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內生TiC對激光-電弧復合焊接高強鋼接頭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Abstract]:The effect of in-situ endogenous Ti C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igh strength steel welded joints was studied by CO2 laser-activated gas shielded welding (Metal active gas arc welding,MAG) composite welding method with high strength steel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situ Ti C particles can refine the weld micro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roperties of the welded joints of high strength steel.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upper weld of wCNT:wTi=15% is mainly composed of dendrite. The average width of secondary dendrite is 8.4 m. The lower part of the weld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large number of equiaxed crystals. However, the upper center of the unpowdered weld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large number of columnar crystals, and the average width of the columnar crystal is 13.25 m. The lower part of the weld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large number of fine columnar crystals. The fracture analysis shows that a large number of fine dimples are produced at the fracture of wCNT:wTi=15% weld, and the welded joints are mainly ductile fracture, while the unpowdered welded joints are mainly brittle ductile fracture. The result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test show that in situ endogenous Ti C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nergy absorption, bending energy and hardness of laser-arc composite welded joints of high strength steel, but has little effect on tensile strength.
【作者單位】: 長春理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基金】:吉林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215140)
【分類號】:TG457.11;TG40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小平;伏思靜;;原位合成TiC顆粒增強鐵基復合材料的組織和性能[J];機械工程材料;2008年05期
2 袁小川;趙虎;王平平;;激光-電弧復合焊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J];焊接技術;2010年05期
3 劉鳳德;張宏;杜劭峰;劉雙宇;王宇琪;;激光功率對CO_2激光-MAG電弧復合焊電弧與熔滴行為的影響[J];機械工程學報;2013年04期
4 路浩;邢立偉;陳大軍;;高速列車用耐候鋼活性MAG焊接技術[J];焊接學報;2013年11期
5 明學勤;倪自飛;;原位TiC彌散強化420不銹鋼的顯微組織與耐磨性研究[J];熱加工工藝;201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一三,李鳳春,曾光廷,張欣苑;鑄造燒結原位生成TiC-鐵基表面復合材料[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0年06期
2 尤顯卿,任昊;顆粒增強鋼基復合材料摩擦學研究進展[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3年05期
3 孫廷富;陳耘;章國偉;汪纓;李巖;宋建民;楊波;元濤;陳大輝;;高鐵化合物體積分數耐熱鋁合金研究[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11年04期
4 胡敦芫,黃贊軍,楊濱,崔華,張濟山,熊柏青,張永安,朱寶宏;噴射成形原位反應TiC/Al-Fe-V-Si復合材料的顯微組織[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5 ;Surface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vacuum infiltration casting technique[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English Edition);2005年05期
6 馬穎,郝遠,寇生中,魯學年;原位自生增強金屬基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J];材料導報;2002年12期
