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粒重基因的精細定位及候選基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7-30 15:28
玉米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主要的飼料和工業(yè)能源原料,同時也是基礎生物學研究的模式作物。近100年來,玉米突變體在植物細胞、數量、表觀遺傳學和生化代謝、轉錄因子與突變及生物進化、馴化等方面的研究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玉米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完成及玉米產量、品質基因功能研究的深入,為玉米產量和品質的遺傳改良提供理論基礎,也為其它禾本科作物的相關研究提供了參考。本研究以課題組鑒定到的玉米粒重突變體為研究對象,進行表型鑒定及基因定位,最終為玉米籽粒產量性狀的選擇育種提供優(yōu)異候選基因。主要結果如下:1.該玉米粒重突變體表現(xiàn)為籽粒明顯變小,故將其命名為small kernel mutant(skm)。skm自交多代后,該突變表型仍可穩(wěn)定遺傳;將skm分別與B73、Mo17構建F1群體,F1代自交獲得F2分離群體,發(fā)現(xiàn)F1果穗均為正常籽粒,F2雜合果穗中正常表型和突變表型籽粒的數量比值接近3:1,與孟德爾分離比一致,表明突變表型由隱性單基因控制。2.以B73成熟籽粒作為對照,發(fā)現(xiàn)skm...
【文章來源】:濟南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玉米籽粒結構
圖 1.2 圖位克隆過程示意圖a:玉米的 10 條染色體示意圖;b:將目的基因初步定位在一條染色體的長臂上;c:開發(fā)多態(tài)性標記,將候選區(qū)段縮小至標記 M19 和 M35 之間;d:擴大群體,進一步開發(fā)標記精細定位;e:預測候選基因。本選配及作圖群體構建作圖群體是完成圖位克隆的基礎[46]。常用的作圖群體是 F2、ss first generation)、DH(doubled haploid)群體、重組自交系、近。作圖群體首先要選定適合的定位親本。明確突變體的來源、遺傳等,并且正常表型親本的表型特征,要跟突變體表型有非常顯著的下,正常表型親本基本選用玉米常見自交系 B73,這樣會便于后續(xù)
圖 2.1 技術路線流程驗材料及儀器米材料變體 skm 的獲得4 年,在北京順義種植基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籽粒變小的玉米突變自交鑒定,發(fā)現(xiàn)該突變體的表型能夠穩(wěn)定遺傳,將其命名為 smskm)。位群體的構建 skm 后,2016 年 5 月在北京順義種植基地,播種 skm 雜合果km 作為父本分別與 B73、Mo17 雜交,獲得 F1代(skm×B73、sk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PARMS技術的抗稻瘟病基因Pigm分子標記的開發(fā)[J]. 卿冬進,劉開強,楊燕宇,高利軍,黃娟,高菊,戴高興,周維永,梁海福,鄧國富.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8(08)
[2]不同基因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研究進展[J]. 申麗霞,王璞. 玉米科學. 2016(01)
[3]圖位克隆技術在玉米基因分離中的應用[J]. 呂洪坤,鄭軍. 分子植物育種. 2013(03)
[4]SNP分子標記的研究及其應用進展[J]. 唐立群,肖層林,王偉平. 中國農學通報. 2012(12)
[5]玉米籽粒構型與產量性狀的關系及QTL作圖[J]. 李永祥,王陽,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9(02)
[6]SSRHunter,一個本地化的SSR位點搜索軟件的開發(fā)[J]. 李強,萬建民. 遺傳. 2005(05)
[7]關于玉米粒重的研究[J]. 魏亞萍,王璞,陳才良. 植物學通報. 2004(01)
博士論文
[1]玉米籽粒發(fā)育基因UBL1的克隆與功能分析[D]. 李見坤.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6
[2]玉米矮化基因D2003的圖位克隆與功能分析[D]. 呂洪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3
本文編號:3311655
【文章來源】:濟南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7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玉米籽粒結構
圖 1.2 圖位克隆過程示意圖a:玉米的 10 條染色體示意圖;b:將目的基因初步定位在一條染色體的長臂上;c:開發(fā)多態(tài)性標記,將候選區(qū)段縮小至標記 M19 和 M35 之間;d:擴大群體,進一步開發(fā)標記精細定位;e:預測候選基因。本選配及作圖群體構建作圖群體是完成圖位克隆的基礎[46]。常用的作圖群體是 F2、ss first generation)、DH(doubled haploid)群體、重組自交系、近。作圖群體首先要選定適合的定位親本。明確突變體的來源、遺傳等,并且正常表型親本的表型特征,要跟突變體表型有非常顯著的下,正常表型親本基本選用玉米常見自交系 B73,這樣會便于后續(xù)
圖 2.1 技術路線流程驗材料及儀器米材料變體 skm 的獲得4 年,在北京順義種植基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籽粒變小的玉米突變自交鑒定,發(fā)現(xiàn)該突變體的表型能夠穩(wěn)定遺傳,將其命名為 smskm)。位群體的構建 skm 后,2016 年 5 月在北京順義種植基地,播種 skm 雜合果km 作為父本分別與 B73、Mo17 雜交,獲得 F1代(skm×B73、sk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PARMS技術的抗稻瘟病基因Pigm分子標記的開發(fā)[J]. 卿冬進,劉開強,楊燕宇,高利軍,黃娟,高菊,戴高興,周維永,梁海福,鄧國富. 西南農業(yè)學報. 2018(08)
[2]不同基因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研究進展[J]. 申麗霞,王璞. 玉米科學. 2016(01)
[3]圖位克隆技術在玉米基因分離中的應用[J]. 呂洪坤,鄭軍. 分子植物育種. 2013(03)
[4]SNP分子標記的研究及其應用進展[J]. 唐立群,肖層林,王偉平. 中國農學通報. 2012(12)
[5]玉米籽粒構型與產量性狀的關系及QTL作圖[J]. 李永祥,王陽,石云素,宋燕春,王天宇,黎裕. 中國農業(yè)科學. 2009(02)
[6]SSRHunter,一個本地化的SSR位點搜索軟件的開發(fā)[J]. 李強,萬建民. 遺傳. 2005(05)
[7]關于玉米粒重的研究[J]. 魏亞萍,王璞,陳才良. 植物學通報. 2004(01)
博士論文
[1]玉米籽粒發(fā)育基因UBL1的克隆與功能分析[D]. 李見坤.中國農業(yè)大學 2016
[2]玉米矮化基因D2003的圖位克隆與功能分析[D]. 呂洪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3
本文編號:33116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31165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