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22 03:14
評估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能力強弱的傳統指標較為單一,多是利用綜合抗干擾概率進行判定。針對該問題,建立了包含導彈總體、制導系統、導引頭3個層次的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體系,實現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的分解,提高了對制導系統和導引頭抗干擾性能的評估能力,提升了利用導引頭、制導系統評估結果對導彈總體抗干擾性能進行預估的能力。
【文章來源】:紅外技術. 2020,42(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不同識別時間的視線角速度精度歸一化曲線Fig.3DiagramofaccuracynormalizationcurvesofLOSangle
第42卷第11期Vol.42No.112020年11月張喜濤等: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體系研究Nov.20201093脫靶量可以相加,則將公式(4)更改為:121(2)12(2)212c()1e[](2)!6()1e[](2)!6()()()tNTtNTytttnNTytttnNTytytytnNV由上式可以計算不同剩余飛行時間下脫靶量滿足殺傷半徑,單顆干擾下對視線角速度的要求,如圖4所示。圖4要求視線角速度精度的歸一化曲線Fig.4DiagramofaccuracynormalizationcurvesofrequiredLOSanglevelocity圖4以制導時間常數0.5s為例,在剩余飛行時間大于5倍制導時間常數時,主要考慮導彈的過載能力和導引頭的識別能力,視線角速度誤差的要求較寬泛,隨著剩余飛行時間的縮小,視線角速度誤差的要求迅速提高,幅度與彈目接近速度等彈道條件相關,需要進行仿真確定;剩余飛行時間在時間常數的2倍至3倍區(qū)間內,允許視線角速度誤差有一定偏差,對脫靶量影響不大;剩余飛行時間在1倍時間常數附近時,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最嚴格,此時的跟蹤點跳動將導致脫靶量大幅提高;剩余飛行時間常數小于0.5倍時間常數時,則飛控系統不響應導引頭信號,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較為寬泛。對于多顆干擾投放,利用線性系統相加的方式簡化計算多個擾動引起的總脫靶量,在總脫靶量滿足殺傷半徑的前提下,對視線角速度誤差在整個彈道過程中進行分配。導引頭在彈道過程中輸出的視線角速度滿足誤差要求,則認為導引頭正確識別目標。2多層次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過程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了能夠反映導彈總體、制導系統及導引頭抗干擾能力的指
的跟蹤點跳動將導致脫靶量大幅提高;剩余飛行時間常數小于0.5倍時間常數時,則飛控系統不響應導引頭信號,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較為寬泛。對于多顆干擾投放,利用線性系統相加的方式簡化計算多個擾動引起的總脫靶量,在總脫靶量滿足殺傷半徑的前提下,對視線角速度誤差在整個彈道過程中進行分配。導引頭在彈道過程中輸出的視線角速度滿足誤差要求,則認為導引頭正確識別目標。2多層次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過程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了能夠反映導彈總體、制導系統及導引頭抗干擾能力的指標,如圖5所示,分別為所有要害部位的聯合殺傷概率、滿足制導誤差要求的抗干擾概率和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的識別概率。圖5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Fig.5Indexsystemofanti-jammingperformanceevaluation導彈總體的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為所有要害部位的聯合殺傷概率,以紅外對抗作戰(zhàn)樣本空間為輸入,依據目標環(huán)境模型、制導系統模型、引信模型及戰(zhàn)斗部模型進行聯合仿真得到,同時,依據各樣本條件下制導誤差的分布,給出滿足殺傷概率要求的各樣本制導誤差要求,為制導系統抗干擾性能評估奠定基矗制導系統的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為滿足制導誤差要求的抗干擾概率,以紅外對抗作戰(zhàn)樣本空間為輸入,依據目標環(huán)境模型、導引頭及飛控系統模型進行聯合仿真得到,同時,依據導彈總體對制導誤差的要求及制導時間常數的影響,給出滿足抗干擾概率要求的各樣本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為導引頭抗干擾性能評估奠定基矗導引頭的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為滿足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的識別概率,以紅外對抗作戰(zhàn)樣本空間為輸入,依據目標環(huán)境模型、導引頭及飛控系統模型進行聯合仿真得到。3仿真分析文獻[16]以國外某型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紅外制導導彈抗干擾能力仿真鑒定評估技術[J]. 張凱,張邵宇,楊東升. 上海航天. 2019(04)
[2]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射擊效能分析[J]. 朱逸冰. 艦船電子工程. 2019(07)
[3]新型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能力評估分析[J]. 王泉,董維浩,劉新愛,何永鵬,程洋. 航天電子對抗. 2019(03)
[4]復雜環(huán)境對紅外空空導彈制導精度影響規(guī)律研究[J]. 李權成,朱傳祥,凡永華,萬士正,閆杰.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9(03)
[5]基于空中紅外對抗隨機過程的制導精度分析(英文)[J]. 王煒強,賈曉洪,付奎生,韓宇萌. 紅外技術. 2019(02)
[6]紅外導引頭視線角速率精度測試方法研究[J]. 周永恒,崔少輝,方丹. 中國測試. 2018(09)
[7]OSSIM系統在導彈對抗中的紅外場景仿真應用[J]. 滕小虎. 艦船電子工程. 2018(08)
