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基因論文 >

鯽魚同源多倍化過程中的5SrDNA基因的染色體位點及組成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6-16 22:03

  本文關鍵詞:鯽魚同源多倍化過程中的5SrDNA基因的染色體位點及組成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多倍體是含三套或三套以上完整的染色體組的生物體。多倍化是生物進化和物種發(fā)生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對自然界中同源多倍體鯽魚群體以及人工誘導同源多倍體鯽魚群體的形成機制和生物學特征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具體研究如下:1.在洞庭湖水系統(tǒng)中,鯽魚群體表現出二倍體形式(2n=100,簡稱2nCC)和多倍體形式(3n=150,簡稱3nCC,4n=200)共存的特征。為了進一步了解多倍體鯽魚的遺傳組成和起源,本研究利用5S rDNA基因和物種特異性著絲粒序列為探針進行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在細胞遺傳水平上證明了染色體數目為150的鯽魚(簡稱3nCC)為三倍體。同時證明了3nCC的3套染色體均來自于鯽魚,是同源三倍體起源。這是首次在細胞遺傳水平上證明自然界中三倍體鯽魚為同源三倍體起源,為魚類遺傳育種和生物進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知識。2.異源四倍體鯽魴(簡稱4nF1)(AABB,4n=148)包含了2套紅鯽(AA,2n=100)染色體和2套團頭魴(BB,2n=48)染色體,其在減數分裂過程中表現出異常染色體行為,產生各種不同遺傳組成的配子,其中包括同源三倍體配子(AAA,3n=150)。本研究利用紫外線滅活的團頭魴精子誘導雌性4nF1的卵子,沒有經過染色體加倍處理,獲得了大量發(fā)育正常的雌核發(fā)育后代。其中,一部分雌核發(fā)育后代是具有3套紅鯽染色體的同源三倍體鯽魚(簡稱G1)(AAA 3n=150)。G1全部是雌性,并且在Ⅰ齡時期能夠產生不減數的三倍體卵子。繼續(xù)用紫外線滅活的團頭魴精子,誘導G1的卵子進行雌核發(fā)育,沒有經過染色體加倍處理,獲得了的第二代雌核發(fā)育同源三倍體鯽魚(簡稱G2)(3n=150)。目前,雌核發(fā)育同源三倍體鯽魚已經繁殖到第3代,建立了一個能穩(wěn)定產生同源三倍體卵子的雌核發(fā)育的同源三倍體鯽魚克隆體系(G1-G3)。該克隆體系為同源多倍體魚研究和應用提供了重要的配子資源,這在生物進化和魚類遺傳育種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3.在魚類遺傳育種中,三倍體和單性后代往往在抗逆性和生長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本研究對雌核發(fā)育同源三倍體鯽魚的外形和生長速度進行了比較研究。在外形方面,雌核發(fā)育同源三倍體鯽魚和紅鯽在體色、可數性狀和可量性狀表現了出了顯著差異;在生長速度方面,G1和G2的生長速度明顯快于紅鯽,而G1與G2的生長速度并沒有明顯差別。這說明雌核發(fā)育同源三倍體鯽魚具有明顯的遺傳變異,而且這些遺傳變異能穩(wěn)定的遺傳給后代,為其產業(yè)化推廣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5SrDNA 染色體位點 雌核發(fā)育 同源三倍體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Q953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2-18
  • 1.1 多倍體生物的研究及遠緣雜交12-14
  • 1.1.1 天然多倍體生物的研究12-13
  • 1.1.2 遠緣雜交13-14
  • 1.2 5SrDNA基因的應用及熒光原位雜交14-16
  • 1.2.1 熒光原位雜交在實踐中的應用15-16
  • 1.3 魚類雌核發(fā)育的機制及其意義16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6-18
  • 第二章 鯽魚起源的研究及其生物學特征18-31
  • 2.1 實驗材料與方法18-25
  • 2.1.1 實驗材料18
  • 2.1.2 魚類基因組DNA的提取方法18-19
  • 2.1.3 魚類染色體的制備和核型分析19-20
  • 2.1.4 5SrDNA探針 實驗方法20-23
  • 2.1.5 熒光原位雜交實驗方法23-25
  • 2.2 實驗結果25-29
  • 2.2.1 檢查染色體數目25-26
  • 2.2.2 熒光原位雜交技術26-29
  • 2.3 討論29-31
  • 第三章 人工誘導全雌同源三倍體鯽魚31-45
  • 3.1 實驗材料與方法31-38
  • 3.1.1 實驗材料31-32
  • 3.1.2 紫外線照射精子使其失活32
  • 3.1.3 染色體的制備32-33
  • 3.1.4 熒光原位雜交33-38
  • 3.2 結論38-43
  • 3.2.1 實驗魚的形成38-40
  • 3.2.2 染色體數目的檢查40-41
  • 3.2.3 紅鯽種特異性雜交探針的電泳檢測41-42
  • 3.2.4 熒光原位雜交結果42-43
  • 3.3 討論43-45
  • 第四章 全雌同源三倍體鯽魚的生物學特性分析45-54
  • 4.1 實驗材料與方法45-49
  • 4.1.1 實驗材料45
  • 4.1.2 全雌同源三倍體魚水產養(yǎng)殖實驗45-46
  • 4.1.3 形態(tài)特征分析46-47
  • 4.1.4 石蠟切片觀察性腺結構47-49
  • 4.2 結論49-53
  • 4.2.1 水產養(yǎng)殖實驗分析49-50
  • 4.2.2 形態(tài)特征50-52
  • 4.2.3 性腺發(fā)育分析52-53
  • 4.3 討論53-54
  • 第五章 總結54-56
  • 5.1 鯽魚的生物學特性及其起源的研究54
  • 5.2 人工誘導全雌同源三倍體鯽魚54-55
  • 5.3 全雌同源三倍體鯽魚的生物學特性分析55-56
  • 結語56-58
  • 參考文獻58-62
  • 附錄62-66
  • 碩士學習期間的論文和獲得的主要獎項66

  本文關鍵詞:鯽魚同源多倍化過程中的5SrDNA基因的染色體位點及組成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4565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45653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074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