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融循環(huán)對瀝青混合料力學性能的影響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0808058)
【分類號】:U41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李東慶;孟慶洲;房建宏;彭萬巍;徐安花;黃世靜;;瀝青混合料抗凍融循環(huán)性能的試驗研究[J];公路;2007年12期
2 張洪剛;黃慧;錢國平;;反復凍融條件下瀝青混合料的間接拉伸試驗研究[J];公路;2012年04期
3 侯曙光;王宏暢;黃曉明;李志棟;;低溫地區(qū)瀝青混合料凍融疲勞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4 張倩;李創(chuàng)軍;;瀝青混合料凍融劈裂微觀結(jié)構(gòu)損傷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0年02期
5 田盛鼎;劉朝暉;;瀝青混合料沖刷凍融試驗設計和抗水損害性能指標試驗研究[J];中外公路;2009年04期
6 鄭健龍;張洪剛;錢國平;黃慧;;水溫凍融循環(huán)條件下瀝青混合料性能衰變的規(guī)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7 熊銳;陳拴發(fā);關博文;叢培良;馬莉莉;;凍融與腐蝕耦合作用下瀝青混凝土性能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穎芳,周晶;人工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受腐蝕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工程中的應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4年01期
2 柯長仁;蔣俊玲;陳升平;;混凝土單軸壓縮損傷的模型試驗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8年05期
3 李洪升,杜小振;冰體材料損傷與斷裂破壞的本構(gòu)理論[J];冰川凍土;2003年S2期
4 姚戰(zhàn)軍;黃堅;杜月和;戴匯川;;復合材料細觀損傷研究[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10年01期
5 田勇,張偉斌,郝瑩,李敬民,溫茂萍;炸藥熱沖擊損傷破壞及超聲波特性參量檢測[J];火炸藥學報;2000年04期
6 安海;安偉光;顧永維;;基于剛度衰減下的桁架系統(tǒng)的疲勞可靠性分析[J];兵工學報;2007年12期
7 王利;高謙;;基于強度理論的巖石損傷彈塑性模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8 丁金剛;張學民;;小間距隧道爆破地震效應的損傷控制研究[J];爆破;2009年03期
9 劉紅巖,王根旺,劉國振;以損傷變量為特征的巖石損傷理論研究進展[J];爆破器材;2004年06期
10 楊小林,王夢恕;爆生氣體作用下巖石裂紋的擴展機理[J];爆炸與沖擊;200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常;馮新;周晶;;高混凝土重力壩在強震作用下?lián)p傷破壞的數(shù)值模擬[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2011年)[C];2011年
2 江松青;劉文韜;于恒;;微孔洞形核對延性材料損傷與失效的影響[A];第八屆全國爆炸力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張晶;付強;鄧守春;梁乃剛;;構(gòu)元組集彈性損傷模型對準脆性材料損傷至斷裂各向異性特征的分析[A];固體力學進展及應用——慶賀李敏華院士90華誕文集[C];2007年
4 鄺臨源;趙紅平;施惠基;馮西橋;;含表面缺陷軸承鋼的滾動接觸疲勞損傷研究[A];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進展:損傷、斷裂與微納米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張世文;劉倉理;李慶忠;;應變等價原理適用性探討[A];第九屆全國沖擊動力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9年
6 王奇志;郎博;;鉚釘連接件接觸疲勞壽命預估的損傷力學——有限元方法[A];北京力學會第13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黃友庭;陳文哲;湯德平;;CuW70合金動態(tài)和靜態(tài)變形中組織與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國失效分析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朱鵬;屈文俊;;混凝土中氯離子擴散理論研究的探討[A];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朱鵬;屈文俊;;混凝土中氯離子擴散理論研究的探討[A];結(jié)構(gòu)混凝土創(chuàng)新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十三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云;郝際平;;韌性損傷變形非協(xié)調(diào)模型[A];慶祝劉錫良教授八十華誕暨第八屆全國現(xiàn)代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西成;內(nèi)爆與外爆加載下殼體的力學狀態(tài)及破壞模式分析[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楊敬源;井壁穩(wěn)定性若干力學問題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3 甄曉霞;大跨徑鋼橋橋面鋪裝體系力學行為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張華;沖擊荷載作用下巖石動態(tài)損傷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楊溢;爆破荷載對蠕動邊坡的累積效應及穩(wěn)定性影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6 楊文東;復雜高壩壩區(qū)邊坡巖體的非線性損傷流變力學模型及其工程應用[D];山東大學;2011年