7 呂志強;湯愛濤;潘復生;王健;王雨;;原位合成TiCp/Fe復合材料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材料導報;2006年S2期
8 梅志,楊峰,嚴有為,段漢橋;原位合成TiC顆粒增強鐵基復合材料的微觀結構研究[J];材料工程;2000年06期
9 朱寶宏;張永安;劉紅偉;熊柏青;石力開;;原位自生TiC顆粒對Al8.5Fe1.4V1.7Si耐熱鋁合金的組織及性能的影響[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01期
10 潘衛(wèi)東,任英磊,邱克強,才慶魁;原位復合TiC和(TiW)C增強Fe基復合材料[J];東北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宋延沛;毛協(xié)民;董企銘;歐陽志英;;顆粒增強Fe-C功能復合材料的現狀及展望[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04年
2 朱寶宏;熊柏青;張永安;劉紅偉;石力開;;噴射成形Al-8.5Fe-1.1V-1.9Si耐熱鋁合金的組織演變及性能分析[A];第九屆材料科學與合金加工學術會議?撐募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誠;旁路耦合電弧GMAW工藝及機理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年
2 魏齊龍;鋁鋰合金的析出相、各向異性與靜電場的影響[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3 楊屹;基于場激發(fā)的Fe-Ti-C三元系燃燒行為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4 馮可芹;電場誘導燃燒合成鐵基復合材料及機理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趙玉謙;TiC顆粒局部增強鑄造鋼基復合材料的制備[D];吉林大學;2005年
6 寇生中;XD反應合成Al_2O_(3p)-TiC_p/Al復合材料的熱力學及動力學過程的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05年
7 楊貴榮;銅合金表面鑄滲工藝及滲層性能的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06年
8 王靜;(Ti,V)C/Fe的原位合成及機械性能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梁云虹;Cu-Ti-C/B_4C體系燃燒合成行為及鋼基復合材料的制備[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張艷華;非平衡凝固合金的相形成及動力學分析[D];天津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松;TiC/Ni金屬陶瓷的制備以及其高溫力學性能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2 翟傳鑫;液相燒結法制備鐵基復合材料[D];河南科技大學;2011年
3 李曉東;碳化鎢顆粒/高錳鋼基復合堆焊層組織及性能的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1年
4 王奐;內生型鐵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摩擦磨損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5 李鳳春;鐵基表面復合材料的制備、形成機理及耐磨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1年
6 孫志平;鑄造燒結鐵基表面復合材料的組織、性能及形成機理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楊佳;鈦鐵礦還原過程的熱力學計算及相關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8 章德銘;原位TiC_p/Fe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優(yōu)化及二次加工[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3年
9 戚力;自生(TiW)C增強鋼鐵基復合材料的制備與顯微組織的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2年
10 任昊;電冶熔鑄鋼基復合材料組織及磨損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桂香,劉均海,黃繼華,張建綱;成分參數對原位反應合成TiC/Cr18Ni8鋼結硬質合金的影響[J];材料工程;2005年06期
2 王靜;王一三;丁義超;石建國;;原位合成(Ti,V)C顆粒增強鐵基復合材料[J];材料工程;2006年09期
3 王宏明;李桂榮;趙玉濤;戴起勛;;電磁鑄造法制備的(Al_2O_3+Al_3Zr)_p/A359復合材料的磨損行為[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6年04期
4 張賦升,馬鐵軍,李京龍,熊江濤,楊寧寧;A-TIG焊電弧的動態(tài)研究[J];電焊機;2003年12期
5 張秋平;活性焊劑氬弧焊技術及其應用[J];飛航導彈;2004年06期
6 劉海峰,劉耀輝,于思榮;原位合成VC顆粒增強鋼基復合材料組織及其形成機理[J];復合材料學報;2001年04期
7 鄒正光,傅正義,袁潤章;Ti-C-Fe體系自蔓延高溫合成的反應動力學過程和結構形成過程[J];復合材料學報;1999年03期
8 馮可芹,楊屹,王一三,沈保羅;鐵基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與展望[J];機械工程材料;2002年12期
9 楊春利,牛尾誠夫,田中學;TIG電弧活性化焊接現象和機理研究(2)──活性化TIG焊接中的電弧現象[J];焊接;2000年05期
