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交通工程論文 >

考慮界面影響的瀝青混凝土粘彈性細觀力學模型

發(fā)布時間:2017-03-22 02:16

  本文關鍵詞:考慮界面影響的瀝青混凝土粘彈性細觀力學模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瀝青混凝土是一種由瀝青膠漿和集料等組成典型的顆粒增強粘彈性復合材料,通常表現(xiàn)出十分復雜的力學行為,尤其是明顯的與時間有關的粘彈性行為。復合材料細觀力學理論為分析復合材料各組成材料在整體結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研究方法。近年來,國內(nèi)外研究者已經(jīng)利用細觀力學模型針對瀝青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做了很多研究工作。這些細觀力學模型通常假設集料顆粒與瀝青膠漿完美黏結。然而,由于表面化學反應、生產(chǎn)工藝等原因不完美界面總是存在于顆粒增強復合材料中,弱界面對復合材料的損傷機理和力學性能有顯著影響。因此,完美界面的假設難以真實反映界面區(qū)的力學行為和物理本質。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考慮界面影響的瀝青混凝土粘彈性細觀力學模型,并研究界面狀態(tài)對瀝青混凝土粘彈性性能的作用機理。主要內(nèi)容有:1)建立兩種考慮界面影響的細觀力學蠕變模型來描述瀝青混凝土的蠕變行為;2)構建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動態(tài)模量預測模型;3)利用上述三種模型研究集料顆粒與瀝青膠漿之間界面狀態(tài)對瀝青混凝土粘彈性性能的作用機理。首先,引入線性彈簧層界面模型和界面相模型來描述集料與瀝青膠漿之間的界面狀態(tài),然后采用改進的Mori-Tanaka方法,建立考慮界面影響的瀝青混凝土細觀力學彈性模型,最后基于彈性-粘彈性對應原理,得到考慮界面影響的瀝青混凝土粘彈性性能預測模型。預測值與試驗值的對比結果表明,模型能夠較好的預測瀝青混凝土的粘彈性力學行為。通過研究界面狀態(tài)對瀝青混凝土粘彈性性能的作用機理發(fā)現(xiàn),界面狀態(tài)對瀝青混凝土的粘彈性力學性能有顯著影響。為了充分發(fā)揮集料的承載能力和增強作用,在瀝青混凝土設計和服役過程中應采取相關措施使瀝青膠漿與集料之間的界面粘結狀態(tài)控制在可接受范圍之內(nèi)。
【關鍵詞】:瀝青混凝土 不完美界面 細觀力學 流變性能
【學位授予單位】:合肥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U414
【目錄】:
  • 致謝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1章 緒論15-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5-16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6-19
  • 1.2.1 瀝青混凝土細觀力學模型16-18
  • 1.2.2 考慮界面影響的復合材料細觀力學模型18-19
  • 1.3 主要研究內(nèi)容19-22
  • 1.3.1 主要研究內(nèi)容19-20
  • 1.3.2 本文結構安排20-22
  • 第2章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細觀力學彈性模型22-35
  • 2.1 弱界面模型22-23
  • 2.2 具有弱界面的復合材料細觀力學理論23-31
  • 2.2.1 Eshelby夾雜問題23-28
  • 2.2.2 Mori-Tanaka方法28-31
  • 2.3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細觀力學彈性模型31-34
  • 2.3.1 不含空隙的瀝青混凝土有效彈性模量32-33
  • 2.3.2 含空隙的瀝青混凝土有效彈性模量33-34
  • 2.4 本章小結34-35
  • 第3章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蠕變性能預測模型35-55
  • 3.1 瀝青混凝土的粘彈性特性35-36
  • 3.1.1 粘彈性材料的特性35-36
  • 3.1.2 瀝青混凝土的粘彈性特性36
  • 3.2 粘彈性本構理論36-44
  • 3.2.1 本構關系37-39
  • 3.2.2 本構模型39-44
  • 3.3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蠕變性能預測模型44-48
  • 3.3.1 瀝青膠漿的粘彈性本構方程45-46
  • 3.3.2 Laplace變換域內(nèi)的瀝青混凝土有效彈性模量46-47
  • 3.3.3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蠕變?nèi)崃?/span>47-48
  • 3.4 模型可靠性驗證48-50
  • 3.4.1 模型參數(shù)48-49
  • 3.4.2 理論結果與試驗數(shù)據(jù)對比49-50
  • 3.5 弱界面對瀝青混凝土蠕變性能的影響50-53
  • 3.5.1 界面參數(shù)對蠕變性能的影響50-51
  • 3.5.2 集料體積分數(shù)對蠕變性能的影響51-53
  • 3.6 本章小結53-55
  • 第4章 具有界面相的瀝青混凝土蠕變性能預測模型55-63
  • 4.1 具有界面相的瀝青混凝土細觀力學彈性模型55-56
  • 4.2 具有界面相的瀝青混凝土蠕變性能預測模型56-58
  • 4.2.1 瀝青膠漿的有效彈性模量56-57
  • 4.2.2 Laplace變換域內(nèi)的瀝青混凝土有效彈性模量57
  • 4.2.3 瀝青混凝土蠕變?nèi)崃?/span>57-58
  • 4.3 結果和討論58-61
  • 4.3.1 模型參數(shù)58
  • 4.3.2 理論預測結果58-59
  • 4.3.3 界面相彈性模量對蠕變性能的影響59-60
  • 4.3.4 界面相體積分數(shù)對蠕變性能的影響60-61
  • 4.4 本章小結61-63
  • 第5章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動態(tài)模量預測模型63-74
  • 5.1 瀝青混凝土的動態(tài)模量63-64
  • 5.2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動態(tài)模量預測模型64-68
  • 5.2.1 簡諧荷載下的復數(shù)模量65
  • 5.2.2 具有弱界面的瀝青混凝土動態(tài)模量65-68
  • 5.2.3 考慮空隙的影響68
  • 5.3 模型可靠性驗證68-70
  • 5.3.1 模型參數(shù)68-69
  • 5.3.2 理論結果與實驗數(shù)據(jù)對比69-70
  • 5.4 弱界面對瀝青混凝土動態(tài)模量的影響70-72
  • 5.4.1 界面參數(shù)對動態(tài)模量的影響70-71
  • 5.4.2 集料彈性性能對動態(tài)模量的影響71-72
  • 5.5 本章小結72-74
  • 第6章 結論與展望74-76
  • 6.1 主要結論74-75
  • 6.2 進一步研究展望75-76
  • 參考文獻76-8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學術成果8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曲世琦,于秋莉;粉煤灰在瀝青混凝土中的應用[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4年10期