7 朱紅兵;公路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疲勞試驗與剩余壽命預測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8 溫永欽;浮石粉水泥復合土的固化機理及其力學性能試驗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9 孟筠青;煤層高壓脈動注水防治煤與瓦斯突出理論與技術(shù)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10 艾士剛;基于細觀結(jié)構(gòu)的液體橡膠基混凝土破壞機理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大為;空間熱循環(huán)和輻照環(huán)境對LF6鋁合金焊接組織及性能的影響[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李波;義安礦水力沖孔卸壓增透消突技術(shù)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趙文武;淮南礦區(qū)典型煤層水力沖孔技術(shù)參數(shù)研究及消突效果考察[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王丹;提升機動載荷作用下井塔振動分析與壽命預測[D];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2009年
5 張洪剛;水—溫凍融條件下瀝青路面病害特征及發(fā)展機理[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曉磊;邯鄲粉質(zhì)粘土Duncan-Chang模型及應力—應變歸一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0年
7 彭鋒;端面狀態(tài)對瀝青混合料強度影響分析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8 李航;復雜地質(zhì)條件下隧道破壞過程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9 英慧;蒸壓粉煤灰磚材料性能及砌體受力性能試驗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10 徐爽;煤矸石多孔磚砌體水平灰縫中鋼筋錨固長度的試驗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遠航;吳國雄;孟巧娟;;纖維瀝青混合料水穩(wěn)定性評價方法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2 羅志剛,周志剛,鄭健龍;瀝青路面水損害問題研究現(xiàn)狀[J];長沙交通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趙永利,吳震,黃曉明;瀝青混合料水穩(wěn)定性的試驗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3期
4 張蕾;陳靜云;喬英娟;王哲人;;間接拉伸試驗條件下瀝青混合料變形特性[J];遼寧工程技術(sh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5 張倩;白燕;戴經(jīng)梁;;水對瀝青混合料影響的CT圖像熵值分析[J];公路;2007年04期
6 李東慶;孟慶洲;房建宏;彭萬巍;徐安花;黃世靜;;瀝青混合料抗凍融循環(huán)性能的試驗研究[J];公路;2007年12期
7 李曉軍,張肖寧;CT技術(shù)在瀝青膠結(jié)顆粒材料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析中的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2期
8 李靜,袁建,郝培文,戴經(jīng)梁,陳忠達;瀝青混合料低溫抗裂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4期
9 侯曙光;李志棟;黃曉明;汪雙杰;;利用凍融飛散試驗進行瀝青混合料抗凍性能評價[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2期
10 潘學政;拾方治;;泡沫瀝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勞性能的探討[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金祖權(quán);西部地區(qū)嚴酷環(huán)境下混凝土的耐久性與壽命預測[D];東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齊琳;采用間接拉伸試驗評價瀝青混合料低溫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勇;孫立軍;石永久;王元清;;瀝青混合料均勻性與材料力學性能關系[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2 易軍艷;馮德成;王廣偉;于志雙;;超聲波測試方法在瀝青混合料凍融試驗中的應用[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11期
3 叢林;鄭曉光;郭忠印;;施工離析對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4 梁乃興;韋金城;趙輝;;國產(chǎn)重交瀝青混合料水穩(wěn)定性研究[J];現(xiàn)代交通技術(shù);2010年06期
5 叢培良;陳拴發(fā);陳華鑫;;除冰鹽對瀝青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公路;2011年06期
6 鄭健龍;張洪剛;錢國平;黃慧;;水溫凍融循環(huán)條件下瀝青混合料性能衰變的規(guī)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7 董雷;趙詩濤;;SMA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結(jié)構(gòu)機理與力學性能的研究[J];北方交通;2008年10期
8 韓海峰,呂偉民,何桂平;水作用下瀝青混合料永久變形特性的表現(xiàn)形式[J];中國公路學報;2003年04期
9 王鴻博;錢春香;王修田;;粉膠比與集料級配對開級配瀝青混凝土性能的影響[J];上海公路;2005年04期
