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生料處治濕軟黃土地基的技術參數(shù)及施工工藝研究
本文關鍵詞:建筑垃圾再生料處治濕軟黃土地基的技術參數(shù)及施工工藝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濕軟黃土 建筑垃圾 復合地基 配合比 置換率 數(shù)值模擬
【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產(chǎn)量與日俱增,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及空間資源浪費。合理的利用建筑垃圾,與公路工程巨大的材料需求相契合,不僅解決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贏得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緩解了路用材料的匱乏困境。本文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工程實例,初步摸索出一套室內(nèi)試驗研究方案,旨在通過室內(nèi)試驗了解建筑垃圾再生料的基本路用性能及對濕軟黃土地基的處治成效。本文依托蘭州南繞城高速公路建設項目,通過基本物理試驗,研究了建筑垃圾的基本物理力學性質(zhì),并得出相應指標。同時對不同配合比的建筑垃圾試件進行大型壓縮試驗及無側限抗壓試驗,確定建筑垃圾再生料散體材料、膠結體材料的最佳配比。其次,根據(jù)相似理論,設計了相應的室內(nèi)模型試驗,研究建筑垃圾再生料以散體材料樁和再生混凝土樁的形式處治濕軟黃土地基,分析在不同樁間距(置換率)的情況下,復合地基的沉降變形規(guī)律。另外,應用數(shù)值模擬軟件,建立地基模型,按相應工程情況輸入土層參數(shù),分析建筑垃圾再生料處治濕軟黃土地基的沉降變形及樁土應力比等規(guī)律。
【關鍵詞】:濕軟黃土 建筑垃圾 復合地基 配合比 置換率 數(shù)值模擬
【學位授予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U416.1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18
- 1.1 選題背景及依據(jù)9-10
- 1.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的分析10-14
- 1.2.1 國內(nèi)建筑垃圾利用研究現(xiàn)狀10-12
- 1.2.2 國外建筑垃圾利用研究現(xiàn)狀12-13
- 1.2.3 濕軟黃土地基的處治技術現(xiàn)狀13-14
- 1.3 目前存在的問題14-15
- 1.4 研究內(nèi)容及思路15-18
- 1.4.1 主要研究內(nèi)容15-16
- 1.4.2 主要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16-18
- 第二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的工程分類及其特性研究18-45
- 2.1 建筑垃圾的組成和加工18-20
- 2.1.1 建筑垃圾的組成18-19
- 2.1.2 公路用建筑垃圾的加工19-20
- 2.2 建筑垃圾再生料的特性研究20-43
- 2.2.1 再生料的篩分試驗20-21
- 2.2.2 再生料密度及吸水率試驗21-23
- 2.2.3 再生料的擊實試驗及破碎率分析23-28
- 2.2.4 再生料的大型固結儀壓縮試驗28-33
- 2.2.5 再生混凝土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33-41
- 2.2.6 模型樁軸心抗壓強度及彈性模量試驗41-43
- 2.3 本章小結43-45
- 第三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處治濕軟黃土地基的模型試驗研究45-60
- 3.1 室內(nèi)模型試驗的試驗方案45-47
- 3.1.1 建筑垃圾再生料散體材料樁模型方案45-46
- 3.1.2 建筑垃圾再生料膠結樁模型方案46-47
- 3.2 室內(nèi)模型試驗裝置與材料的介紹47-49
- 3.2.1 模型試驗裝置47
- 3.2.2 試驗材料的選取47-48
- 3.2.3 模型樁的預制養(yǎng)護48-49
- 3.3 室內(nèi)模型試驗的具體實施方案49-55
- 3.3.1 模型基坑的開挖與回填49-51
- 3.3.2 試驗儀器的布設方案51-52
- 3.3.3 模型樁的埋設方案52-53
- 3.3.4 模型試驗的加載方案53-55
- 3.4 室內(nèi)模型試驗的結果與分析55-59
- 3.4.1 散體材料樁體處治地基的p-s曲線對比分析55-57
- 3.4.2 膠結樁處治地基的p-s曲線對比分析57-58
- 3.4.3 散體材料樁與膠結樁處治地基的p-s曲線對比分析58-59
- 3.5 本章小結59-60
- 第四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處治濕軟地基的數(shù)值模擬60-71
- 4.1 數(shù)值分析有限元軟件選定60-61
- 4.2 模型本構關系的確定與模型的生成61-64
- 4.2.1 研究依托的項目概況61
- 4.2.2 基本假定61-62
- 4.2.3 黃土本構關系模型62-63
- 4.2.4 模型的建立63-64
- 4.3 試驗工況的設置64-65
- 4.3.1 試驗荷載64
- 4.3.2 樁體材料64
- 4.3.3 置換率64-65
- 4.4 計算結果及分析65-69
- 4.4.1 沉降量結果分析65-68
- 4.4.2 樁土應力比分析68-69
- 4.5 本章小結69-71
- 第五章 建筑垃圾再生料處治濕軟黃土地基的施工工藝71-77
- 5.1 施工準備71-72
- 5.1.1 資料準備71-72
- 5.1.2 編制施工技術方案72
- 5.1.3 施工設施安排72
- 5.2 施工工藝72-75
- 5.2.1 施工順序72-74
- 5.2.2 施工流程及要點74-75
- 5.3 施工質(zhì)量控制75-76
- 5.3.1 樁體數(shù)量控制75
- 5.3.2 樁身孔位偏移控制75
- 5.3.3 樁身質(zhì)量控制75-76
- 5.3.4 填料用量控制76
- 5.4 施工質(zhì)量檢驗76-77
- 5.4.1 檢驗基本項目76
- 5.4.2 建筑垃圾樁的質(zhì)量評定標準76-77
- 結論與展望77-79
- 參考文獻79-82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82-83
- 致謝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俊琴,王法新;談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J];山西建筑;2000年04期
