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環(huán)境下車輛行駛協(xié)作方法研究
【圖文】:
第1期采取一個意想不到的操作時,當前車輛協(xié)作控制行駛的安全性,車車行駛之間應存在最小安全車距,只要當前車與前方車大于此距離時,就能避免與車輛發(fā)生碰撞。最小安全車距為當前車輛為了避免與前方目標車輛發(fā)生追尾碰撞所需要保持的臨界跟車距離,為Dsafe。假設當前車輛行駛的速度為vi,最大制動減速度為aimax,前方車輛速度為vi-1,并且以最大制動減速度速度a(i-1)max制動減速時,前方目標車輛制動通過的距離為Si-1=v(i-1)22a(i-1)max此時,當前車輛的制動遲滯時間為t0,t0主要為車輛信息傳遞時延,,駕駛員的反應時間延時以及制動系統(tǒng)執(zhí)行操作時延,t0取0.7~1.5s[9]。當前車輛在在制動遲滯時間t0通過的距離為Si=vit0+vi22aimax因此得到臨界跟車距離判斷模型為Dsafe=Simax-S(i-1)max+d0=vit0+vi22aimax-v(i-1)22a(i-1)max+d0其中d0為停車后前方車輛與當前車輛最低要求的距離,一般取2~5m[10]。車車處于協(xié)作階段實施協(xié)作控制后,車車之間保持最佳距離Di(t)=Dsafe(t)時,協(xié)作區(qū)域內車輛保持最佳的車速,完成車輛協(xié)作保證其行駛安全。其控制流程如圖2所示。圖2車輛協(xié)作跟車算法Fig.2Thealgorithmflowchartofcarcooperationfollowingmodelalgorithmflow董紅召等.全息環(huán)境下車輛行駛協(xié)作方法研究181
第30卷科技通報3車輛協(xié)作換道算法3.1協(xié)作換道意圖判斷換道意圖產生是由于當前車輛行駛速度與目標車道對比后不滿當前路面交通狀態(tài),當前車道行駛的車輛可通過換道改變當前行駛狀態(tài),并且,車輛換入目標車道后,車輛能夠的獲取的車輛行駛速度必須能夠高于在當前車道行駛的行駛速度。圖3車輛協(xié)作換道模型圖Fig.3Theimageofcarcooperationchangemodel由上述的車輛協(xié)作跟車控制過程可知處于自由區(qū)域行駛的車輛不可能產生主動換道的意圖。而當車輛處于協(xié)作控制區(qū)域時,車輛處于協(xié)作跟車狀態(tài)并且對當前的路面交通狀態(tài)不滿,容易產生換道意圖。如圖3所示在車輛協(xié)作換道模型中,當前車輛為A,目標車道上后方車輛B處于自由控制區(qū)域時,則當--------vncurrent<viobjet時換道意圖成立;而當處于目標后方車輛B處于協(xié)作控制區(qū)域時,則當時--------vncurrent<------vnobjet換道意圖成立。3.2換道安全判斷及執(zhí)行:車輛產生換道意圖后,換道安全條件的判斷是換道意圖成立后對車輛能否成功實施換道核檢。車輛在換道過程中,假設完成一個換道執(zhí)行操作所需時間為t0,圖3中車輛在換道執(zhí)行過程中,車輛A、B、C經歷的位移應為SA=vAobjectt0+12aAobjectt02SB=vBt0+12aBt02SC=vCt0+12aCt02式中vB、vC、aB、aC為分別為車輛A判斷換道意圖成立的時刻通過車車通信感知車輛B、車輛C速度與加速度,車輛A根據感知得到的目標車道上的車輛B所處在的協(xié)作區(qū)域的平均車速或處于自由控制階段車輛的車速,可計算得出協(xié)作車輛A的目標車速、加速度,當車輛B處于自由區(qū)域時,vAobject=viobject,?
