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增李斯特菌Hly基因的原核表達及多克隆抗體的制備
本文選題:單增李斯特菌 + LLO蛋白; 參考:《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7年01期
【摘要】:為獲得單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isteriolysiono,LLO)蛋白及其多克隆抗體。根據(jù)單增李斯特菌溶血素蛋白的基因Hly序列設計了一對特異性引物,擴增出Hly基因,克隆入原核表達載體p ET-32a,并轉化于大腸桿菌BL21中,在誘導劑IPTG的作用下重組LLO蛋白成功表達。SDS-PAGE結果表明重組蛋白分子量約為69.3 ku,且主要以包涵體形式表達LLO蛋白。將重組蛋白純化后免疫新西蘭大白兔,獲得兔抗LLO抗體。Western-blot檢測到一條約69.3 ku的特異性條帶,表明該抗體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單增李斯特菌溶血素基因Hly在大腸桿菌中已成功表達,且制備的多克隆抗體可用于LLO蛋白的檢測。
[Abstract]:To obtai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hemolysin low) protein and its polyclonal antibody. According to the Hly sequence of the hemolysin protei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 pair of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the Hly gene was amplified, cloned into prokaryotic expression vector pET-32a, and transformed into Escherichia coli BL21. The recombinant LLO protein was successfully expressed by the inducer IPTG. SDS-PAGE showed that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about 69.3ku. and the LLO protein was mainly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inclusion body. The recombinant protein was purified and immunized to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a specific band of 69.3 ku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tibody had strong specificity. The hemolysin gene Hly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the polyclonal antibody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LLO protein.
【作者單位】: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江蘇省獸用生物制藥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302096)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1536) 江蘇省“333人才工程”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
【分類號】:R3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侯鳳伶;申志新;申玉學;韓艷青;王英豪;張淑紅;關文英;;河北省食源性致病菌監(jiān)測網(wǎng)的建立及主動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康立超;王東健;劉長勇;羅瑞峰;王國紅;;新疆餐飲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狀況分析[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16年07期
2 郭玉梅;秦麗云;劇慧棟;王莧;劉琳;;熟肉及速凍米面食品中變形桿菌污染狀況及耐藥特征分析[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16年01期
3 王樂;姚楠;陳果;周良君;;2013年綿陽市食源性致病菌監(jiān)測結果分析[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6年02期
4 鐘艷;胡卓;方英;劉育蘭;;2014年株洲市食源性致病菌監(jiān)測[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年12期
5 王建昌;王金鳳;段永生;李靜;陳志敏;陳瑞春;;基于內參的大腸埃希氏菌O157∶H7實時熒光定量PCR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J];食品科學;2015年20期
6 狄慧玲;閆鶴;石磊;;食源性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CRISPR結構的研究[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14年08期
7 韋麗娟;韋顯東;楊微;;2011—2012年宜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監(jiān)測結果[J];職業(yè)與健康;2014年13期
8 周春景;薛慧麗;侯小娜;;2011-2012年金州新區(qū)食源性致病菌檢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jiān)測與控制;2014年05期
9 周哠;;全國肉類及水產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現(xiàn)況[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4年03期
10 李雪;文濤;馬景宏;孫葳;;遼寧省2012年食源性致病菌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4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秀梅;食源性疾病監(jiān)控技術的研究[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04年01期
2 王茂起,冉陸,王竹天,李志剛,姚景惠,付萍,楊寶蘭,徐進,李迎惠;2001年中國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藥性主動監(jiān)測研究[J];衛(wèi)生研究;2004年01期
3 冉陸;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的監(jiān)測動態(tài)[J];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英;韓劍眾;;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現(xiàn)狀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8年12期
2 熊國華;于莉;曹際娟;曹遠銀;王靜;;單增李斯特菌免疫膠體金試紙條快速檢測[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年02期
3 侯敏;翟玨明;廖斌;文靜波;;從袋裝生鮮食品中檢出單增李斯特菌[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0年01期
4 薛超波;戴意飛;王萍亞;孫瑛;;舟山市6類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污染情況監(jiān)測[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年03期
5 李秀娟;徐保紅;高偉利;李波;宋紅梅;張仁偉;;單增李斯特菌鑒定方法比較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1年01期
