因在4-cell胚胎內(nèi)表達量顯著低于2-cell早期胚胎和晚期胚胎,但體外處理組2-cell早期胚胎內(nèi)Cu/Zn-SOD基因表達量顯著高于2-cell晚期,而H2O2處理組則相反;4、處于同一時期的胚胎,Mn-SOD、GPX-1、PMP-20基因的表達量均是H2O2處理組高于體外處理組;CAT、GPX-4基因的表達量只有在4-cell時期時,H2O2處理組高于體外處理組;Cu/Zn-SOD基因的表達量只有在2-cell早期,體外處理組顯著高于H2O2,處理組。結(jié)論:不同抗氧化酶基因在2-cell到4-cell發(fā)育階段的表達均有所不同,PMP-20基因在2-cell晚期表達量達到低谷,間接說明這一時期過氧化物酶體含量最少。
【關鍵詞】:小鼠 早期胚胎 活性氧 抗氧化酶基因 過氧化物酶體 母型-合子型過渡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Q954.4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前言10-22
- 1.1 活性氧和自由基簡介10-12
- 1.2 活性氧對胚胎發(fā)育的影響12-14
- 1.2.1 DNA12-13
- 1.2.2 蛋白質(zhì)13
- 1.2.3 脂質(zhì)13
- 1.2.4 活性氧與胚胎發(fā)育阻滯的關系13-14
- 1.3 哺乳動物的MET時期14-15
- 1.4 細胞內(nèi)抗氧化物質(zhì)15-19
- 1.4.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5-16
- 1.4.2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16-18
- 1.4.3 過氧化氫酶(CAT)18-19
- 1.4.4 非酶類抗氧化劑19
- 1.5 胚胎抗氧化機制19-20
- 1.6 過氧化物酶體在早期胚胎發(fā)育中的抗氧化作用20
- 1.7 過氧化物媒體膜蛋白-20(PMP-20)研究進展20-21
- 1.8 本實驗的目的及意義21-22
-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22-33
- 2.1 試驗材料與儀器22-24
- 2.1.1 試驗時間及地點22
- 2.1.2 試驗材料22
- 2.1.3 試驗主要儀器22-23
- 2.1.4 試驗主要藥品23-24
- 2.2 主要試驗藥品配制及試驗方法24-33
- 2.2.1 試驗藥品的配制24-28
- 2.2.2 試驗方法28-33
- 第三章 結(jié)果與分析33-40
- 3.1 H_2O_2處理小鼠胚胎氧化損傷模型的建立33
- 3.2 小鼠MET時期胚胎內(nèi)ROS含量的變化33-35
- 3.2.1 各處理組胚胎內(nèi)ROS水平熒光圖像及量化結(jié)果34
- 3.2.2 相同發(fā)育階段體內(nèi)、體外胚胎內(nèi)活性氧水平的比較34-35
- 3.3 小鼠MET時期胚胎內(nèi)抗氧化酶基因的表達35-39
- 3.3.1 小鼠胚胎內(nèi)CAT基因的表達及量化分析35
- 3.3.2 小鼠胚胎內(nèi)Cu/Zn-SOD和Mn-SOD基因的表達及量化分析35-37
- 3.3.3 小鼠胚胎內(nèi)GPX-1和GPX-4基因的表達及量化分析37-39
- 3.4 小鼠MET時期胚胎內(nèi)PMP-20基因的表達及量化分析39-40
- 第四章 討論40-43
- 第五章 結(jié)論43-44
- 參考文獻44-55
- 致謝55-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孝榮,彭長凌,袁紅花;小鼠胚胎冷凍研究[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切割小鼠胚胎的發(fā)育[J];遺傳;1986年04期
3 蔣廣泰,曾國慶;小鼠胚胎移殖技術的研究[J];動物學雜志;1987年01期
4 周吉盛;靳瞻群;李萍;蘇亞平;;小鼠胚胎冷凍保存與移植[J];北京實驗動物科學;1989年01期
5 蘆天罡;郭勇;倪和民;劉云海;;一種鑒定小鼠胚胎質(zhì)量的雙重熒光染色方法[J];動物學報;2008年05期
6 李恕香,袁瑤;小鼠胚胎正常著床與實驗性延緩著床的比較[J];解剖學雜志;1986年02期
7 孟國良;小鼠胚胎原代單層細胞培養(yǎng)方法的改進[J];鄭州牧業(yè)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1996年04期
8 鐘瑜,潘善培,張春雪,曹佐武;人輸卵管上皮細胞共培養(yǎng)系統(tǒng)對小鼠胚胎體外發(fā)育的影響[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1998年S1期
9 郭淑華;;泛素在小鼠胚胎植入中的作用[J];濰坊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10 高建明,吳學清,吳登慶,謝富強;小鼠胚胎細胞數(shù)量的觀察[J];北京實驗動物科學與管理;199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均;汪維偉;;小鼠胚胎消化管上皮細胞凋亡相關基因表達的初步觀察[A];解剖學雜志——中國解剖學會2002年年會文摘匯編[C];2002年