10 侯曙光;王宏暢;黃曉明;李志棟;;低溫地區(qū)瀝青混合料凍融疲勞特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解曉光;王龍;;瀝青混合料壓實工藝與被壓材料相互影響的研究[A];中國公路學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2 陳春;許志鴻;黃文;;集料、級配類型對細粒式瀝青混合料力學性能的影響[A];第二屆全國公路科技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4年
3 張起森;馮俊領;;大粒徑瀝青混合料瀝青面層的應用研究[A];第五屆全國路面材料及新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何志勇;李自光;;瀝青混合料再拌運輸車試驗研究[A];中國工程機械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倪富健;;聚酯玻纖布加筋瀝青混合料應力疲勞試驗研究[A];第五屆全國路面材料及新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劉朝暉;黃云涌;李宇峙;;瀝青混合料大型馬歇爾擊實試驗方法與技術(shù)標準探討[A];2004年道路工程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7 孫燕娜;陳傳堯;;瀝青路面的車轍損傷預測[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shù)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盧永貴;;瀝青混合料結(jié)構(gòu)參數(shù)探討[A];天津市市政(公路)工程研究院院慶五十五周年論文選集(1950~2005)上冊[C];2005年
9 鐘超敏;;城市橋梁面層瀝青混合料特點及其技術(shù)對策初探[A];全國城市橋梁青年科技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6年
10 劉大梁;劉小燕;羅立武;趙鋒;;預拌式冷鋪瀝青混合料的研制與應用[A];第二屆全國公路科技創(chuàng)新高層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葛玲玲邋徐亞棟;南理工研發(fā)成功瀝青混合料攪拌技術(shù)[N];科技日報;2008年
2 李錚;環(huán)保瀝青混合料扮靚長安街[N];科技日報;2009年
3 郭少言 劉嶄;西安公路院成功研制瀝青混合料微波加熱車[N];中國交通報;2010年
4 任曉明;溫拌瀝青混合料首次用于省城道路養(yǎng)護[N];太原日報;2009年
5 項煜虹;長安街披上環(huán)保衣[N];大眾科技報;2009年
6 交軒;應用溫拌技術(shù) 筑路節(jié)能無污染[N];中國交通報;2010年
7 記者袁嵐 通訊員張東平;京西鋪設北京首條低碳示范路[N];中國建材報;2010年
8 彭麗;長安街大修彰顯綠色科技理念[N];中國化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李艷 實習生 宮玉斐;廢鋼渣舊輪胎成輔料[N];科技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鄭宗杰 孟慶豐;溫度一降 污染驟減[N];中國交通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建勛;溫拌瀝青混合料施工關鍵技術(shù)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2 呂得保;瀝青混合料施工溫度控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吳俊;瀝青混合料等效力熱性質(zhì)的細觀力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4 苑苗苗;基于數(shù)字散斑相關方法的瀝青混合料疲勞破壞機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5 葉永;瀝青混合料粘彈塑性本構(gòu)模型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尹應梅;基于DMA法的瀝青混合料動態(tài)粘彈特性及剪切模量預估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7 易軍艷;基于界面行為的多孔瀝青混合料凍融損傷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8 宿秀麗;隧道瀝青混合料溫拌阻燃技術(shù)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9 郭慶林;瀝青混合料內(nèi)部應力分布及其對粘彈性能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10 李玉華;瀝青及瀝青混合料旋轉(zhuǎn)剪切試驗裝置與試驗方法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釗;凍融循環(huán)對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2 曹紅紅;基于層位功能考慮的各結(jié)構(gòu)層瀝青混合料優(yōu)化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3 閆超;瀝青混合料間接拉伸試驗的彈粘性分析[D];長安大學;2010年
4 孫杰;基于應力控制模式下的瀝青混合料疲勞開裂預估模型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至飛;溫拌助劑的制備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謝君;活性礦粉對瀝青混合料水穩(wěn)性能的影響[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7 孔令然;就地熱再生瀝青混合料耐久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賈建峰;連續(xù)配筋混凝土路面面層與基層間瀝青混合料功能層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9 張慧鮮;基于抗剪強度的瀝青混合料高溫性能影響因素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10 尚晉;不同溫度和輪載下瀝青混合料車轍數(shù)值模擬[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310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31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