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黃萎病相關基因的序列和表達分析
本文關鍵詞:棉花抗黃萎病相關基因的序列和表達分析
【摘要】:黃萎病是棉花生產的主要病害,克隆抗病基因是培育棉花抗黃萎病品種的關鍵。本文根據前期的定位結果,結合棉花基因組測序信息,提取定位區(qū)段內基因組序列,預測獲得63個基因。Gene Ontology分析表明63個基因參加多種生物進程,其中6個基因參與植物抗逆進程。根據Gene Ontology分析和前人研究結果,選擇15個基因進行序列分析。啟動子序列分析表明啟動子區(qū)域包含各種抗逆的調控元件,其中6個基因包含了W-box元件。對海7124和蘇棉8號棉花幼苗進行黃萎病菌處理,取病菌處理后不同時期的根,選擇14個基因進行表達分析,結果表明在黃萎病菌處理后,有8個基因表達出現變化,其中在海7124和蘇棉8號之間表達差異最大的基因是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 214-a isoform 1)、細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和Udp-糖基轉移酶UGT89A2(Udp-glycosyl transferase 89a2-like)基因。本研究為抗病基因克隆提供了候選基因。
【作者單位】: 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農業(yè)部長江下游棉花和油菜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關鍵詞】: 棉花 黃萎病 抗病基因 克隆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40172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配套資金(0120656100ZX) 江蘇省重點研發(fā)項目(BE2015353) 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BK20130699) 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BC2015A07)
【分類號】:S435.62
【正文快照】: 棉花的病害比較多,黃萎病更是世界范圍內一種破壞性極大的土傳性維管束系統(tǒng)真菌病害,主要由大麗輪枝菌引起[1]。到目前為止,由于陸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遺傳基礎狹窄,缺乏對黃萎病的抗性,所以通過常規(guī)的育種手段來解決棉花對黃萎病的抗性進展緩慢[2]。通過基因工程方法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姚煥章,王玉梅;繁殖棉黃萎病菌培養(yǎng)料的改進[J];植物保護;1982年05期
2 孫文姬,簡桂良;棉花葉柄是分離黃萎病菌的最佳部位[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0年02期
3 陳旭升,陳永萱,黃駿麒,王祝鳴;三個黃萎病菌系致萎峰蛋白電泳圖譜分析[J];中國棉花;2002年05期
4 房衛(wèi)平,王家典,孫玉堂,唐中杰;棉花抗黃萎病種質豫棉19、21號的抗性遺傳研究[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3年07期
5 張莉,段維軍,李國英,宋蓓;應用聚合酶鏈式反應鑒定新疆棉花落葉型黃萎病菌[J];植物檢疫;2004年05期
6 許愛玲,段國琪,王小民,吉貞芳;轉Bt基因抗蟲棉對黃萎病的響應[J];中國棉花;2005年06期
7 簡桂良,盧美光,王燦株;棉花品種對黃萎病慢病性初步研究[J];棉花學報;2005年01期
8 林玲;陳志石;龔偉榮;張愛香;顧甘雨;顧本康;;間接ELISA法檢測棉子攜帶黃萎病菌新方法[J];棉花學報;2006年06期
9 丁述舉;;從抗蟲棉發(fā)病現狀談黃萎病防治途徑[J];中國棉花;2008年08期
10 朱荷琴;馮自力;劉雪英;趙麗紅;師勇強;;棉花生長后期剖稈調查黃萎病方法商榷[J];中國棉花;2009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玲;陳志石;龔偉榮;張愛香;周益軍;顧本康;;間接ELISA法檢測棉子攜帶黃萎病菌新方法[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白瑋;張銳;牛天貴;郭三堆;;抗落葉型黃萎病菌蛋白質的分離純化及相關基因的克隆[A];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簡桂良;齊放軍;張文蔚;;棉花抗黃萎病品種選育策略的思考[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沙月霞;簡桂良;盧美光;肖崇剛;;棉花抗病品種葉片特異蛋白對黃萎病菌毒素鈍化作用初步研究[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雪;王省芬;馬峙英;張桂寅;李喜煥;;黃萎病菌脅迫條件下棉花葉片的蛋白質組分析[A];中國棉花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七次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張祥林;;苜蓿黃萎病的進境風險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曾昭云;張志剛;賀云新;梅正鼎;;加強長江流域主產棉區(qū)抗黃萎病育種的對策與建議[A];中國棉花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葉鵬盛;曾華蘭;譚永久;韋樹谷;李瓊英;何煉;;棉花抗黃萎病性選育研究[A];中國棉花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七次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9 