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瀝青與低標號共混瀝青的流變特性與路用性能研究
本文關鍵詞:生物瀝青與低標號共混瀝青的流變特性與路用性能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路面工程 生物結合料 硬質瀝青 流變特性 路用性能
【摘要】:為部分替代的石油瀝青產品,以生物瀝青為原材料,提出采用生物瀝青與硬質瀝青共混方案,采用DSR、BBR試驗研究生物瀝青與低標號共混瀝青的流變特性,并基于車轍試驗、小梁彎曲試驗、凍融劈裂試驗以及疲勞試驗研究了10%、20%、30%、40%、50%生物瀝青量下共混瀝青的綜合路用性能。試驗結果表明:將生物重油結合料以一定比例替代石油瀝青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隨著生物重油摻量的增大,共混瀝青及其混合料高溫穩(wěn)定性降低,車轍試驗動穩(wěn)定度隨生物重油摻量的增大呈線性關系減小,增大生物重油摻配比例,共混瀝青混合料低溫抗裂性提高,摻加生物重油可改善硬質瀝青的水穩(wěn)定性和疲勞耐久性,工程實踐中可根據(jù)不同氣候分區(qū)內路用性能的具體要求選擇適宜的生物重油摻配比例。
【作者單位】: 山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
【關鍵詞】: 路面工程 生物結合料 硬質瀝青 流變特性 路用性能
【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項目(51308396)
【分類號】:U414
【正文快照】: 0前言近幾年來,尋求石油瀝青的可持續(xù)替代材料已經成為國際道路領域的迫切需要,使用生物粘結劑作為石油瀝青的替代品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1,2]。將生物質重油提煉并配合石油瀝青制備成生物瀝青,充當改性及替換的角色,生物質能源具有高性價比、可再生、環(huán)保等特點,同時生物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夏平,王文新,周持興,顏德岳;聚苯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兩次共混的研究(Ⅱ)——第二次共混條件的影響及不同共混方法對比[J];建筑材料學報;1998年04期
2 李文光;;聚已內酯/聚氯乙烯共混物晶體熔化后相混合情況[J];成都科技大學學報;1988年01期
3 王桂梅,張學東,李愛英;PVC/ABS 共混改性的研究進展[J];華北工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4 張明耀,張會軒,楊海東;HIPS/SBR-g-PEMA 共混物的力學性能和形態(tài)結構[J];吉林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3期
5 龔有林;;共混高聚物改性瀝青應用研究[J];建筑技術;1990年01期
6 盛京,呂曉龍;聚氯乙烯/丁腈橡膠共混物的均勻性[J];天津大學學報;1992年S1期
7 徐媛媛;桂宗彥;杲云;陸沖;程樹軍;;檸檬酸基聚酯/聚乳酸共混物的力學性能[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05期
8 楊光;黃鵬程;;環(huán)氧共混樹脂的光固化及其表面化學反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9 梁繼才;劉運波;尹園;鄭曉偉;柳美華;鄧鵬樝;;PLA/POE-g-MAH共混材料的輻照效應研究[J];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2011年01期
10 于九皋,鄭華武,張捷,高建平,林通;淀粉與多元醇共混物性能的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才亮;馮連芳;胡國華;;擠出共混中停留時間分布與相形態(tài)的動態(tài)演變[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偉;竇睿;尹波;楊鳴波;;剪切場對PA6/EPDM-g-MA/HDPE共混物形態(tài)與性能的影響[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N:高分子加工與成型[C];2013年
3 謝續(xù)明;;界面對共混物凝聚過程的影響及梯度相結構形成的誘導作用研究[A];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4 陳艷軍;張超燦;;含氟丙烯酸酯無皂共混乳液成膜及乳膠膜梯度結構研究[A];2005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黎珂;黃漢雄;;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共混物相形態(tài)和沖擊性能的關系[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6 羅春燕;劉洪來;胡英;高瑛;;聚氧化乙烯/聚苯乙烯共聚物及其共混物的濕刷共混行為[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7年
7 劉西強;楊偉;楊鳴波;謝邦互;;熔體狀態(tài)下PA6/ABS共混物的形貌粗化行為以及二氧化硅粒子對共混物的形貌穩(wěn)定作用[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N:高分子加工與成型[C];2013年
8 張梅;李全明;欒加雙;靳玉偉;馬榮堂;;聚乙二醇/聚乙烯醇共混物的相變特性與結晶[A];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4)[C];2007年
9 鄭愛國;趙瑩;徐怡莊;王篤金;張秀芹;翁詩甫;吳瑾光;徐端夫;;利用紅外光譜技術研究PP/PE共混物[A];第十二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10 李瀾鵬;宮蕾;尹波;馮建民;楊鳴波;;PA6/MEPDM/HDPE三元共混物形態(tài)設計與實現(xiàn)[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總后軍需裝備研究所 肖紅;PTT與PET的共混共聚及復合紡絲[N];中國紡織報;2009年
2 于柏林;通用塑料將被賦予高性能概念[N];中國化工報;2007年
3 唐偉家;GE開發(fā)寬耐溫范圍PPO共混物[N];中國化工報;2004年
4 郭娟 張進;生物破壞性塑料的種類及其應用[N];中國包裝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翔;葉片擠出機反應加工生物可降解PBS和PLA及其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姚紅;順丁橡膠/聚乙烯共混物的結晶、形態(tài)結構和力學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3 李云巖;聚丙烯/聚苯乙烯共混物相結構形成演變及其動力學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4 何偉;新型雜萘聯(lián)苯結構聚芳醚砜(酮)及其共混物結構與性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5 朱琳;聚丙烯/乙烯-1-辛烯共聚物熔體動態(tài)共混過程中的相形態(tài)演變與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6 宋娜;聚丙烯/乙烯-1-辛烯共聚物共混過程瞬態(tài)的在線分析及共混物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7 趙學哲;高分子共混薄膜的分相結構與力學性能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楊海華;PET/PEN擴鏈反應性共混的研究[D];東華大學;2001年
9 張欣濤;含二氮雜萘酮結構聚醚砜酮共混及填充改性[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10 馬國維;不相容聚合物聚氯乙烯/聚乙烯共混中相分散-交聯(lián)協(xié)同作用機理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麗娜;碳納米管誘導聚乳酸共混復合材料結構及性能變化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馮晨霞;CNTs誘導PVDF/PMMA相容共混物結晶與相分離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3 李玲;PVC/PVA共混超濾膜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內蒙古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何美鋒;反應性梳形聚合物對聚乳酸/ABS共混物的增容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5 張倩;PVC/PMMA共混材料改性及性能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4年
6 唐蓉;PC/AES和PC/ASA共混物動態(tài)流變學行為的研究[D];湘潭大學;2015年
7 韋佳;P(3/4HB)及其共混物的流變性能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3年
8 武艷超;以離子液體為溶劑的角蛋白/纖維素共混溶液流變性及可紡性的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5年
9 劉益斌;增韌改性聚氯乙烯合金的制備和性能[D];浙江大學;2016年
10 殷銘;聚偏氟乙烯共混物結構與性能研究及其應用[D];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0354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035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