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設計說明_風景園林畢業(yè)設計_中日濱水景觀設計的比較
本文關鍵詞:中日濱水景觀設計的比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 36 卷 第 6 期 2003 年 12 月
武漢大學學報 ( 工學版) Engineering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Vol. 36 No. 6 Dec. 2003
of participation , the skills for measuring waterside s
paces , the design ideology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 the ingenious methods of take advantage of natural scenery , and also nation , culture , psychology , etc. And the shortages of Chinese design in this regard are pointed out . The authors wish Japanese design experiences to be referenced in Chinese design Key words : waterfront ; landscape design ; design style ; comparison practices.
1 引 言
富有特色的城市濱水空間 [1 ] . 1. 1 濱水景觀設計的意義 城市的發(fā)展與水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江河湖泊孕 育了許多城市 . 人們最早對水域空間的規(guī)劃僅僅 局限于水利和防洪等的治理 ,隨著城市開發(fā)浪潮的 推動以及對城市規(guī)劃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人們逐步
文章編號 :167128844 (2003) 062127205
中日濱水景觀設計的比較
許艷玲1 , 王漢祥2 ,何 1 經(jīng)
(1. 武漢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 ; 2. 武漢鋼鐵公司設計研究院 ,湖北 武漢 430080)
摘要 :通過對中日兩國濱水景觀設計中公眾參與的程度 、 親水空間處理的手法 、 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設計理念 、 自然
景觀的巧妙利用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分析比較 ,指出我國濱水景觀設計所存在的差距 ,希望日本的濱 水景觀設計經(jīng)驗能對我國今后的設計工作有所借鑒 。
關鍵詞 :濱水 ; 景觀設計 ; 設計手法 ; 比較 中圖分類號 :TU 984. 1 文獻標識碼 :A
Comparison bet 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1. School of Urban Studies , Wuhan University , Wuhan 430072 ,China ;
2.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f Wuhan Iron & Steel Company ,Wuhan 430080 ,China)
Abstract : The comparison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 ar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隨著美國港灣城市的再開發(fā) ,濱水景觀設計在 世界各國逐步展開 . 所謂濱水景觀設計是指以水 域 ( 海 、 、 、 ) 為中心 , 對沿岸的空間 、 江 河 湖等 設施 、 環(huán)境等所做的相關的規(guī)劃設計 ,以創(chuàng)造優(yōu)美 、 、 生動
收稿日期 :2003209213 作者簡介 : 許艷玲 (19672) ,女 ,湖北武漢人 ,講師 ,主要從事城市規(guī)劃理論與設計研究 .
XU Yan2ling1 , WANG Han2xiang2 , HE Jing1
認識到濱水空間是城市中極其珍貴的開敞地帶 ,好 的景觀設計不僅可以滿足水利 、 防洪的要求 , 可以 美化人們的生活 , 還城市以生態(tài)良好 、 優(yōu)美生動的 環(huán)境 ,滿足人們與生俱來的親水性的要求 , 獨具特 色、 視野開闊 、 適應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空間有助于提 高城市品位 ; 濱水空間還能豐富人們的生活 , 它可
以為人們提供游戲和休閑的空間 . 濱水景觀設計 是城市規(guī)劃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正成為城市 設計和建設的一個亮點而日益受到重視 . 1. 2 我國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對城市的環(huán)境質(zhì)量尤其是濱水地帶的環(huán)境質(zhì)量要
