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上皮腫瘤中MGMT基因啟動子區(qū)甲基化及蛋白表達研究
本文關鍵詞:胸腺上皮腫瘤中MGMT基因啟動子區(qū)甲基化及蛋白表達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胸腺上皮腫瘤 MGMT 甲基化 蛋白表達 生存率
【摘要】:目的:胸腺上皮腫瘤多發(fā)生于前縱隔,具有潛在的侵襲性,其組織學以及生物學特性較繁雜,現(xiàn)手術完整切除是較好治療方式,但少數(shù)病人術后仍復發(fā),為尋求一些參數(shù)作為評估胸腺上皮腫瘤預后的參考,本課題選取甲基化特異性聚合酶鏈反應和免疫組織化學兩種試驗方式,對胸腺上皮腫瘤中的O~6-甲基鳥嘌呤-DNA甲基轉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進行檢測,測出其中甲基化和蛋白表達的情況,并評估兩種試驗方式結果與胸腺上皮腫瘤的相關性,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jù)。方法:1采用甲基特異性聚合酶擴增鏈式反應(methylation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法檢測94例胸腺上皮腫瘤中MGMT基因啟動子區(qū)甲基化狀態(tài)。2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SP法檢測胸腺上皮腫瘤組織中MGMT蛋白表達情況。3病例隨訪及查閱病歷了解患者信息及預后狀況。4應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1.0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果:1 MGMT甲基化與蛋白表達缺失35例胸腺上皮腫瘤標本檢測為MGMT表達降低,其中25例可測到MGMT甲基化(71.4%),59例腫瘤標本檢測為MGMT正常表達,其中17例可測到MGMT甲基化(28.8%)。這說明MGMT甲基化與蛋白缺失之間相關(P0.05)。2 WHO分型、MGMT甲基化和蛋白表達缺失胸腺上皮腫瘤組織中,胸腺癌MGMT啟動子區(qū)甲基化率為71.4%(20/28)明顯高于胸腺瘤33.3%(22/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GMT蛋白主要表達于細胞核或細胞質(zhì)中,胸腺癌中蛋白表達降低發(fā)生率為78.6%(22/28)明顯高于胸腺瘤19.7%(13/6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GMT甲基化與胸腺瘤中組織學亞型無明顯相關:A型6例,1例發(fā)生甲基化(16.7%),AB型16例,6例發(fā)生甲基化(37.5%),18例B1型,4例發(fā)生甲基化(22.2%),B2型16例,7例發(fā)生甲基化(43.8%),B3型10例,4例發(fā)生甲基化(40.0%)。MGMT蛋白缺失和胸腺瘤組織學亞型之間無明顯相關。A型6例,0例發(fā)生蛋白表達缺失(0%),AB型16例,3例發(fā)生蛋白表達缺失(18.8%),18例B1型,3例發(fā)生蛋白表達缺失(16.7%),B2型16例,3例發(fā)生蛋白表達缺失(18.8%),B3型10例,3例發(fā)生蛋白表達缺失(30.0%)。3 Masaoka分期、MGMT甲基化和蛋白表達缺失胸腺上皮腫瘤中發(fā)生甲基化,分別為:Ⅰ期13.3%(4/30),Ⅱ期36.8%(7/19),Ⅲ期50%(10/20),Ⅳ期84.0%(21/25)。中晚期腫瘤(Ⅲ+Ⅳ期)MGMT甲基化發(fā)生率高于早期腫瘤(Ⅰ+Ⅱ期),其中中晚期腫瘤45例,31例發(fā)生甲基化(68.9%),早期腫瘤49例,11例發(fā)生甲基化(22.4%),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胸腺瘤中甲基化發(fā)生率,分別為:Ⅰ期10.7%(3/28),Ⅱ期45.5%(5/11),Ⅲ期35.7%(5/14),Ⅳ期69.2%(9/13)。中晚期腫瘤(Ⅲ+Ⅳ期)甲基化發(fā)生率與早期腫瘤(Ⅰ+Ⅱ期)甲基化發(fā)生率有差異(14/27,51.9%vs 8/39,20.5%,P0.05)。胸腺上皮腫瘤中發(fā)生蛋白表達缺失,分別為:Ⅰ期13.3%(4/30),Ⅱ期42.1%(8/19),Ⅲ期40.0%(8/20),Ⅳ期60.0%(15/25)。中晚期腫瘤(Ⅲ+Ⅳ期)MGMT蛋白表達缺失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早期腫瘤(Ⅰ+Ⅱ期),其中中晚期腫瘤45例,23例發(fā)生蛋白缺失(51.1%),早期腫瘤49例,12例發(fā)生蛋白缺失(24.4%)(P0.05)。胸腺瘤中蛋白表達缺失發(fā)生率,分別為:Ⅰ期7.1%(2/28),Ⅱ期27.3%(3/11),Ⅲ期35.7%(5/14),Ⅳ期23.0%(3/13)。中晚期腫瘤中(Ⅲ+Ⅳ期)MGMT蛋白表達缺失發(fā)生率與早期腫瘤(Ⅰ+Ⅱ期)無明顯差異(8/27,29.6%vs5/39,12.8%,P0.05)。4伴發(fā)重癥肌無力(MG)伴發(fā)MG患者中MGMT啟動子區(qū)甲基化發(fā)生率為60%(12/20),未伴發(fā)MG患者中甲基化發(fā)生率為40.5%(30/74),伴發(fā)MG與MGMT啟動子區(qū)甲基化統(tǒng)計學無明顯差異(12/20,60%vs 30/74,40.5%,P0.05)。伴發(fā)MG患者中MGMT蛋白表達缺失發(fā)生率55.0%(11/20),未伴發(fā)MG患者中蛋白表達缺失發(fā)生率32.4%(24/74),伴發(fā)MG與MGMT蛋白表達無明顯關聯(lián)(11/20,55.0%vs 24/74,32.4%,P0.05),伴發(fā)MG與WHO組織學分型無明顯關聯(lián)(P0.05),20例伴發(fā)MG病例中,A型0例(0.0%),AB型0例(0.0%),B1型3例(15.0%),B2型5例(25.0%),B3型3例(15.0%),胸腺癌9例(45.0%)。