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層破碎帶隧道突水突泥災變演化模型試驗研究
本文選題:斷層破碎帶 切入點:突水突泥 出處:《巖土力學》2016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研究斷層破碎帶隧道開挖擾動作用下突水、突泥災變演化過程,建立了三維地質模型試驗系統(tǒng),以江西永蓮隧道F2斷層突水、突泥災害為例,通過大量的材料配比及物理力學性能參數測試,研制出適用于流-固耦合模型試驗的新型斷層及正常圍巖相似材料,對隧道突水、突泥災害進行研究。試驗結果有效地揭示了無支護條件下斷層破碎帶隧道的洞周位移、滲流壓力、應力-應變以及突出物質量等特征參數對時效性的響應規(guī)律。隨著時間的增長,滲流壓力整體呈上升趨勢,越靠近開挖面其波動范圍及幅度越大;突出物質量在發(fā)生突水、突泥災害前出現(xiàn)短時減小后迅速增加;洞周圍巖拱頂以豎向位移為主,而拱腰以水平位移為主;在相同相應力狀態(tài)下,拱腰位置應變比拱頂位置大。將試驗災變特征與現(xiàn)場實際演化過程進行對比分析,兩者結果較為吻合。該系統(tǒng)可廣泛應用于其他地下工程的模型試驗研究,其研究方法及結果對類似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water inrush and gouge catastrophe evolution under the disturbance of tunnel excavation in fault-broken zone, a 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 test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fault water inrush and mud inrush disaster of Yonglian Tunnel in Jiangxi Provinc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 new type of similar material for fluid-solid coupling model test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 ratios and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which is suitable for tunnel water inrush. The test results effectively reveal the tunnel circumference displacement and seepage pressure in the fault-broken zo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support. The response of stress-strain and mass of protrusions to the time-efficiency.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the seepage pressure increases, and the fluctuation range and amplitude of the seepage pressur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ime, and the mass of the outburst occurs in the process of water inrush. The rock arch around the tunnel is dominated by vertical displacement, while the arch waist is dominated by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The strain in the arch wais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arch top.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catastro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ield evolution process are in good agreement. The system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model test of other underground projects.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have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research.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巖土與結構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No.2016YFC080160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41272385,No.51139004) 博導基金(No.20130131110032)~~
【分類號】:U45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民慶;彭峰;鄒明波;謝曉飛;;鐵路隧道不良地質突水突泥治理技術與工程應用[J];鐵道工程學報;2013年09期
2 陳建軍;;淺析隧道突泥治理[J];交通建設與管理;2013年09期
3 胡文學;楊雁;;瑤寨隧道突水突泥原因分析與處治[J];西部交通科技;2013年10期
4 張萬營;何泉;;三線大跨公路隧道突泥處置洞身結構穩(wěn)定性分析[J];山西建筑;2014年08期
5 毛邦燕;許模;蔣良文;;隧道巖溶突水、突泥危險性評價初探[J];中國巖溶;2010年02期
6 張民慶;汪綱領;孫國慶;;南廣鐵路白云隧道斷層突泥災害治理技術[J];鐵道工程學報;2012年03期
7 王海波;;木垴山隧道巖溶發(fā)育引發(fā)突泥的處理[J];公路交通技術;2012年05期
8 林承華;尹術軍;;盤嶺公路隧道涌水突泥治理措施[J];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9 李衛(wèi)民;洋碰隧道右線出口突水突泥段的施工技術[J];公路;2002年09期
10 陳振喜;程翔;;天池隧道突水、突泥段地質分析研究[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8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熊厚金;林進和;蔣開貴;;南嶺隧道石灰?guī)r溶大突泥化學灌漿實例[A];中國錨固與注漿工程實錄選[C];1995年
2 王海亮;劉濤;單紅仙;劉小麗;鄭建國;;某城市隧道突泥涌水原因分析及治理[A];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侯軍紅;;太中銀鐵路崗城隧道突泥塌方處理[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4 林達明;尚彥軍;陳明星;喬廣紅;王開洋;;雁門關隧道大變形突泥段地質結構與力學分析[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工程地質與水資源研究室[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李晉升邋沈祥輝;專題研究突水突泥等施工難題[N];恩施日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趙珊珊;穩(wěn)穩(wěn)穿越斷裂帶[N];中國交通報;2014年
3 記者 孔祥文;六沾鐵路復線烏蒙山1號隧道解除安全警報[N];中國鐵道建筑報;2010年
4 本報通訊員 孔祥文;征戰(zhàn)“世界級難題”[N];工人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楊廣臣;安全防線的細節(jié)詮釋[N];中國鐵道建筑報;2014年
6 袁蓉生 謝崇志 李連明;每一寸都是難題 每一步都靠智勇[N];中國交通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楊子漢;基于飽和與非飽和滲流隧道突水突泥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3年
2 龍洪;巖溶隧道突泥機理及處治措施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3 郭文廣;嶺腳隧道突水突泥地質災害成因分析與綜合治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4 李付法;錦屏水電站輔助洞突水、突泥機理及預測預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5 張通國;嶺腳隧道涌水突泥段結構受力與變形特性分析[D];長安大學;2014年
6 靳柒勤;寒嶺界隧道涌水突泥段施工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7 董帥;鐵路隧道突泥災害及其對近接工程的影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8 羅雄文;深長隧道突水突泥致災構造及其致災模式研究[D];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2014年
9 翁賢杰;富水斷層破碎帶隧道突水突泥機理及注漿治理技術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059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05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