128
武漢大學學報 ( 工學版)
2003
求也越來越高 . 雖然現(xiàn)在很多臨海 、 臨湖 、 臨江城 市正在加快濱水空間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 ,同時也取 得了一些成功的經(jīng)驗 , 但由于我們起步較晚 , 在城 市設計及城市環(huán)境建設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 如把濱水景觀設計簡單地看成是清理河道 、 拆除違 章建筑 、 增加綠地面積等 , 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理論 作指導 , 設計手法也很單調(diào) . 因此 , 學習先進的設 計經(jīng)驗和設計理念是擺在規(guī)劃設計人員面前的一 項緊迫的任務 . 眾所周知 ,日本海岸線長 ,內(nèi)陸的湖泊 、 溫泉眾 多 ,水資源極其豐富 , 對濱水景觀設計的研究起步 較早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日本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 , 卻忽視了環(huán)境保護 , 造成空氣及水域的嚴重污染 . 以東京灣為對象的濱水景觀設計拉開了日本城市 水域空間建設的序幕 ,東京濱水區(qū)的建設從根本上 改變了城市水空間的面貌 , 河水清澈 、 綠樹成蔭的 自然風貌使東京重新恢復了活力 . 日本許多成功 的設計經(jīng)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
本一致 , 均為調(diào)查分析 、 規(guī)劃設計 、 規(guī)劃實施 , 但我 們也應看到兩者間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同點 . 在我 國的綜合調(diào)查階段 ,調(diào)查的內(nèi)容涵蓋廣泛 ,強調(diào)的是 對工程技術資料方面的調(diào)查[2 ] ,當然也涉及到對民 意的調(diào)查 ,但沒有以文字的形式確定下來 ,設計更多 體現(xiàn)的是行政部門的意志 ; 日本更強調(diào)要充分反映 公眾的意見[3 ] ,如在 “調(diào)查” 階段 ,將人的心理和行為 特征的調(diào)查置于社會經(jīng)濟條件調(diào)查之前 ,充分體現(xiàn) 了 “以人為本” 的設計理念 . 對心理的調(diào)查包括 : 利 用的目的如體育運動、 休閑或祭祀活動等 ,調(diào)查采用 問卷調(diào)查、 座談會、 研討班等形式 ,以喚起民眾的參 與意識 ;在匯集各區(qū)市民的意見并請專家論證后 ,才 能確定規(guī)劃的目標 ;提出本次方案的設想及思路 ,進 行至少 3 個規(guī)劃方案的設計 ,并以說明書、 圖表等通 俗易懂、 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市民展示 ,聽取他們的意 見和建議并加以修改 ,最后匯編成文件 . 值得一提的是其設計體系的最后一步 “后期評 估”“后期評估” . 這一設計步驟貫穿于日本設計體 系的始終 ,設計方案是否合理 , 僅靠設計者一己之 見難免有失偏頗 , 對使用者來說存在什么問題 、 如 何進行改進 , 才是對今后設計最好的借鑒 . 因此 , 日本幾乎所有的設計所對其作品均進行長期跟蹤 調(diào)查 ,這也更進一步強化了公眾參與的意識 .
2 公眾參與的比較
由于中日兩國國情不同 , 設計背景各異 , 其設 計體系也有不同 ,如圖 1 所示 . 從圖 1 可以得出 ,兩國規(guī)劃設計的主要步驟基
圖1 中日設計體系比較
6期 第
許艷玲等 : 中日濱水景觀設計的比較
129
3 民族心理的比較
中國大部分國土均處于內(nèi)陸 , 黃河 、 長江孕育 了華夏文明 ,人們將黃河 、 長江看成是母親河 ,形成 了獨特的 “黃色文明” 但每年的水患都會給沿河 . 兩岸的人民帶來災難 ,遠古民間就有 “大禹治水” 的 傳說 ,人們對水域的認識和改造僅限于對洪水的防 范和治理 ,如古代的 “都江堰” 工程 , 還談不上通過 對濱水景觀的設計來達到美化水域 、 美化城市環(huán)境 的目的 . 但幅員的遼闊和多元文化也創(chuàng)造出江南 “小橋流水人家” 的獨特濱水景觀 . 日本地處亞洲大陸的東部 ,是個島國 . 全國共 有 3 000 多個島嶼 ,主要的有 4 個 ,即北海道 、 、 本州 四國和九州 . 北面與庫頁島 、 西伯利亞隔海相望 , 西面與朝鮮半島 、 中國相鄰 , 是個名副其實的 “孤 島”國土資源貧乏 , 造就了人們珍惜資源 、 , 善于利 用資源的秉性 . 日本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大陸 文化 ,因此 ,日本自開國以來 ,能在保存自己固有文 化的同時 , 攝取外來文化 , 創(chuàng)造獨特的融合文化 . 日本很早就吸收了世界各地先進的科技 、 文化和設 計經(jīng)驗 “以人為本” , 的設計理念貫穿于設計始終 , 創(chuàng)造出了優(yōu)美的濱水景觀空間 .