伴發(fā)MG與Masaoka臨床分期無明顯關聯(lián)(P0.05),早期腫瘤(Ⅰ+Ⅱ期)7例(35.0%),中晚期腫瘤13例(65.0%)。5總體生存率檢測出MGMT甲基化的病例與未檢測出甲基化的病例各自的總生存率之間無明顯差異(67.6%VS 79.9%,5年生存率;P0.05)。表現(xiàn)出MGMT表達缺失的病例與表現(xiàn)出MGMT表達正常的病例各自的總生存率之間無明顯差異(70.3%VS 78.1%,5年生存率;P0.05)。WHO組織學分型下,胸腺瘤的病例總生存率明顯高于胸腺癌(84.6%vs 54.7%,五年生存率;P0.05),Masaoka分型下,Ⅰ/Ⅱ期患者術后生存率高于Ⅲ/Ⅳ患者(85.0%vs64.3%,五年生存率;P0.05)。6多因素分析甲基化、分期以及組織學分型我們的參數(shù)包括年齡,性別,組織分型,臨床分期以及重癥肌無力。只有胸腺癌(P0.001)和中晚期腫瘤(P0.05)和MGMT甲基化獨立相關。結論:胸腺上皮腫瘤中,胸腺癌的MGMT啟動子區(qū)甲基化發(fā)生率較胸腺瘤高。胸腺上皮腫瘤侵襲性與MGMT啟動子區(qū)甲基化有明顯關聯(lián)。
【關鍵詞】:胸腺上皮腫瘤 MGMT 甲基化 蛋白表達 生存率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6.3
【目錄】:
- 中文摘要4-7
- 英文摘要7-11
- 前言11-13
- 材料與方法13-20
- 結果20-23
- 附圖23-32
- 附表32-38
- 討論38-42
- 結論42-43
- 參考文獻43-46
- 綜述 胸腺上皮腫瘤診療現(xiàn)狀及其MGMT基因甲基化相關性46-57
- 參考文獻53-57
- 致謝57-58
- 個人簡歷5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陳燕萍;王芳軍;王琦;;磁敏感加權成像在顱腦神經(jīng)上皮腫瘤術前分級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3年10期
2 鄧奮剛;胡文明;姚亦群;殷汝桂;;127例淚腺上皮腫瘤的臨床和病理分析[J];眼科新進展;1988年01期
3 白敬臣;張濤;白守國;劉國進;;泌尿系結石合并上皮腫瘤(附7例報告)[J];中國腫瘤臨床;1993年09期
4 劉屹立,孫志熙,劉同才,王平,孔垂?jié)?郭文川;膀胱非上皮腫瘤18例報告[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0年05期
5 蘇海燕;吳文喬;沈洪武;;甲狀腺伴有胸腺分化的梭形上皮腫瘤[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6年01期
6 胡勇;徐軍;章太平;王健;;喉鱗狀上皮腫瘤中組織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診斷意義[J];安徽醫(yī)藥;2007年08期
7 阮浩然,,李甘地;腹膜后實體和乳頭狀上皮腫瘤一例[J];中華腫瘤雜志;1994年04期
8 吳振云;絨毛膜促性腺激素[J];武漢醫(yī)學院學報;1978年01期
9 程建新,蘇杏滿,李莉,馬洪駿,陳秀(钅監(jiān)),趙玉珍;電鏡對卵巢粘液上皮腫瘤的診斷價值[J];中華物理醫(yī)學雜志;1996年03期
10 趙天才;硫脯氨酸用于晚期頭頸部上皮腫瘤的Ⅱ期試驗研究[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198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鄭華川;王建平;徐小燕;;JC病毒與惡性上皮腫瘤發(fā)生[A];全國腫瘤流行病學和腫瘤病因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鐘百書;楊根仁;阮凌翔;張勝;許順良;;造影劑雙次注射CT尿路造影在腎輸尿管上皮腫瘤診斷和分期中的價值[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舒政;鄧小飛;陸磊;葛琛瑾;孫風;錢幫偉;;胸腺上皮腫瘤WHO新分型與CT表現(xiàn)的相關性[A];第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術研討會暨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研究與診斷學習班資料匯編[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卓雙木;基于多光子技術的上皮腫瘤診療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2 陳晨;胸腺上皮腫瘤預后影響因素分析及DNA甲基化失衡的實驗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葉榮錦;c-kit及EMT分子在胸腺上皮腫瘤中的表達及意義[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劉一聰;胸腺上皮腫瘤多排螺旋CT診斷與病理對照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3 岳泓旭;胸腺上皮腫瘤中MGMT基因啟動子區(qū)甲基化及蛋白表達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6年
4 徐[?;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及磁敏感加權成像在顱腦神經(jīng)上皮腫瘤術前分級評估中的應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廖麗燕;飲食鈣抑制4NQO誘導的口腔鱗狀上皮腫瘤形成[D];中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737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07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