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懸浮架結構中低速磁浮列車提速運行穩(wěn)定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7-06 17:45
以新型空氣彈簧中置式懸浮架結構中低速磁浮列車為研究對象,建立了考慮懸浮控制系統(tǒng)的車輛動力學模型。對列車在直線段快速運行時的動力學特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中低速磁浮車輛提速運行情況下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研究結果表明:新型磁浮列車以最高160 km/h速度直向運行時,車輛垂向平穩(wěn)性仍屬優(yōu)秀級,但橫向平穩(wěn)性指標大于2.5。有必要對二系橫向懸掛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將新型磁浮車輛的空氣彈簧橫向剛度減小到150 kN/m以后,所有行車速度工況下車輛的垂向和橫向平穩(wěn)性指標均小于2.5,車輛運行平穩(wěn)性指標屬優(yōu)秀級。
【文章來源】: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20,23(09)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新型中低速磁浮車輛機械結構動力學模型示意圖
行車速度160 km/h時新型磁浮車輛前后測點的橫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分別為2.70和2.87,后測點超過了2.75并小于3.00,處在評價指標的合格范圍內;前后測點的垂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為2.04和2.12,小于2.50,仍處于評價指標的優(yōu)秀范圍內。圖3給出了車速160 km/h時車輛第一位懸浮模塊間隙、力及電流變化曲線。懸浮間隙在7.4~8.6 mm之間波動,導向間隙在-5.1~4.9 mm之間波動,均未超過其限值。懸浮力在-7.00~-9.75 kN之間變化,波動量不超過1.375 kN。導向力在-0.68~0.78 kN之間變化,波動量不超過0.73 kN。同時,電流在24.3~31.4 A范圍內變化,變化量不超過3.55 A。
隨著速度的提高,車輛各平穩(wěn)性指標均呈總體增大的趨勢。其中,在所有計算工況下,車輛的垂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均小于2.50,按GB 5599—1985其垂向舒適性均屬于優(yōu)級;當速度大于100 km/h以后,車輛橫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均大于2.50,車速160 km/h時已超過2.75,橫向舒適性總體屬于良好級。表3 不同速度下新型磁浮車輛動力學性能指標值 行車速度/(km/h) 前/后測點橫向加速度RMS/(m/s2) 前/后測點垂向加速度RMS/(m/s2) 右側第1位磁鐵模塊橫向間隙最大值/mm 前/后測點橫向平穩(wěn)性 前/后測點垂向平穩(wěn)性 60 0.12/0.09 0.039/0.046 2.62 2.26/2.07 1.49/1.61 80 0.18/0.19 0.060/0.082 2.97 2.39/2.40 1.51/1.71 100 0.21/0.25 0.077/0.10 2.94 2.53/2.58 1.64/1.77 120 0.23/0.29 0.09/0.12 3.82 2.56/2.62 1.84/1.93 140 0.24/0.31 0.10/0.14 3.22 2.65/2.80 1.88/2.08 160 0.25/0.33 0.11/0.16 3.72 2.70/2.87 2.04/2.12 注:RMS——均方根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160 km/h中速磁浮交通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問題[J]. 梁瀟,陳峰,傅慶湘.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19(09)
[2]中低速磁浮車輛懸浮架的技術特征[J]. 彭奇彪,羅華軍,佟來生,何永川,侯磊. 電力機車與城軌車輛. 2012(06)
[3]低速磁浮車輛曲線通過動態(tài)響應仿真分析[J]. 趙春發(fā),翟婉明,王其昌. 中國鐵道科學. 2005(03)
[4]EMS磁浮列車的軌道共振和懸浮控制系統(tǒng)設計[J]. 李云鋼,常文森,龍志強.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1999(02)
博士論文
[1]EMS型中速磁浮列車動力學建模與導向能力研究[D]. 賀光.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16