現(xiàn)為國內(nèi)大部分地區(qū)水域的水位變化平緩 ,但也有 很多地方如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 在汛期江 、 河水位變 化依然很大 ,人們雖然考慮了修造親水平臺 , 但很 少根據(jù)當?shù)鼐唧w情況設計 , 簡單的平鋪直敘 , 缺乏 序列空間的轉折點和高潮 ,毫無特色可言 . 如武漢 市的東湖磨山 , 到了每年 7 、 月份汛期來臨時 , 僅 8 有的一級親水平臺常常被淹沒 , 使人無法近觀水 面 ; 而有的城市雖考慮了洪水位的變化設置了多級 親水平臺 ,但在枯水季節(jié)親水平臺下不加修飾 、 裸 露的直立式護岸則直接影響了景觀效果 . 令人欣 慰的是 ,現(xiàn)在有很多城市已經(jīng)較好地考慮了多級護 岸問題 ,如武漢市漢口江灘依不同季節(jié)的水位建起 了三級親水平臺 ( 見圖 2) : 冬季 ,20 m 高程 , 寬 10 m ; 春秋季 ,25 m 高程 ,寬 30 - 50 m ; 夏季 ,28. 8 m 高 程 ,寬 10 m. 28. 8 m 平臺是漢口江灘的主體 , 以綠 色為主 ,沿著園林小路走 ,沿途有樹 ,有景 ,有商亭 , 有雕塑 ( 見圖 3 ) , 有觀江平臺 、 中心廣場 、 游樂中 心 “光之舞” 、 廣場等 . 春夏秋冬四季 , 市民均可漫 步江邊 ,臨江觀景 .
4 親水空間的比較
濱水景觀設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滿足人 們的親水的愿望 . 所謂親水性是指人能夠觸摸到 水的一種感受 . 在水位變化較大的地方 ,應使護岸 階梯化或形成緩坡 ,這樣不僅能使人很容易接觸到 水 ,而且不斷變化的多級平臺還能增添美的意境 . 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到 , 日本是一個狹長的國 家 ,南北長 3 000 km , 處于大陸性氣流和海洋性氣 流的交匯處 , 每年的 6 、 月份是其梅雨季節(jié) , 而 8 7 ~9 月是臺風期 , 降雨量多集中于這 4 個月 , 同我 國河流相比 ,日本的大部分河流流程短 、 流速急并 且水位落差大 . 在濱水景觀設計中根據(jù)不同的水 位 ,設計出多級 、 富于特色的親水空間 ,以提高其親 水功能是它不同于中國設計的一個顯著特點 . 如 廣島市元安川公園 , 位于河流下游潮水區(qū) , 設計者 在公園的步道上巧妙地設置了大小不同的石頭 ,潮 涌潮退時步道上各異的石頭若隱若現(xiàn)煞是有趣 ,既 方便了游客游玩 , 又能夠表現(xiàn)海水潮漲潮落的景 致 ,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潮區(qū)公園 . 我國疆域遼闊 , 屬于大陸性氣候 , 這些不同表
圖2 武漢江灘多級親水平臺
圖3 江邊小雕塑
5 生態(tài)環(huán)境規(guī)劃比較
1987 年聯(lián)合國與世界環(huán)境發(fā)展委員會提出
130
武漢大學學報 ( 工學版)
2003
“城市發(fā)展應當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 , 又不對后 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維護的發(fā)展” 濱水景觀 , 設計應以生態(tài)理論作為規(guī)劃的指導思想 ,制定綜合 規(guī)劃 ,以達到保護和恢復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目的 . 水域空間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由生物 與非生物環(huán)境系統(tǒng)兩大類組成 ,其中生物系統(tǒng)包括 水體及其中的水生生物 、 植被等 ; 非生物系統(tǒng)則是 陽光 、 空氣和土壤等環(huán)境要素的總和 . 同單一目的 的規(guī)劃不同 ,濱水景觀設計要求在設計中要體現(xiàn)多 功能的空間環(huán)境 , 除具有水利和防洪的功能外 , 還 應為城市的綠化美化環(huán)境 、 市民的休閑娛樂 、 動植 物的繁衍生息提供條件 . 因此 ,維護水域的生態(tài)多 樣性是濱水景觀設計師的使命 ,生態(tài)型景觀也是設 計的基本原則 . 5. 1 生態(tài)的護岸 我國濱水景觀設計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對水域 護岸的生態(tài)保護極端忽視 ,水域空間的治理與規(guī)劃 仍處于片段化階段 ,還不能從生態(tài)整體角度上進行 統(tǒng)一規(guī)劃 . 為了 “徹底” 制服水患 ,鋼筋混凝土的河 堤年年在加高 , 塊石堆砌的護岸比比皆是 , 河道裁 彎取直 、 淤泥被清除 、 完全被水泥硬化 ,這實際上切 斷了水系與地面及其生物的生物鏈 ,使河道失去了 自我凈化的功能 . 