10 黃勇,樊丁,樊清華;鋁合金FBTIG焊的試驗研究[J];焊接;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帥玉峰;閻子安;胡俊川;;防止鉻鎳鉬高強鋼焊接裂紋的工藝方法[J];機械工人;1988年08期
2 孫建新;;高強鋼焊接結構的潛在風險分析[J];電焊機;2014年05期
3 李會錄,褚武揚,高克瑋,喬利杰;高強鋼中氫致附加拉應力的定量研究[J];金屬學報;2002年08期
4 李守新;夾雜對高強鋼疲勞性能影響的研究[J];中國基礎科學;2005年04期
5 吳瑋;;用于閥簧的高強鋼的過去和未來[J];上海鋼研;2006年02期
6 夏偉白;;42CrMo中碳調質高強鋼的焊接[J];焊接;1990年02期
7 郝文魁;劉智勇;王顯宗;李曉剛;;海洋平臺用高強鋼強度及其耐蝕性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裝備環(huán)境工程;2014年02期
8 陳永宜;高強鋼機加工后的酸蝕檢查[J];材料工程;1990年02期
9 郭冬安,湯錫寬;低匹配接頭法在高強鋼轉輪焊接上的應用[J];焊接技術;1994年06期
10 紀茂峰,張少峰;中低合金調質高強鋼的焊接[J];河北煤炭;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薊泉;李雙嬌;尹衍軍;蘇嵐;郭錦;;先進高強鋼成形過程中本構模型研究現狀與發(fā)展[A];2014年全國鋼材深加工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2 李俊;;影響高強鋼汽車板發(fā)展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措施[A];2006中國金屬學會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陶一春;杜林;何曉明;;熱軋相變高強鋼兩段冷卻模式研究[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萬禎;蘇仁權;王鳳;王新堂;;高強鋼刻痕桿低溫斷裂試驗[A];數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進展——2010(13)卷[C];2010年
5 張忠典;王亞榮;李雙雙;;外加徑向恒定磁場改善高強鋼點焊質量[A];第十一次全國焊接會議論文集(第1冊)[C];2005年
6 馮勇;;高強鋼強韌性的控制[A];2007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劉躍華;宇慧平;李曉陽;;超高強鋼單點焊結構的疲勞壽命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丁中;刁承民;張海民;劉國;劉建偉;;高強鋼煉鋼生產的工藝研究與應用[A];2011年全國技術中心建設與新品開發(fā)研討會議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于洋;顧家琳;崔文龍;白秉哲;方鴻生;;工業(yè)生產CFB/M高強鋼超高周疲勞性能研究[A];2007中國鋼鐵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李永德;李守新;楊振國;柳洋波;陳樹明;李廣義;惠衛(wèi)軍;翁宇慶;;氫含量與高強鋼疲勞強度的相關性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孫延軍 通訊員尹冉;寶鋼加快高強鋼產品研發(fā)[N];中國冶金報;2009年
2 嚴偉明;寶鋼三代超高強鋼量產[N];中國工業(yè)報;2012年
3 記者 郝薇;太鋼3個高強鋼新品種試生產成功[N];山西經濟日報;2010年
4 首席記者 崔曉農;太鋼高強鋼坯應用實現新突破[N];山西經濟日報;2010年
5 石鷹 王陽軍;太鋼高級別高強鋼坯應用實現新突破[N];太原日報;2010年
6 首席記者 崔曉農;太鋼高強鋼援日“顯神威”[N];山西經濟日報;2011年
7 記者 李郇;加快推進本鋼高強鋼項目落地[N];本溪日報;2012年
8 文杰;新連退線生產汽車角超高強鋼[N];世界金屬導報;2014年
9 本報通訊員 李忠寶 王利 何蔚;高強鋼仍是汽車板材質的首選[N];中國冶金報;2014年
10 本報記者 郭小燕;高強鋼推廣須解決四大問題[N];中國冶金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朱彬;高強鋼熱成形過程微觀組織及多物理場耦合模擬[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2 馮曉九;大瓣片高強鋼球罐殼板成形機理及本構關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4年
3 蔣慶磊;800MPa高強鋼GMAW接頭組織性能及精細結構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戚霞;高強鋼腐蝕疲勞裂紋擴展的電化學表征[D];江蘇科技大學;2010年
2 郭小龍;先進高強鋼熱軋工藝開發(fā)與生產實踐[D];東北大學;2010年
3 劉波;高強鋼同步預熱焊接方法的研究[D];河海大學;2006年
4 王志慧;高強鋼在大型變電站聯合構架的應用分析[D];蘭州理工大學;2014年
5 王楊;低合金高強鋼特高壓鐵塔關鍵焊接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羊軍;超薄高強鋼車門外板的設計與制造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7 黃啟秀;WELDOX960低合金高強鋼的焊接工藝性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8 王光大;BWELDY700QL4低合金高強鋼焊接接頭組織與力學性能研究[D];大連交通大學;2012年
9 胡銀輝;DP1000高強鋼點焊工藝及接頭組織與性能[D];吉林大學;2013年
10 楊景華;低合金高強鋼特高壓鐵塔焊接接頭組織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3723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nshugongy/237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