2 ;韓國開發(fā)瀝青混凝土生產(chǎn)新技術[J];混凝土世界;2009年10期

3 聶雪錦;;淺談瀝青混凝土的優(yōu)缺點[J];內(nèi)蒙古水利;2011年05期

4 翟建英;;瀝青混凝土舊料再生利用新方法[J];山東交通科技;1987年03期

5 焦寶祥,周啟兆,李玉壽;粉煤灰作瀝青混凝土粉料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1年08期

6 李劍鋒,周昕;粉煤灰在瀝青混凝土中的應用[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2年10期

7 孫式霜,杲樹生;瀝青混凝土組成材料對其質量的影響[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8 劉哲新,佟澤民,張國民;瀝青混凝土中摻入粉煤灰的應用研究[J];內(nèi)蒙古公路與運輸;2002年01期

9 吳少鵬,磨煉同,水中和,玄東興,楊文鋒,薛永杰;導電瀝青混凝土的制備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2年05期

10 劉振鵬;李衡;;舊瀝青混凝土再生利用的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3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偉民;郭忠印;;新型高強瀝青混凝土材料的研究[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暨茅以升誕辰10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C];1995年

2 薄遵彥;;對提高瀝青混凝土耐熱性的論證[A];全國城市道路與交通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1年

3 郝巨濤;孫志恒;杜振坤;賈金生;;我國水工瀝青混凝土工程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A];水力發(fā)電工程與水工建筑物學術論文集[C];2000年

4 陳美祝;吳少鵬;劉至飛;米軼軒;;道路瀝青混凝土的綠色化探討[A];第一屆兩岸三地綠色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岳躍真;杜振坤;郝巨濤;;水工瀝青混凝土技術的發(fā)展及其在特殊工程上的應用[A];2002年水工專委會學術交流會議學術論文集[C];2002年

6 劉少偉;;薄層瀝青混凝土罩面施工的質量控制[A];第六屆全國路面材料及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陳建旭;林桂儀;陳虹潔;;粒料對瀝青混凝土性能之影響[A];第二屆全國公路科技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4年

8 譚發(fā)茂;;大粒徑瀝青混凝土試驗段施工總結[A];2002年道路工程學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2年

9 徐敏;宋云霞;;淺析橡膠瀝青混凝土的應用[A];全國城市公路學會第十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劉海;湯文輝;石志勇;張若棋;;幾種瀝青混凝土本構關系比較研究[A];第八屆全國沖擊動力學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邰舉;韓成功開發(fā)低碳瀝青混凝土[N];科技日報;2009年

2 記者 何海銘 通訊員 陳靜;福清首條瀝青混凝土道路通車[N];福州日報;2010年

3 廣州市市政工程維修處 吳兆勇;瀝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改革[N];廣東建設報;2004年

4 張東平;濰坊公路建設首用橡膠瀝青混凝土技術[N];中國建材報;2010年

5 王慶遠;秋冬季節(jié)瀝青混凝土道路的施工[N];中國建設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汪汀;讓廢舊瀝青混凝土“重生”[N];中國建設報;2004年

7 ;公路橡膠砂瀝青混凝土減振降噪技術[N];科技日報;2008年

8 元元;橡膠瀝青混凝土“亮相”滬渝高速公路[N];中國建材報;2009年

9 楊慎勤;碾壓式瀝青混凝土施工達到新水平[N];中國水利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高平;林秋與“黑色變革”[N];光明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唐寧;導電瀝青混凝土的導電特性與工程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年

2 王建祥;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動本構特性試驗及數(shù)值分析研究[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3 朱興一;瀝青混凝土的細觀力學模型及數(shù)值模擬[D];浙江大學;2010年

4 劉小明;導電瀝青混凝土的機敏特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5 李芬;瀝青混凝土路面細觀結構和水破壞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6 方向陽;某橡膠瀝青混凝土低溫性能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坤;瀝青混凝土橋面鋪裝力學分析與試驗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2 蘇小輝;高模量瀝青混凝土基層施工技術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5年

3 崔露愉;瀝青混凝土疲勞擴展溫度影響特性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4 高仰明;考慮界面影響的瀝青混凝土粘彈性細觀力學模型[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黃珊;玻璃纖維增強瀝青混凝土效果分析與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李軍;基于離散元法的瀝青混凝土切削數(shù)值模擬[D];湘潭大學;2014年

7 高宇星;碳纖維石墨導電瀝青混凝土的制備與導電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8 胡小虎;澆筑式瀝青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新疆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9 季晗豪;新型舊瀝青混凝土回收料干燥加熱裝置設計[D];長沙理工大學;2013年

10 趙科;水工瀝青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長江科學院;2014年


  本文關鍵詞:考慮界面影響的瀝青混凝土粘彈性細觀力學模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07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07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f58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