雖然空間景觀優(yōu)美了 ,但水域中 的浮游動植物不見了 ,這不是成功的景觀設計 . 現(xiàn)代濱水景觀設計不能以單純的水域治理為 目的 ,應以生態(tài)理論作指導 . 為了減小對水中的魚 類和各種水生植物的影響 , 日本在 1991 年開始了 “創(chuàng)造多自然河川運動” 規(guī)定盡量采用天然材料 , 如 : 石頭 、 木材等護岸 ,有效促進了地下水的滲透和 水的良性循環(huán) , 提高了水環(huán)境的自我循環(huán)功能 [5 ] , 景觀協(xié)調(diào)自然 , 而且更加經(jīng)濟 , 生態(tài)效果也好 . 如 宮城縣黑川河水濱 , 采用柳條筐裝上天然石頭護 岸 ,石頭的間隙不僅為魚 、 蝦等小動物提供了繁衍 生息的場所 ,也使柳條和水生植物得以生長 . 沿護 岸生長的樹木配以流動的水體 ,改變了昔日呆板的 岸線景觀 ,使整個水域空間美麗如畫 . 5. 2 水質(zhì)的保護 濱水空間的主體是水 . 水又包括兩個方面的 內(nèi)容 ,即水量和水質(zhì) , 其中水質(zhì)是濱水景觀至關重 要的前提 . 水質(zhì)的污染有幾個主要來源 , 即 : 工業(yè) 污水 、 生活污水和農(nóng)業(yè)污水 , 城市中的水質(zhì)污染主 要是由前兩者造成 . 我國目前對工業(yè)排污進行了 嚴格立法控制 , 但對生活污水的處理力度不夠 , 生
活污水已成為城市水域水質(zhì)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 大 量城市內(nèi)湖被填埋也會造成城市蓄水能力的下降 . 眾所周知 ,水域不僅可以用于航運 、 生產(chǎn)和生活用 水 ,還能蓄水及調(diào)節(jié)生態(tài) 、 美化環(huán)境 . 然而 ,隨著經(jīng) 濟建設的不斷發(fā)展 , 城市中的建設用地日益減少 , 一些人為了短期 、 局部的利益 ,盲目地圍海 、 填湖建 房 . 以武漢市為例 , 武漢素有 “江城” 的美譽 ,20 世 紀 90 年代初 , 主城區(qū)共有 35 個主要湖泊 , 到目前 已有 8 個被填占 , 根據(jù)武漢市市政局的計算 , 從 1982 年 到 2000 年 , 主 城 區(qū) 湖 泊 調(diào) 蓄 量 凈 減 少
3 023. 741 萬 m3 . 大面積填湖降低了湖泊的調(diào)蓄能
力 ,造成了對城市原有降水和蓄排水之間平衡關系 的破壞 ,惡化了城市排水條件 , 使湖泊所在地帶暴 雨期間極易形成漬水 . 如今年 4 月東湖湖水惡臭 難聞 ,究其原因是起到城市蓄水功能的一些河 、 湖 被填埋 ,連日的暴雨使得生活污水來不及處理便直 接流入湖中 ,導致東湖水質(zhì)變?yōu)槿壛淤|(zhì)水 . 日本在水治理過程中 ,各地市政建設了大型的 地下貯留池以過濾污水 . 長野縣在對生活污水的 處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 . 為了盡可能多地清 除雜物 ,市政當局在每家廚房的水槽上安放了孔眼 細小的過濾網(wǎng)和過濾紙袋 , 此外 , 每戶還設有污水 蓄水裝置 ,經(jīng)過沉淀后把污染物去掉 , 從而較好地 保證了流入河中水的水質(zhì) .
6 利用自然的對比
中國的造園追求的是 “雖由人做 ,宛如天成” 的 意境美 ,而目前我國的濱水景觀設計卻走入了城市 美化運動的誤區(qū) . 很多已建或在建的海濱 、 湖濱廣 場 ,不論大小 ,均鏟除岸邊的雜草 、 采用超大尺度的 花崗巖硬質(zhì)鋪地 ,氣派的廊柱 、 亭臺樓榭 、 下沉式廣 場、 疊泉流水以及大量的建筑小品并配以名貴的花 草 ,刻意追求平面效果的熱鬧和線形的流暢 , 使人 感覺仿佛才走出城中鋼筋水泥的城堡又步入了水 邊鋼筋水泥的森林 ,其結果是雖多了幾分現(xiàn)代的氣 派 ,卻少了若干自然的野趣 , 沒有達到為市民提供 一個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的目的 . 日本的濱水景觀設計在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 , 還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環(huán)境 ,如 : 江灘上的廁所 ,在保 證內(nèi)部使用功能完善舒適的前提下 ,建成可移動原 木式的 ,不僅自然而且有利于汛期來臨時的衛(wèi)生防 疫工作 ; 其他的服務設施如供游人休憩的凳子 , 許 多是利用河灘上天然的石頭 ; 自動販賣機則結合環(huán)
6期 第
許艷玲等 : 中日濱水景觀設計的比較
131
境設計成卡通人物的造型 ; 長椅則盡量設置在河畔 邊 ,樸實的顏色配以灌木藤架等 , 使人坐著舒適的 同時還可兼做疏散設施 ; 江灘上遮陽亭的設置多采 用仿木制方亭 ,頂上鋪以草秸 ,使之既能觀景 ,又能 被觀之 .
