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南芥SPT16基因影響花藥發(fā)育模式形態(tài)建成
發(fā)布時間:2023-03-30 03:45
組蛋白分子伴侶FACT可以負調控核小體的穩(wěn)定性,從而促進染色體基因的轉錄。在植物中FACT是由兩個保守的蛋白質亞基SSRP1和SPT16組成的復合物。SPT16蛋白被報道影響擬南芥營養(yǎng)體的生長和結實率,但是其對雄性發(fā)育的影響仍未報道。因此,我們從擬南芥生物資源中心(ABRC)購買了編碼該蛋白的SPT16基因的T-DNA插入突變體株系CS805649。初步分析表明,CS805649(spt16)突變體中SPT16基因表達水平下調,并且突變體的雄性育性下降。進一步通過組織切片發(fā)現,spt16突變體的花藥發(fā)育異常,其花藥早期內層細胞層和小孢子母細胞發(fā)育明顯缺陷,并且花粉囊結構完整性也發(fā)生異常。然后,通過亞歷山大染色分析表明,spt16中成熟花粉數量明顯減少。遺傳分析表明,突變體spt16所導致的雄性不育表型是由于單核基因隱性突變所致;蚩寺》治霭l(fā)現兩個T-DNA右臂背靠背位于擬南芥基因組第四條染色體SPT16(At4g10710)基因的啟動子區(qū)域。連鎖分析實驗的結果表明spt16的突變表型與T-DNA插入是緊密連鎖的。這些結果證明,SPT16基因的突變會導致雄性發(fā)育缺陷。更進一步的mRNA...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染色質與核小體
1.2 組蛋白分子伴侶
1.2.1 FACT(FacilitateChromatinTranscription)
1.3 花藥發(fā)育的基本過程
1.4 擬南芥花藥早期發(fā)育的調節(jié)基因
1.4.1 AG基因
1.4.2 AG基因對SPL基因表達的調控
1.4.3 SPL基因與BAM基因的相互作用
1.5 花粉壁及絨氈層在花粉壁形成中的作用
1.6 本研究工作的內容和意義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材料試劑
2.1.1 植株
2.1.2 菌株
2.1.3 質粒
2.1.4 儀器
2.1.5 試劑、抗生素
2.1.6 培養(yǎng)基配置
2.2 擬南芥種植
2.2.1 土壤養(yǎng)植
2.2.2 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
2.3 植物組織總DNA的提取
2.4 植物總RNA的抽提與純化
2.5 RNA的反轉錄
2.6 PCR擴增
2.6.1 高保真PCR
2.6.2 鑒定PCR、RT-PCR
2.6.3 qPCR
2.7 DNA膠回收、測序
2.8 質粒小抽及大抽
2.9 感受態(tài)的制備與轉化
2.9.1 轉化大腸桿菌
2.9.2 GV3101感受態(tài)的細胞制備
2.9.3 轉化農桿菌
2.10 T-DNA插入位點鑒定
2.11 基因克隆與互補載體的構建
2.12 轉基因植株的篩選
2.13 原位雜交
第3章 結果
3.1 突變體spt16的表型
3.2 spt16的遺傳分析
3.3 spt16突變基因的克隆
3.4 spt16的連鎖分析
3.5 SPT16基因的表達及時空分布
3.6 spt16的花粉壁發(fā)育缺陷
3.7 spt16的花藥藥室結構缺失
3.8 SPT16的基因克隆及功能互補
第4章 討論
4.1 SPT16在早期花藥發(fā)育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4.2 SPT16可能在造孢細胞中發(fā)揮作用
4.3 SPT16在花藥發(fā)育模式形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775122
【文章頁數】: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染色質與核小體
1.2 組蛋白分子伴侶
1.2.1 FACT(FacilitateChromatinTranscription)
1.3 花藥發(fā)育的基本過程
1.4 擬南芥花藥早期發(fā)育的調節(jié)基因
1.4.1 AG基因
1.4.2 AG基因對SPL基因表達的調控
1.4.3 SPL基因與BAM基因的相互作用
1.5 花粉壁及絨氈層在花粉壁形成中的作用
1.6 本研究工作的內容和意義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材料試劑
2.1.1 植株
2.1.2 菌株
2.1.3 質粒
2.1.4 儀器
2.1.5 試劑、抗生素
2.1.6 培養(yǎng)基配置
2.2 擬南芥種植
2.2.1 土壤養(yǎng)植
2.2.2 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
2.3 植物組織總DNA的提取
2.4 植物總RNA的抽提與純化
2.5 RNA的反轉錄
2.6 PCR擴增
2.6.1 高保真PCR
2.6.2 鑒定PCR、RT-PCR
2.6.3 qPCR
2.7 DNA膠回收、測序
2.8 質粒小抽及大抽
2.9 感受態(tài)的制備與轉化
2.9.1 轉化大腸桿菌
2.9.2 GV3101感受態(tài)的細胞制備
2.9.3 轉化農桿菌
2.10 T-DNA插入位點鑒定
2.11 基因克隆與互補載體的構建
2.12 轉基因植株的篩選
2.13 原位雜交
第3章 結果
3.1 突變體spt16的表型
3.2 spt16的遺傳分析
3.3 spt16突變基因的克隆
3.4 spt16的連鎖分析
3.5 SPT16基因的表達及時空分布
3.6 spt16的花粉壁發(fā)育缺陷
3.7 spt16的花藥藥室結構缺失
3.8 SPT16的基因克隆及功能互補
第4章 討論
4.1 SPT16在早期花藥發(fā)育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4.2 SPT16可能在造孢細胞中發(fā)揮作用
4.3 SPT16在花藥發(fā)育模式形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7751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7751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