2 劉國藝;倪江;;上皮-鈣粘素在小鼠胚胎植入中的作用[A];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神經(jīng)科學會2005年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免疫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雷蕾;夏國良;陳秀芬;傅茂勇;王路鵬;;小鼠胚胎卵巢連接蛋白表達情況的初步研究[A];動物生理生化學分會第八次學術會議暨全國反芻動物營養(yǎng)生理生化第三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劉國藝;倪江;;上皮-鈣粘素在小鼠胚胎植入中的作用[A];中國生理學會、中國神經(jīng)科學會2005年神經(jīng)內(nèi)分泌免疫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李專;蘭雨;賀文艷;王俊;羅凌飛;楊曉;劉兵;;小鼠胚胎頭部:一個新的造血干細胞發(fā)育位點[A];2012全國發(fā)育生物學大會摘要集[C];2012年
6 劉為敏;曹宇靜;沈政;周家喜;李晶;段恩奎;;整合連接激酶在小鼠胚胎植入中的作用[A];第九次全國生殖生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7 吳燕;范文紅;劉淑紅;馬子敏;范明;;小鼠胚胎整體原位雜交技術的引進與優(yōu)化[A];中國生理學會第六屆應用生理學委員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8 倪華;;小鼠胚胎著床的分子調(diào)控[A];中國生理學會張錫鈞基金會第八屆全國青年優(yōu)秀生理學學術論文綜合摘要[C];2003年
9 徐平;;實驗大鼠、小鼠胚胎的緩慢冷凍和玻璃化冷凍的比較研究[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青年科技協(xié)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10 余增麗;李云;段廣才;;用小鼠胚胎肢體器官培養(yǎng)研究鋅對骨發(fā)育的影響[A];達能營養(yǎng)中心青年科學工作者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2002年第3期[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通訊員 張國清 記者 王丹;小鼠胚胎頭部也是造血干細胞發(fā)育位點[N];健康報;2012年
2 馮衛(wèi)東;人類皮膚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謎揭曉[N];科技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杜興榮;Mst1和Mst2基因在小鼠胚胎和調(diào)節(jié)T細胞發(fā)育中的功能和機制[D];復旦大學;2014年
2 徐鍵;1.5T MRI暴露對小鼠胚胎蛋白質(zhì)組學及細胞生理特征的影響[D];浙江大學;2016年
3 賀文艷;IL-3對小鼠胚胎血液血管干細胞發(fā)育和分化的調(diào)控[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8年
4 井然;Cypher和ENH在小鼠早期心臟發(fā)育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D];中南大學;2012年
5 聶麗;ATP敏感性鉀通道在小鼠胚胎心臟發(fā)育過程的發(fā)育依賴性變化及功能[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黃麗芳;小鼠胚胎E10~E12造血擴增部位的探尋及其分子作用機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鈕煒西;小鼠胚胎臍血管的造血功能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2年
8 王春花;Cep164基因在小鼠胚胎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功能及作用[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9 李舟;JNKs分子在小鼠著床前胚胎中表達、激活及其與細胞凋亡的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閣;小鼠胚胎腭突細胞的培養(yǎng)和初級纖毛的觀察[D];遵義醫(yī)學院;2016年
2 井洋洋;對小鼠胚胎母型—合子型(MET)過渡時期抗氧化酶基因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6年
3 劉柏岐;LncRNA-Scrt2的鑒定及表達譜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孫沛穎;Daxx在小鼠胚胎早期妊娠中的表達[D];牡丹江師范學院;2016年
5 李韌;小鼠胚胎循環(huán)血的造血潛能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1年
6 檀利長;一氧化氮對小鼠胚胎體外發(fā)育的影響[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7 王昕;人和小鼠胚胎肺發(fā)育關鍵基因表達模式的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錢懷劍;小鼠胚胎體外發(fā)育培養(yǎng)基中氨基酸含量變化的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9 周帆;小鼠胚胎定向造血發(fā)育的表面標志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張萬超;致畸量視黃酸對小鼠胚胎Foxc2基因表達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5430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54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