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oEFD的送風參數(shù)對乘員熱感覺的影響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2-10 01:58
目的研究空調(diào)送風參數(shù)對乘員熱感覺的影響。方法運用數(shù)值模擬技術(shù)對濕熱環(huán)境下某車艙內(nèi)乘員的近體環(huán)境進行仿真分析,將模擬結(jié)果與試驗結(jié)果進行對比以驗證仿真模型的準確性,基于已驗證的計算模型,采用PMV指標對乘員的熱感覺進行評價,分析送風溫度和送風速度對乘員熱感覺的影響。結(jié)果試驗結(jié)果與模擬結(jié)果對比,誤差在10%以內(nèi),說明仿真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運用仿真手段獲取到空調(diào)送風參數(shù)對乘員熱感覺的影響規(guī)律。結(jié)論降低溫度和提高風速可有效降低乘員熱感覺,為空調(diào)送風設(shè)計等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文章來源】:軍事醫(yī)學. 2020,44(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不同送風速度下的速度分布云圖
軍事醫(yī)學2020年3月第44卷第3期MilMedSci,Vol44,No3,Mar,2020熱感覺的影響。22.2.1速度分布云圖由圖5可知,工況1~3均出現(xiàn)乘員1近體風速高于乘員2和乘員3的分布趨勢,均表現(xiàn)為乘員1頭部的空氣流速高于身體其他部位,而乘員2和乘員3位置冷風從后方環(huán)繞向前,風速高的地方冷空氣快速帶走熱空氣,使得乘員近體空氣溫度較低;3種工況中,艙內(nèi)對應位置乘員的速度分布比較一致,送風風速的增大提高了乘員周圍的風速,使得氣流向整個艙室擴散,引起艙內(nèi)溫度相應的降低。22.2.2乘員的近體空氣溫度分布由圖6可知,工況1~3,乘員2和乘員3的近體空氣溫度相對較高,乘員1的近體空氣溫度相對較低,這是由于乘員2和乘員3所在的乘員艙內(nèi)設(shè)備散熱較多導致,且3種工況中對應位置乘員的近體空氣溫度分布趨勢一致;3種工況下乘員近體空氣的平均溫度值分別為29.24~30.8℃、26.91~29.02℃和25.68~26.5℃,由此可知相比其他工況,工況3中乘員的近體空氣溫度均在舒適范圍內(nèi),乘員熱感覺較為涼爽舒適。22.2.3乘員的熱感覺由圖7可知,工況1~3,乘員2和乘員3的熱感覺PMV值均高于乘員1,這是由于氣流組織分布不均勻,導致乘員熱感覺有差別,且對應位置乘員的熱感覺分布趨勢一致;3種工況下乘員的平均熱感覺PMV值分別為1.77~2.18、0.97~1.26和0.59~0.73,由此可知送風速度的變化對乘員的熱感覺影響明顯,相比其他工況,工況3中乘員均圖5不同送風速度下的速度分布云圖圖6不同送風速度下的乘員近體空氣溫度分布圖228
軍事醫(yī)學2020年3月第44卷第3期MilMedSci,Vol44,No3,Mar,2020圖2不同送風溫度下的速度分布云圖圖3不同送風溫度下的乘員近體空氣溫度分布圖圖4不同送風溫度下的乘員熱感覺PMV圖22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人體熱調(diào)節(jié)模型的乘員艙熱舒適性分析[J]. 陳吉清,鄭習嬌,蘭鳳崇,彭睿. 汽車工程. 2019(06)
[2]冬季夜間乘員艙內(nèi)熱環(huán)境及人體熱舒適性研究[J]. 楊志剛,徐鑫,趙蘭萍,林趙敏.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3)
[3]基于PMV-PPD可視化車室熱舒適性仿真研究[J]. 莫志姣,唐江明,谷正氣,申紅利. 計算機仿真. 2016(09)
[4]汽車空調(diào)送風格柵優(yōu)化與乘員熱舒適性改進[J]. 唐江明,谷正氣,莫志姣,文琪,張沙.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3)
[5]基于PMV-PPD與空氣齡的轎車乘員艙內(nèi)熱舒適性分析與改進[J]. 張炳力,薛鐵龍,胡忠文. 汽車工程. 2015(08)