林玲;陳志石;龔偉榮;張愛香;顧甘雨;顧本康;;利用間接ELISA法檢測棉籽黃萎病菌[A];2005年華東植物病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曹雄;卜浩宇;趙君;;向日葵黃萎病的研究進展[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我省育出世界首批抗黃萎病棉種[N];河北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鐔立勇 通訊員 信國安;萎菌凈:投入6元錢 畝產增一成[N];河北經濟日報;2011年
3 萊陽農學院 朱國英;棉花枯萎病黃萎病發(fā)生原因及防治策略[N];農資導報;2006年
4 河北省農科院植保所 孫茜;茄子不嫁接防黃萎病的措施[N];河北科技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齊文桂 本報通訊員 李鑫;專家指出:防治棉花“癌癥”須采取綜合措施[N];山東科技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劉家琴;專家談棉花枯黃萎病的防治[N];農民日報;2009年
7 本報特約記者 王智廣;棉花植保問題十二談(2)[N];河北農民報;2007年
8 寧津縣農業(yè)局 劉忠強;棉花生產存在五大誤區(qū)[N];山東科技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田亮亮;黃萎病菌致病相關基因VdMsb的功能研究及棉花幾丁質相關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組鑒定與功能分析[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2 韓琴;棉花抗黃萎病生防菌的篩選和鑒定及抗病機理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3 謝成建;棉花在黃萎病菌侵染早期的蛋白質組及表達譜分析[D];西南大學;2011年
4 張書玲;黃萎病菌誘導下海島棉全長cDNA文庫構建與抗病相關基因克隆[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3年
5 張莉;新疆棉花枯、黃萎病菌群體變異監(jiān)測及分子檢測[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6 徐理;棉花與黃萎病菌的分子互作機制研究及GbWRKY1基因的功能鑒定[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7 王紅梅;棉花抗黃萎病遺傳及分子標記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5年
8 高巍;棉花響應黃萎病菌分子機制的蛋白質組學研究及HDTF1基因的功能鑒定[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4年
9 張國漪;菌根真菌和生物有機肥結合對棉花土傳黃萎病防控作用及其機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2年
10 竇道龍;棉花抗黃萎病基因工程研究和防衛(wèi)反應相關基因的克隆[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邵冰欣;基于轉錄組測序篩選及克隆棉花抗黃萎病相關基因[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岳永亮;七種農林植物黃萎病病原鑒定及其交互感染試驗[D];石河子大學;2015年
3 張坤;棉花轉錄因子GhWRKY40-like和GhWRKY70在抗黃萎病中的功能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陳娟;白菜黃萎病抗性分子鑒定技術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5 郝蔚;不同脅迫條件下棉花抗黃萎病產物的表達分析及相關基因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5年
6 常改紅;擬南芥黃萎病菌敏感型突變體的篩選與分析[D];河南大學;2015年
7 趙貴元;轉基因抗蟲棉黃萎病發(fā)生模式和黃萎病菌遺傳分化[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劉敏;棉花根響應黃萎病菌侵染的轉錄組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3年
9 沈凡瑞;黃萎病菌侵染對感病棉花品種葉片蛋白質組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10 沙月霞;棉花抗病品種葉片蛋白對黃萎病菌毒素鈍化作用初步研究[D];西南農業(yè)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0509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05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