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橋臺非線性力-位移能力預測及其應用
本文關(guān)鍵詞:地震作用下橋臺非線性力-位移能力預測及其應用 出處:《中國公路學報》2016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橋梁工程 土-橋臺相互作用 預測模型 本構(gòu)關(guān)系 時程分析
【摘要】:為給考慮橋臺非線性行為的橋梁整體抗震設計提供參考,針對非線性土-橋臺-橋梁結(jié)構(gòu)相互作用,采用土的雙曲線應力-應變關(guān)系,給出了橋臺縱橋向非線性力-位移行為;并基于全尺寸橋臺試驗數(shù)據(jù),提出了一種橋臺非線性力-位移關(guān)系的雙曲線簡化適用計算公式;將此簡化公式應用于有限元模型中,分析了橋梁上部結(jié)構(gòu)-橋臺背墻-回填土相互作用對橋梁結(jié)構(gòu)地震反應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給出的預測模型和簡化公式可準確評估橋臺縱橋向非線性力-位移能力,且便于應用到橋梁抗震設計中;橋臺非線性力-位移滯回性能對橋梁結(jié)構(gòu)地震反應影響顯著,在橋梁抗震設計中應合理考慮。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overall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considering nonlinear behavior of abutment, the hyperbolic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soil is adopted for the nonlinear soil-abutment-bridge structure interaction. The nonlinear force-displacement behavior of longitudinal bridge abutment is give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full-scale abutment, a simplified and applicable hyperbolic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nonlinear force-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of abutment is proposed. The simplified formula is applied to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ridge superstructure, the abutment back wall and the backfill soil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bridge structur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model and simplified formula can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nonlinear force-displacement capacity of bridge abutment longitudinal bridge. And it is easy to be applied to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s. The nonlinear force-displacement hysteretic behavior of abutmen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ridge structure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reasonably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ridge.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yè)大學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4BAL05B05)
【分類號】:U442.55
【正文快照】: 0引言橋臺是橋梁結(jié)構(gòu)與公路工程的接合部位,是地震時橋梁結(jié)構(gòu)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2008年汶川地震的橋梁震害表明,橋臺在地震中損傷破壞嚴重[1],但當前橋梁抗震設計主要基于橋墩滯回性能、耗能減震和隔震等方法,極少考慮橋臺結(jié)構(gòu)和回填土特性等重要因素。對于基于性能的橋梁抗震設計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文仕;;橋梁抗震設計方法綜述[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8年06期
2 楊建;;橋梁抗震設計研究[J];中國高新技術(shù)企業(yè);2008年11期
3 本刊編輯部;;橋梁抗震設計原理及性能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shù)版);2008年09期
4 ;交通運輸部近日發(fā)布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 B02-01-2008)等四項公告[J];巖土工程界;2008年09期
5 高俊學;;淺談橋梁抗震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6 王德鈞;孫德壯;;淺談日本橋梁抗震設計[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0年16期
7 王偉;;現(xiàn)代橋梁抗震設計需關(guān)注的幾個問題[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8 劉化滌;;橋梁抗震設計研究與新技術(shù)應用[J];交通標準化;2012年03期
9 邵玉剛;馬賢明;;基于性能的橋梁抗震設計理論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2年14期
10 姜群;;現(xiàn)代城市橋梁抗震設計的若干問題[J];中國建設信息;2012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向上;;日本鐵路橋梁抗震設計中延性率的評價方法[A];中國交通土建工程學術(shù)論文集(2006)[C];2006年
2 楊麗輝;閆貴平;;城市軌道交通橋梁抗震設計中的若干關(guān)鍵性問題[A];第三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薛瑞杰;袁萬城;;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比較研究[A];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楊麗輝;閆貴平;;城市軌道交通橋梁抗震設計中的若干關(guān)鍵性問題[A];第三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川島一彥;;1995年神戶地震后的橋梁抗震設計[A];湖北公路交通防災救災安保工程專家論壇專輯[C];2008年
6 殷鵬程;;中美新一代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比較分析[A];第六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徐秀麗;李枝軍;李雪紅;許祥;;城市橋梁抗震設計對策研究[A];第二十屆全國橋梁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2年
8 李建中;管仲國;;基于性能橋梁抗震設計理論發(fā)展[A];第20屆全國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Ⅰ冊)[C];2011年
9 王志強;范立礎;;綜合影響系數(shù)的討論[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jié)構(gòu)工程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下冊)[C];1998年
10 羅仕庭;楊鵬飛;楊靜;;基于抗震新規(guī)范下糯扎渡大橋的抗震驗算[A];現(xiàn)代水利水電工程抗震防災研究與進展[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葛運溥;中加合作共促我國西部道路發(fā)展[N];中國交通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 許琦敏;以柔克剛,大橋裝上抗震關(guān)節(jié)[N];文匯報;2010年
3 記者 劉布陽 錢民峰 通訊員 李沖;公路抗震重大專項取得多項技術(shù)突破[N];中國交通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田翔;互取所長 互補所短[N];中國交通報;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笑;中外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對比分析[D];蘭州交通大學;2014年
2 魏歡慶;基于性能的橋梁抗震設計及分析方法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王積鑫;V型墩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剛構(gòu)橋的抗震設計分析[D];沈陽建筑大學;2013年
4 張文華;中日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細則)比較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5 陳艷;中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規(guī)范的算法和參數(sh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5年
6 曾紅華;河源大道跨線橋連續(xù)彎梁橋的抗震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09年
7 慎丹;近場地震下RC梁式橋抗震設計幾個關(guān)鍵問題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8 趙靜;高烈度地震山區(qū)梁橋的選型和抗震構(gòu)造[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9 戚冬艷;橋梁結(jié)構(gòu)抗震設計重要性修正系數(shù)的研究[D];長安大學;2005年
10 汪旭;地震作用下墩頂合理支承寬度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391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43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