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吉州窯茶盞呈色機理及工藝基礎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Q174.6;TS972.23
【圖文】:
第 1 章 緒論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3圖1.1 吉州窯遺址圖[2]Figure 1.1 Map of Jizhou kiln site200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利用航空遙感考古技術,對吉州窯遺址進行探查,揭示了龍窯遺跡2座、馬蹄窯遺跡1座、灰坑11個、路面5處、地面(或天井遺跡)2處、墻基13條,出土了大量的瓷器和窯具標本[8]。200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永和改線段工程所涉及的吉州窯遺址外圍邊緣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清理了明代中晚期到清末民國時期的灰坑3個、池子1個、釉陶缸3個、銅錢堆1處、墻基29條、石柱礎9個以及由墻基和石柱礎組成的房基遺跡8處,出土了晚唐五代至清代的一批陶器、瓷器和銅器,其中陶器所占比重較大[14]。2012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安縣博物館、吉安市博
第 1 章 緒論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5圖1.2 永和鎮(zhèn)復原圖[8]Figure1.2 Reproduced map of Yonghe town1.2 吉州窯的研究現(xiàn)狀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jīng)有中外學者發(fā)表了與吉州窯相關的研究結果。小山富士夫[16,17]在介紹天目釉時,對吉州窯茶盞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認為玳瑁是在黑釉上再施加稻草灰釉制成的。內(nèi)藤匡[18]則在《新訂古陶磁の科學》一書中推測,吉安位于江南地區(qū),多產(chǎn)竹,因此竹灰可能是很好的制釉原料。凌志達[19]對黑釉瓷的研究中包括了一片吉州窯玳瑁樣品,并首次發(fā)表了吉州窯茶盞的胎釉化學組成、吸水率與燒成溫度的測試結果。這一時期由于還未進行正式的考古發(fā)掘,樣品多是在遺址中隨意采集的,數(shù)量十分有限,且地層不明,因此,并沒有研究者針對吉州窯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但是,值得肯定的是,早期發(fā)表的研究結果引起了學術界對吉州窯的關注
宋代吉州窯茶盞呈色機理及工藝基礎研究12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圖2.1 科技考古流程Figure 2.1 Process of archaeolog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2 主要實驗儀器本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實驗儀器見表2.1。表2.1 研究中涉及的主要實驗儀器設備Table 2.1 Equipment used in this study儀器型號名稱 儀器廠家VHX-2000 型光學顯微鏡 KEYENCEEAGLE III 型能量色散 X 射線熒光光譜儀 EDAXXploRA one 532nm 型顯微拉曼光譜儀 Horiba微觀光譜測量系統(tǒng) 復旦大學自制Magellan 400 型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 FEIJEM-2100F 型場發(fā)射透射電子顯微鏡 JEOL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英爽;;雅俗共賞吉州窯[J];收藏家;2017年12期
2 楊晶;;數(shù)字化時代吉州窯保護及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07期
3 李光輝;;吉州窯:禪風、儒趣、民情[J];收藏;2018年05期
4 晏昕;;簡述宋代吉州窯的燒制技術及產(chǎn)品[J];東方收藏;2018年06期
5 李初陽 ,李小三;千古至寶吉州窯[J];江西教育;1989年11期
6 李玖蔚;石志芳;;吉州窯研究現(xiàn)狀的定量分析[J];科技資訊;2018年16期
7 ;吉州窯玳瑁釉瓷碗[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年02期
8 王瓊;;江西吉安市博物館館藏吉州窯瓷塑賞析[J];南方文物;2017年02期
9 李希朗;;中國陶瓷史的華彩篇章:江西吉安市博物館吉州窯瓷器賞析[J];南方文物;2015年04期
10 李輝輝;;從兩件吉州窯梅瓶談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冠甫;;淺議磁州窯與吉州窯品種的裝飾技法[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宋家桂;;吉州窯梅瓶修復的探尋[A];文物保護與修復紀實——第八屆全國考古與文物保護(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石維;如夢似幻的碗底風情[N];江西日報;2017年
2 高松年;宋元吉州窯瓷辨識[N];美術報;2014年
3 王虹光;南北兼容的吉州窯[N];汕頭日報;2006年
4 高學訓;另類吉州窯[N];中國商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張建列 通訊員 黃巧好;看吉州窯瓷器 體會宋元生活趣味[N];廣東科技報;2018年
6 華健;吉州窯元代釉里紅[N];中國文物報;2001年
7 李培;茶盞見證宋人“斗茶”史[N];南方日報;2008年
8 江西 章國任 習剛峰;南宋吉州窯錠形彩繪瓷枕[N];中國文物報;2013年
9 深圳商報記者 王宇;茶盞里的桑蠶故事[N];深圳商報;2011年
10 李建蘭;剪紙貼花吉州窯[N];中國商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嫦松;宋代吉州窯茶盞呈色機理及工藝基礎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2018年
2 蘇梅;宋代文人意趣與工藝美術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江西地區(qū)宋元黑釉瓷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王國文;宋代江西瓷制茶具美學特征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3 孫曉蕾;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瓷與吉州窯釉下彩繪瓷紋飾傳承關系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5年
4 尹名軍;含道映物 意求千古[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5 李昕;吉州窯的審美形式與當?shù)孛袼孜幕年P系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2016年
6 黃
本文編號:28015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280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