[2]磁浮列車懸浮系統(tǒng)的數(shù)字控制技術研究[D]. 張錕.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中低速磁浮車輛曲線通過性能研究[D]. 武震嘯.西南交通大學 2018
[2]時速140km新型中低速磁浮列車走行機構研究分析[D]. 宗凌瀟.西南交通大學 2016
[3]中低速五轉向架磁懸浮列車走行機構研究與理論設計[D]. 李云鋒.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68689
【文章來源】: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20,23(09)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5 頁
【部分圖文】:
新型中低速磁浮車輛機械結構動力學模型示意圖
行車速度160 km/h時新型磁浮車輛前后測點的橫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分別為2.70和2.87,后測點超過了2.75并小于3.00,處在評價指標的合格范圍內;前后測點的垂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為2.04和2.12,小于2.50,仍處于評價指標的優(yōu)秀范圍內。圖3給出了車速160 km/h時車輛第一位懸浮模塊間隙、力及電流變化曲線。懸浮間隙在7.4~8.6 mm之間波動,導向間隙在-5.1~4.9 mm之間波動,均未超過其限值。懸浮力在-7.00~-9.75 kN之間變化,波動量不超過1.375 kN。導向力在-0.68~0.78 kN之間變化,波動量不超過0.73 kN。同時,電流在24.3~31.4 A范圍內變化,變化量不超過3.55 A。
隨著速度的提高,車輛各平穩(wěn)性指標均呈總體增大的趨勢。其中,在所有計算工況下,車輛的垂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均小于2.50,按GB 5599—1985其垂向舒適性均屬于優(yōu)級;當速度大于100 km/h以后,車輛橫向平穩(wěn)性指標值均大于2.50,車速160 km/h時已超過2.75,橫向舒適性總體屬于良好級。表3 不同速度下新型磁浮車輛動力學性能指標值 行車速度/(km/h) 前/后測點橫向加速度RMS/(m/s2) 前/后測點垂向加速度RMS/(m/s2) 右側第1位磁鐵模塊橫向間隙最大值/mm 前/后測點橫向平穩(wěn)性 前/后測點垂向平穩(wěn)性 60 0.12/0.09 0.039/0.046 2.62 2.26/2.07 1.49/1.61 80 0.18/0.19 0.060/0.082 2.97 2.39/2.40 1.51/1.71 100 0.21/0.25 0.077/0.10 2.94 2.53/2.58 1.64/1.77 120 0.23/0.29 0.09/0.12 3.82 2.56/2.62 1.84/1.93 140 0.24/0.31 0.10/0.14 3.22 2.65/2.80 1.88/2.08 160 0.25/0.33 0.11/0.16 3.72 2.70/2.87 2.04/2.12 注:RMS——均方根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160 km/h中速磁浮交通系統(tǒng)的關鍵技術問題[J]. 梁瀟,陳峰,傅慶湘.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19(09)
[2]中低速磁浮車輛懸浮架的技術特征[J]. 彭奇彪,羅華軍,佟來生,何永川,侯磊. 電力機車與城軌車輛. 2012(06)
[3]低速磁浮車輛曲線通過動態(tài)響應仿真分析[J]. 趙春發(fā),翟婉明,王其昌. 中國鐵道科學. 2005(03)
[4]EMS磁浮列車的軌道共振和懸浮控制系統(tǒng)設計[J]. 李云鋼,常文森,龍志強. 國防科技大學學報. 1999(02)
博士論文
[1]EMS型中速磁浮列車動力學建模與導向能力研究[D]. 賀光.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16
[2]磁浮列車懸浮系統(tǒng)的數(shù)字控制技術研究[D]. 張錕.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中低速磁浮車輛曲線通過性能研究[D]. 武震嘯.西南交通大學 2018
[2]時速140km新型中低速磁浮列車走行機構研究分析[D]. 宗凌瀟.西南交通大學 2016
[3]中低速五轉向架磁懸浮列車走行機構研究與理論設計[D]. 李云鋒.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2686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26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