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酰胺-胺型大分子介導融合自殺基因促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新型聚酰胺-胺型大分子介導融合自殺基因促腫瘤細胞凋亡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聚酰胺-胺型樹枝狀大分子 胞嘧啶脫氨酶 自殺基因 基因傳遞
【摘要】:本研究證明了一種以季戊四醇衍生物為核的新型聚酰胺-胺型樹狀大分子(G5 PD dendrimer)可以有效介導融合胞嘧啶脫氨酶(cytosine deamniase,CD)自殺基因在多種腫瘤細胞內表達并誘導其發(fā)生凋亡。通過研究G5 PD dendrimer與融合基因形成復合物的性質,篩選出最優(yōu)處方對腫瘤細胞進行轉染,并觀察自殺基因促腫瘤細胞凋亡的作用。結果顯示,G5 PD dendrimer和質粒的最佳復合比為0.2∶1,復合物的粒徑為(100±5)nm。實驗中,以G5 PD dendrimer和質粒按質量比1∶1形成的復合物分別對3種腫瘤細胞進行轉染,其效果均高于商用轉染試劑。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實驗發(fā)現(xiàn)轉染了CD基因的細胞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少量5-氟胞嘧啶(5-FC)高效地轉化為氟尿嘧啶(5-FU)并抑制癌細胞增殖,而且該結果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細胞選擇性。上述結果表明,該類新型的CD/5-FC自殺基因傳遞系統(tǒng)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藥學院天津市分子藥物研究重點實驗室;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國家質檢總局毒理重點實驗室;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泌尿外科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
【關鍵詞】: 聚酰胺-胺型樹枝狀大分子 胞嘧啶脫氨酶 自殺基因 基因傳遞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1473080) 天津市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4JCZDJC33300)
【分類號】:R73-36
【正文快照】: 近幾十年來,對于不同種類的實體瘤,化療均可以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但由于其特異性較差而導致的嚴重不良反應也是臨床主要的問題所在[1,2]。隨著對腫瘤分子機制的深入研究,基因治療顯示出更好的應用前景[3,4],其中一種有效的治療策略就是利用自殺基因。自殺基因編碼可以產生無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明,韓照中,馮爾玲,王恒梁,蘇國富,黃翠芬;表達自殺基因的減毒傷寒沙門氏菌對腫瘤的抑制作用[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1年05期
2 李榮清;自殺基因聯(lián)合放射治療惡性腫瘤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01年02期
3 袁平戈;自殺基因[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3年09期
4 楊章孺;吳敬波;;自殺基因在腫瘤治療應用中的研究進展[J];分子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年02期
5 鄒源;田俊強;;自殺基因聯(lián)合其他療法治療腫瘤的研究進展[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3年07期
6 朱學軍,于益芝,曹雪濤;腫瘤的“自殺基因”療法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1996年01期
7 鄭仲承;自殺基因的作用及其機制[J];生命的化學(中國生物化學會通訊);1996年01期
8 逄麗萍;自殺基因殺癌[J];國外科技動態(tài);1997年03期
9 徐文貴;鮑潤賢;;腫瘤自殺基因靶向治療的研究進展冰[J];中國腫瘤臨床;2009年13期
10 王魯華,周曉霞,周曉慧;腫瘤的“自殺基因”療法研究進展[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翟勇平;王健民;呂書晴;張雨生;;D-Ala劑量與殺傷轉染DAAO基因的K562e細胞移植瘤效應的關系[A];第10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2 張桂英;劉霆;袁偉建;徐美華;彭杰;陽惠湘;唐麗安;鄒益友;;新型非病毒載體介導融合自殺基因yCDglyTK靶向治療胃癌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1屆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王健民;江千里;溫麗敏;宋獻民;張雨生;宋獻民;楊建民;;DAAO和YCD新型自殺基因pMSCV-puro載體的構建和應用[A];第九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4 楊宇娟;徐開林;潘秀英;;GCV/ACV對轉HSV-sr39tk自殺基因T淋巴細胞殺傷作用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5 楊宇娟;徐開林;潘秀英;;GCV/ACV對轉HSV-sr39tk自殺基因T淋巴細胞殺傷作用比較[A];第10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楊宇娟;徐開林;潘秀英;;GCV/ACV對轉HSV-sr39tk自殺基因T淋巴細胞殺傷作用比較[A];2005年華東六省一市血液病學學術會議暨浙江省血液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熊江雪;“自殺基因”挑戰(zhàn)“癌王”[N];健康時報;2005年
2 余運西 王雪飛;“自殺基因”讓癌細胞轉移“停步”[N];健康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錢東華;自殺基因、血卟啉聯(lián)合治療肺癌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苑玉清;細胞縫隙連接通訊在腫瘤自殺基因“旁觀者效應”中的作用及機制探討[D];四川大學;2005年
3 杜標炎;六味地黃丸對HSV-tk/GCV自殺基因系統(tǒng)治療腫瘤的增效作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4 李湘斌;磁性陽離子脂質體介導CD-TK雙自殺融合基因靶向治療肝癌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5 李玉梅;放射敏感性腫瘤自殺基因載體的構建及其對宮頸癌殺傷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6 唐小軍;人端粒酶催化亞單位啟動子調控自殺基因HSV-TK靶向性表達治療肺癌的實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譚宇蕙;中藥活性成分對自殺基因旁觀者效應增效作用及機制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8 鄭偉紅;攜帶自殺基因的內皮祖細胞靶向治療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初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葉玲;胃癌聯(lián)合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明浩;新型自殺基因Linamarase/Linamarin系統(tǒng)對肝癌體外殺傷效應及其旁觀者效應的初步觀察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2 邱素芳;放射線誘導自殺基因在鼻咽癌的靶向表達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6年
3 岳文玲;丹參對自殺基因旁觀者效應的增效作用及機制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4 袁靜;自殺基因聯(lián)合六味地黃丸治療實驗性肝癌的旁殺傷效應增效機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5 陸春明;人Midkine啟動子驅動HSV-TK自殺基因體外抗肝癌作用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6年
6 馬俊;lis/lin自殺基因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pEGFP-N1-lis對肝癌細胞HepG2中的表達鑒定[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7 鐘俐強;pGEX-4T-2-TK原核表達質粒的構建及其表達[D];瀘州醫(yī)學院;2009年
8 毛亮;選擇增殖型腺病毒ZD55攜帶自殺基因Dm-dNK(果蠅脫氧核糖核苷酸激酶)治療大腸癌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9 艾志國;HIFU聯(lián)合包裹HSV1-TK自殺基因的超聲微泡對兔VX2肝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響[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陳綱;放射線聯(lián)合CD自殺基因對結直腸癌細胞殺傷作用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1020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10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