6 馮曉慧;王慶國;王仁歡;陳慶敏;蘇亞東;朱瑞良;朱立賢;羅欣;;牛肉中單增李斯特菌的熱失活模型[J];微生物學報;2011年05期
7 ;4b型單增李斯特菌更易引發(fā)疾病[J];中國乳業(yè);2011年04期
8 張春琳;張家國;;單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響因素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11年07期
9 張加林;楊林嫻;;單增李斯特菌的食源性污染狀況及檢測方法[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年08期
10 付瑞燕;周陽;祝長青;;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龍軼;周小明;邢達;;基于磁珠分離和超分支滾環(huán)擴增的單增李斯特菌電化學發(fā)光檢測[A];第七屆全國光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丁建英;韓劍眾;;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存在現(xiàn)狀及檢測方法研究進展[A];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五屆年會暨第四屆東西方食品業(yè)高層論壇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張耀祺;石磊;;分離自生肉的單增李斯特菌的血清型及脈沖場凝膠電泳分型研究[A];“亞運食品安全與廣東食品產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2009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陳慧燕;;單增李斯特菌室間比對活動實驗室結果評價[A];2009年衛(wèi)生檢驗新技術學術研討會會刊[C];2009年
5 陳健舜;方維煥;;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與致病力研究[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6 鄭華英;江元山;呂均;熊燕;龍一兵;曾瑩春;;單增李斯特菌食品分離株多重PCR鑒定分型[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7 何冬梅;王洪敏;柯昌文;鄧小玲;楊杏芬;賴蔚傮;柯碧霞;李柏生;譚海玲;;單增李斯特菌檢測基因芯片的研制與評價[A];2011廣東省預防醫(yī)學會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11年
8 斯國靜;俞驊;劉濤;胡俊;;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市售食品中污染現(xiàn)狀分析[A];2011年浙江省醫(yī)學會醫(yī)學病毒學分會、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郭明星;朱堂明;陳晨;趙暉;王振華;陳建軍;徐新生;;湖北省水產品中單增李斯特菌基因分型研究[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程超男;張笑言;彭媛;白家磊;劉原媛;寧保安;高志賢;;基于3-巰基丙酸修飾金電極構建電化學免疫傳感器檢測牛奶中的單增李斯特菌[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重視單增李斯特菌風險防范[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2 張啟華邋姜文輝;煙臺首次從進口水產品中檢出單增李斯特菌[N];中國國門時報;2007年
3 記者 胡其峰;進口日本食品連續(xù)出現(xiàn)質量問題[N];光明日報;2006年
4 黃全權;進口日本食品連出問題,質檢交涉[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夏文俊;進口日本食品連續(xù)出現(xiàn)質量問題[N];中國質量報;2006年
6 呂壯;日本輸華食品頻現(xiàn)安全問題[N];中華工商時報;2006年
7 高亞蘭;小心:進口日本食品頻現(xiàn)質量問題[N];國際商報;2006年
8 記者 黃全權;進口日本食品連續(xù)出現(xiàn)問題[N];人民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春;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譜系Ⅲ強毒株與弱毒菌株比較基因組及致病力差異機制[D];浙江大學;2015年
2 亢春雨;食源性單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的分布、遺傳多態(tài)性及其毒理機制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3 張一敏;三種有機酸對單增李斯特菌誘導性耐酸響應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4年
4 李長城;三文魚魚籽中單增李斯特菌預測模型建立及控制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
5 夏葉;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應激轉錄組學與RsbX對SigB表達和細菌存活的調控[D];浙江大學;2015年
6 郗遠;植物提取物對單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及乳化香腸的品質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王建鋒;抗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溶血素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及作用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8 隋建新;單增李斯特菌雞卵黃抗體的抑菌性能及其機理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田靜;熟肉制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風險評估及風險管理措施的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
10 張輝;單增李斯特菌ActA的表達、免疫原性及膠體金試紙研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曉慧;單增李斯特菌在肉牛屠宰過程中的流行特點及其熱失活模型的建立[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于旖斯;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分離、鑒定及抑制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趙一鳴;三種分型技術對食源性單增李斯特菌分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萬松華;食品中污染微生物通用型熒光PCR檢測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5 周陽;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快速檢測方法的建立與應用[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4年
6 王昊宇;食品中單增李斯特菌的分離鑒定及PCR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3年
7 周旋;姜黃素抑制單增李斯特菌溶血素活性的分子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8 張星星;漆黃素對單增李斯特菌感染妊娠小鼠流產的保護作用[D];吉林大學;2016年
9 解新方;單增李斯特菌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檢測技術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5年
10 李云霞;納米磁珠對單增李斯特菌低場磁共振檢測的影響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9271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2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