【作者單位】: 浙江工業(yè)大學智能交通系統(tǒng)聯(lián)合研究所;特種裝備制造與先進加工技術教育部/浙江省重點實驗室所(浙江工業(yè)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174176,61273240)
【分類號】:U4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姚佼;楊曉光;朱彤;時柏營;;基于全息信息環(huán)境的車路協(xié)調系統(tǒng)試驗平臺[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S1期
2 許倫輝;羅強;吳建偉;黃艷國;;基于最小安全距離的車輛跟馳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10期
3 王榮本,游峰,崔高健,余天宏;車輛安全換道分析[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5年02期
4 傅立駿;郭海鋒;董紅召;;基于動態(tài)交通流量的可變車道自適應控制方法[J];科技通報;2011年06期
5 莊焰,胡明偉,李德宏;微觀交通仿真軟件PARAMICS在ITS模擬和評價中的應用[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5年07期
6 張發(fā);宣慧玉;趙巧霞;;基于有限狀態(tài)自動機的車道變換模型[J];中國公路學報;2008年03期
7 董紅召;趙玉婷;;基于PARAMICS的公交專用道時分復用方法研究及優(yōu)化[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義;柴干;呂孟興;;高等級公路施工路段服務水平及仿真研究[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2 欒碩;胡東方;肖軍;;智能交通系統(tǒng)模型的研究和算法分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3 王昊;王煒;陳竣;;車速離散性對高速公路實際通行能力的影響[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10期
4 王震遠,樊懷玉;北京市某商務居住綜合區(qū)交通影響評估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5 任云峰;;淺談城市慢行交通系統(tǒng)[J];才智;2012年02期
6 王琪;陳宇峰;;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交通事件檢測[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7 臧志剛;陸鋒;李海峰;崔海燕;;微觀交通仿真平臺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支持能力分析[J];測繪科學;2008年02期
8 徐卓揆;劉德欽;林宗堅;;基于出行時間的緩沖區(qū)分析[J];測繪科學;2008年04期
9 吳德華,潘曉東,滕生強,方守恩;大城市客運中心社會停車場配建指標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劉偉,別牧,張建旭,朱順應;設置公交專用道的流量條件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弘;戚靜;何黎明;;公交?空救菁{線路優(yōu)化模型[A];科技創(chuàng)新 綠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國城市道路交通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何寧璇;;旅游城市的旅游交通組織與效果分析的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朱志高;;邵陽市人民廣場環(huán)形交叉口交通改善方案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玉寶;楊麗;;公路彎道綜合因素誤差對行車安全的影響分析[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摘要集[C];2008年
5 倪先其;;四川省內宜高速公路收費站擁堵問題的思考[A];中國高速公路管理學術論文集(2009卷)[C];2009年
6 田燕玲;;淺論提高高速公路收費服務水平[A];中國高速公路管理學術論文集(2010卷)[C];2010年
7 任少飛;王寧;;現代化視角的城市道路交通策略[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周欣;倪亞洲;;公交客流調查抽樣方法及抽樣模型的研究[A];“迎全運”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9 何世偉;劉杰;;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領域微觀仿真軟件的現狀及未來發(fā)展[A];第13屆中國系統(tǒng)仿真技術及其應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吳建;張學強;于蘭軍;;基于模糊推理的出租車分擔率研究[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遠舟;快速公交時空優(yōu)先策略及其建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王力劭;基于沖突點探測的機非混合交叉口微觀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鄭賢清;基于交通錄像資料的交通流參數測量和模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趙祥模;汽車ABS防抱制動特性及其不解體檢測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06年
5 張馳;考慮空間視野的高速公路運行速度預測模型與應用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6 于福華;特長高速公路隧道交通流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7 錢潤華;軍事力量水路輸送轉運系統(tǒng)建模優(yōu)化與仿真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8 馬洪;軌道交通樞紐動態(tài)換乘效率及網絡客流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9 張明;終端空域扇區(qū)規(guī)劃及運行管理關鍵問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10 尹洪英;道路交通運輸網絡脆弱性評估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宇萃;基于時空相關性分析的城市交通模式評價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王輝;基于改進遺傳算法的物流配送路徑優(yōu)化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許晗;城市近鄰工業(yè)園區(qū)域公路網規(guī)劃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4 王賽政;動態(tài)交通條件下車輛導航系統(tǒng)的最優(yōu)路徑規(guī)劃方法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張威;城市快速路系統(tǒng)優(yōu)化方法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譚少平;高速公路對城鎮(zhèn)體系的影響分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尹小梅;公交車輛進出站行為對道路交通流的影響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卿焱景;城市地鐵建設期間交通需求預測[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長春;基于準時信息的公交調度管理[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10 彭利兵;基于克隆選擇算法的城市交通干道信號協(xié)調控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堅;霍婭敏;;典型潮汐車流路段可變車道設置方案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2 胡明偉,史其信;智能運輸系統(tǒng)(ITS)評價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5期
3 胡明偉,史其信;支持ITS影響評價的交通仿真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6期
4 王榮本,李斌,儲江偉,郭克友;世界智能車輛行駛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究進展[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2期
5 黨宏社,韓崇昭,段戰(zhàn)勝;智能車輛系統(tǒng)發(fā)展及其關鍵技術概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6期
6 張智勇,榮建,任福田;跟車模型研究綜述[J];公路交通科技;2004年08期
7 趙曉華;陳陽舟;石建軍;高俊俠;;交通控制算法在Paramics交通仿真軟件中的實現[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6期
8 馬雷,王榮本;智能車輛導航控制技術[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4年04期
9 李麗麗;曲昭偉;陳永恒;王殿海;;可變車道的控制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9年S1期
10 胡明偉,郭秀芝;用微觀交通仿真軟件實現ITS模擬的比較研究[J];交通與計算機;2004年04期
本文編號:25332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3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