2 李湘洲;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J];廣東建材;2000年05期
3 杜婷,李惠強,吳賢國;建筑垃圾的循環(huán)再生利用[J];施工技術;2002年03期
4 建寧;建筑垃圾制磚基地在滬投產(chǎn)[J];建材工業(yè)信息;2002年02期
5 鐘麗梅;;合理利用建筑垃圾的幾點政策措施[J];四川建材;2003年02期
6 王秋玲,馬保國;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J];國外建材科技;2004年06期
7 王武祥;建筑垃圾的循環(huán)利用[J];中國建材;2005年08期
8 劉利萍 ,葛家君;建筑垃圾的轉(zhuǎn)化利用[J];建筑;2005年10期
9 尚海洋;如何從建筑垃圾中"掘金"?[J];建材工業(yè)信息;2005年03期
10 俞淑芳;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J];國外建材科技;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更新;田欣;;國內(nèi)外建筑垃圾相關法規(guī)標準概述[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2 許穎;楊始強;李存才;羅剛;趙華;;深圳市建筑垃圾現(xiàn)狀及循環(huán)利用研究[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3 王寶民;李靖;;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討論[A];中國硅酸鹽學會水泥分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何更新;田欣;;國內(nèi)外建筑垃圾相關法規(guī)標準概述[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5 王進輝;楊軍浩;;淺談建筑垃圾的再生和利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第二部分 國內(nèi)建筑垃圾資源利用研究科研文獻摘編[A];建筑固廢科研及其產(chǎn)業(yè)化進展[C];2010年
7 ;福州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處置管理辦法[A];建筑固廢科研及其產(chǎn)業(yè)化進展[C];2010年
8 陸凱安;;建筑垃圾應用技術及對策[A];固體廢棄物在城鎮(zhèn)房屋建筑材料的應用研究——中國硅酸鹽學會房建材料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肖建莊;雷斌;王長青;;汶川地震災區(qū)建筑垃圾的資源化利用[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guī)定[A];建筑固廢科研及其產(chǎn)業(yè)化進展[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陸凱安;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3年
2 張玉秀;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N];中國改革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劉榮慧;康土特公司建筑垃圾再利用現(xiàn)場實錄[N];中國建材報;2005年
4 本報記者 蒙華 徐彥泓;從源頭減少建筑垃圾排放[N];中國建材報;2005年
5 北京工業(yè)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李 悅;北京建筑垃圾綜合利用之路[N];大眾科技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張昊 張黎霞;建筑垃圾如何進入“循環(huán)”[N];發(fā)展導報;2005年
7 本報記者 湯璇 通訊員 徐桂林 蔣明;穗將對建筑垃圾征收處置費?[N];廣東建設報;2005年
8 惠貫;廣州對建筑垃圾實行“一戰(zhàn)式”管理[N];廣東建設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湯璇 實習生 林秀芬 通訊員 徐桂林 本報記者 韓慶文 吳泉海 蔣明 整理 湯璇;建筑垃圾循環(huán)利用的新契機[N];廣東建設報;2005年
10 ;建筑垃圾規(guī)模再生渴望扶持[N];廣東建設報;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浪;循環(huán)經(jīng)濟理論在建筑垃圾管理中的運用[D];重慶大學;2007年
2 李雯;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政策的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澤洲;建筑垃圾量化及管理策略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4 賈順;重慶市建筑垃圾現(xiàn)狀分析和綜合利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5 段榮生;低碳經(jīng)濟視野中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模式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6 王書;S市建筑垃圾治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D];遼寧大學;2013年
7 雷瓊嫦;基于兩型城市建設的建筑垃圾閉環(huán)物流系統(tǒng)研究[D];湘潭大學;2013年
8 姚偉明;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博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9 馬翔宇;昆明市建筑垃圾的逆向物流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10 柯瑞華;建筑垃圾應用于水泥混合材的試驗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0724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7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