[8]紅外導引頭關鍵技術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J]. 馬曉平,趙良玉. 航空兵器. 2018(03)
[9]基于零效脫靶量的制導估計一體化方法[J]. 李炯,張濤,張金鵬,董繼鵬. 彈道學報. 2017(04)
[10]紅外導彈抗干擾能力指標體系和評估研究[J]. 唐善軍,王楓,陳曉東. 上海航天. 2017(04)
本文編號:3241999
【文章來源】:紅外技術. 2020,42(1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7 頁
【部分圖文】:
不同識別時間的視線角速度精度歸一化曲線Fig.3DiagramofaccuracynormalizationcurvesofLOSangle
第42卷第11期Vol.42No.112020年11月張喜濤等: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體系研究Nov.20201093脫靶量可以相加,則將公式(4)更改為:121(2)12(2)212c()1e[](2)!6()1e[](2)!6()()()tNTtNTytttnNTytttnNTytytytnNV由上式可以計算不同剩余飛行時間下脫靶量滿足殺傷半徑,單顆干擾下對視線角速度的要求,如圖4所示。圖4要求視線角速度精度的歸一化曲線Fig.4DiagramofaccuracynormalizationcurvesofrequiredLOSanglevelocity圖4以制導時間常數0.5s為例,在剩余飛行時間大于5倍制導時間常數時,主要考慮導彈的過載能力和導引頭的識別能力,視線角速度誤差的要求較寬泛,隨著剩余飛行時間的縮小,視線角速度誤差的要求迅速提高,幅度與彈目接近速度等彈道條件相關,需要進行仿真確定;剩余飛行時間在時間常數的2倍至3倍區(qū)間內,允許視線角速度誤差有一定偏差,對脫靶量影響不大;剩余飛行時間在1倍時間常數附近時,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最嚴格,此時的跟蹤點跳動將導致脫靶量大幅提高;剩余飛行時間常數小于0.5倍時間常數時,則飛控系統不響應導引頭信號,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較為寬泛。對于多顆干擾投放,利用線性系統相加的方式簡化計算多個擾動引起的總脫靶量,在總脫靶量滿足殺傷半徑的前提下,對視線角速度誤差在整個彈道過程中進行分配。導引頭在彈道過程中輸出的視線角速度滿足誤差要求,則認為導引頭正確識別目標。2多層次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過程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了能夠反映導彈總體、制導系統及導引頭抗干擾能力的指
的跟蹤點跳動將導致脫靶量大幅提高;剩余飛行時間常數小于0.5倍時間常數時,則飛控系統不響應導引頭信號,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較為寬泛。對于多顆干擾投放,利用線性系統相加的方式簡化計算多個擾動引起的總脫靶量,在總脫靶量滿足殺傷半徑的前提下,對視線角速度誤差在整個彈道過程中進行分配。導引頭在彈道過程中輸出的視線角速度滿足誤差要求,則認為導引頭正確識別目標。2多層次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過程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了能夠反映導彈總體、制導系統及導引頭抗干擾能力的指標,如圖5所示,分別為所有要害部位的聯合殺傷概率、滿足制導誤差要求的抗干擾概率和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的識別概率。圖5抗干擾評估指標體系Fig.5Indexsystemofanti-jammingperformanceevaluation導彈總體的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為所有要害部位的聯合殺傷概率,以紅外對抗作戰(zhàn)樣本空間為輸入,依據目標環(huán)境模型、制導系統模型、引信模型及戰(zhàn)斗部模型進行聯合仿真得到,同時,依據各樣本條件下制導誤差的分布,給出滿足殺傷概率要求的各樣本制導誤差要求,為制導系統抗干擾性能評估奠定基矗制導系統的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為滿足制導誤差要求的抗干擾概率,以紅外對抗作戰(zhàn)樣本空間為輸入,依據目標環(huán)境模型、導引頭及飛控系統模型進行聯合仿真得到,同時,依據導彈總體對制導誤差的要求及制導時間常數的影響,給出滿足抗干擾概率要求的各樣本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為導引頭抗干擾性能評估奠定基矗導引頭的抗干擾性能評估指標為滿足視線角速度誤差要求的識別概率,以紅外對抗作戰(zhàn)樣本空間為輸入,依據目標環(huán)境模型、導引頭及飛控系統模型進行聯合仿真得到。3仿真分析文獻[16]以國外某型導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紅外制導導彈抗干擾能力仿真鑒定評估技術[J]. 張凱,張邵宇,楊東升. 上海航天. 2019(04)
[2]防空導彈武器系統射擊效能分析[J]. 朱逸冰. 艦船電子工程. 2019(07)
[3]新型紅外空空導彈抗干擾能力評估分析[J]. 王泉,董維浩,劉新愛,何永鵬,程洋. 航天電子對抗. 2019(03)
[4]復雜環(huán)境對紅外空空導彈制導精度影響規(guī)律研究[J]. 李權成,朱傳祥,凡永華,萬士正,閆杰.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9(03)
[5]基于空中紅外對抗隨機過程的制導精度分析(英文)[J]. 王煒強,賈曉洪,付奎生,韓宇萌. 紅外技術. 2019(02)
[6]紅外導引頭視線角速率精度測試方法研究[J]. 周永恒,崔少輝,方丹. 中國測試. 2018(09)
[7]OSSIM系統在導彈對抗中的紅外場景仿真應用[J]. 滕小虎. 艦船電子工程. 2018(08)
[8]紅外導引頭關鍵技術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J]. 馬曉平,趙良玉. 航空兵器. 2018(03)
[9]基于零效脫靶量的制導估計一體化方法[J]. 李炯,張濤,張金鵬,董繼鵬. 彈道學報. 2017(04)
[10]紅外導彈抗干擾能力指標體系和評估研究[J]. 唐善軍,王楓,陳曉東. 上海航天. 2017(04)
本文編號:32419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ngguansheji/3241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