置欄桿 、 座凳以及小型的休閑廣場 , 成為人們休憩 的天堂 ( 圖 4) .
7 借景的比較
久居都市的人們較之以往更加向往自然 ,開闊 的水面和流動的水系所形成的自然風光 ,給城市增 添了許多誘人的魅力 . 濱水景觀設計應結合城市 景觀規(guī)劃 ,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 以水為空間載 體 ,巧妙地把水景融入到城市景觀中去 , 以滿足沿 岸游人及居民向往自然 、 親近水體的需求和感受 , 營造出和諧 、 、 安全 舒適和富有情趣的水邊環(huán)境 . 7. 1 借景的條件 作為被借的水域應有別于蘇杭河道的水體 ,它 不能作為城市中人們生活的命脈 , 也就是說 , 除了 提供居民的生活用水外 , 還承擔河道交通之用 , 應 該將水作為一種載體來創(chuàng)造優(yōu)美的水邊環(huán)境 ,如古 城麗江 ,納西族人對自然的崇尚體現(xiàn)在其城市的空 間布局上 ,表現(xiàn)為城市的街道和建筑均順應河流的 流向布局 , 彎彎曲曲 , 有寬有窄 . 雪山上融化的雪 水加上居民的分時段用水 、 分流排水等方法 , 保證 了水質(zhì)的清澈 ,其小橋流水詩意般的景色讓人留連 忘返 .
7. 2 城市中水體的利用
圖4 江心島步行道
8 結 語
近年來 ,雖然我國的濱水景觀設計取得了一些 長足的進步 ,但也應該承認 , 無論是在規(guī)劃設計研 究還是在實際操作中 ,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 日本 濱水景觀設計對城市優(yōu)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和改善起到 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以生態(tài)保護作為其設計 的原則和理念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 對兩國濱水 景觀設計的比較 , 目的不是讓人刻意模仿 , 而在于 讓我們的設計工作者吸取別人先進的經(jīng)驗 . “他山 之石可以攻玉”相信本著 , “以人為本” 的原則 ,結合 我國的具體國情 ,規(guī)劃師們一定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加優(yōu) 美的濱水景觀環(huán)境 . 參考文獻 :
[1 ] 日本土木學會 . 濱水景觀設計 [M] . 大連 : 大連理工大
今天日本的許多城市都可以見到如詩如畫般 的水邊仙境 . 城市中河流空間 、 城市街道和建筑保 持相依相存的關系 , 三者和諧地融為一體 , 讓人感 受到流水柔美的同時又展現(xiàn)沿岸建筑獨特的造型 , 還給人創(chuàng)造出了休閑的空間 . 如京都白川是聞名 遐邇的茶寮區(qū) , 河川沿岸布置了綿延不斷 、 風格各 異的茶館 ,茶客可以從客座眺望沿河景觀 , 游人又 可以從岸上觀看茶坊 ,讓人目不暇接 、 心曠神怡 . 日本國土處于地震帶上 ,國土小 ,人口多 ,尤以 東京為最 ,它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 其他許多城市的居住密度也很大 ,居住區(qū)內(nèi)流動的 河流可以作為天然的屏障 ,阻斷由地震引發(fā)的次生 災害如火災 . 因此 , 在一些城市如東京 , 在建筑高 密度區(qū)或引入自然水體或開鑿人工運河 ,運河兩岸 高樓鱗次櫛比 ,天際線在寬闊的河面的映襯下蔚為 壯觀 ; 沿著運河規(guī)劃了環(huán)境幽雅的步行空間 ,并設
學出版社 ,2002.
[2 ] 張庭偉 . 濱水地區(qū)的規(guī)劃和開發(fā) [J ] . 城市規(guī)劃 ,1999 [3 ] . 城市河濱地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方法探討 [J ] . 規(guī) 黃 蕾 [4 ] 孫 寰 . 城市濱水空間的再塑造 [J ] . 規(guī)劃師 , 2000 [5 ] 劉曉濤 . 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探討 [J ] . 規(guī)劃師 , 2001 (6) :66269. (1) :26231. (2) :50255.
劃師 ,2000 (3) :44247.
本文關鍵詞:中日濱水景觀設計的比較,,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086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ngguansheji/10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