[6]太陽輻射對車室內(nèi)熱舒適性的影響分析與改進[J]. 宋亞軍,趙蘭萍,楊志剛,熊可嘉. 計算機仿真. 2014(07)
碩士論文
[1]車輛乘員艙舒適性分析與熱環(huán)境優(yōu)化[D]. 劉海龍.吉林大學 2017
[2]某轎車乘員艙內(nèi)環(huán)境舒適性評價與分析研究[D]. 薛鐵龍.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31702
【文章來源】:軍事醫(yī)學. 2020,44(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不同送風速度下的速度分布云圖
軍事醫(yī)學2020年3月第44卷第3期MilMedSci,Vol44,No3,Mar,2020熱感覺的影響。22.2.1速度分布云圖由圖5可知,工況1~3均出現(xiàn)乘員1近體風速高于乘員2和乘員3的分布趨勢,均表現(xiàn)為乘員1頭部的空氣流速高于身體其他部位,而乘員2和乘員3位置冷風從后方環(huán)繞向前,風速高的地方冷空氣快速帶走熱空氣,使得乘員近體空氣溫度較低;3種工況中,艙內(nèi)對應位置乘員的速度分布比較一致,送風風速的增大提高了乘員周圍的風速,使得氣流向整個艙室擴散,引起艙內(nèi)溫度相應的降低。22.2.2乘員的近體空氣溫度分布由圖6可知,工況1~3,乘員2和乘員3的近體空氣溫度相對較高,乘員1的近體空氣溫度相對較低,這是由于乘員2和乘員3所在的乘員艙內(nèi)設(shè)備散熱較多導致,且3種工況中對應位置乘員的近體空氣溫度分布趨勢一致;3種工況下乘員近體空氣的平均溫度值分別為29.24~30.8℃、26.91~29.02℃和25.68~26.5℃,由此可知相比其他工況,工況3中乘員的近體空氣溫度均在舒適范圍內(nèi),乘員熱感覺較為涼爽舒適。22.2.3乘員的熱感覺由圖7可知,工況1~3,乘員2和乘員3的熱感覺PMV值均高于乘員1,這是由于氣流組織分布不均勻,導致乘員熱感覺有差別,且對應位置乘員的熱感覺分布趨勢一致;3種工況下乘員的平均熱感覺PMV值分別為1.77~2.18、0.97~1.26和0.59~0.73,由此可知送風速度的變化對乘員的熱感覺影響明顯,相比其他工況,工況3中乘員均圖5不同送風速度下的速度分布云圖圖6不同送風速度下的乘員近體空氣溫度分布圖228
軍事醫(yī)學2020年3月第44卷第3期MilMedSci,Vol44,No3,Mar,2020圖2不同送風溫度下的速度分布云圖圖3不同送風溫度下的乘員近體空氣溫度分布圖圖4不同送風溫度下的乘員熱感覺PMV圖227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人體熱調(diào)節(jié)模型的乘員艙熱舒適性分析[J]. 陳吉清,鄭習嬌,蘭鳳崇,彭睿. 汽車工程. 2019(06)
[2]冬季夜間乘員艙內(nèi)熱環(huán)境及人體熱舒適性研究[J]. 楊志剛,徐鑫,趙蘭萍,林趙敏.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3)
[3]基于PMV-PPD可視化車室熱舒適性仿真研究[J]. 莫志姣,唐江明,谷正氣,申紅利. 計算機仿真. 2016(09)
[4]汽車空調(diào)送風格柵優(yōu)化與乘員熱舒適性改進[J]. 唐江明,谷正氣,莫志姣,文琪,張沙.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3)
[5]基于PMV-PPD與空氣齡的轎車乘員艙內(nèi)熱舒適性分析與改進[J]. 張炳力,薛鐵龍,胡忠文. 汽車工程. 2015(08)
[6]太陽輻射對車室內(nèi)熱舒適性的影響分析與改進[J]. 宋亞軍,趙蘭萍,楊志剛,熊可嘉. 計算機仿真. 2014(07)
碩士論文
[1]車輛乘員艙舒適性分析與熱環(huán)境優(yōu)化[D]. 劉海龍.吉林大學 2017
[2]某轎車乘員艙內(nèi)環(huán)境舒適性評價與分析研究[D]. 薛鐵龍.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5317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ngguansheji/353170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