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過渡金屬氧化物復(fù)合氮化碳材料的構(gòu)筑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
【圖文】:
292 290 288 286 284 282 280Binding Energy (eV)404 402 400 398 396 394Binding Energy (eV) 單體 NiO-400 (a)以及 NiO/g-C3N4-400 (b) 復(fù)合物的 XPS 圖:(A) Survey;(B、C) Ni、O 元分辨分峰-擬合圖;(D、E) NiO/g-C3N4-400 復(fù)合物中 C、N 元素的高分辨分峰-擬合圖igure 2.3 XPS spectra of NiO-400 (a) and NiO/g-C3N4-400 composites (b): (A) Survey; (B, C) hresolution of Ni and O elements; (D, E) C, N high resolution of NiO/g-C3N4-400 composites 掃描電鏡 (SEM) 表征分析SEM 形貌表征手段可以對所制備的材料進行表觀形貌分析。本章中單體 NiO-g-C3N4-400 復(fù)合材料的 SEM 如圖 2.4 所示。從 SEM 圖中可以看出,單體和復(fù)寸均一且大小約為 10 nm 的納米顆粒。在 NiO/g-C3N4-400 復(fù)合材料的掃描) 中沒有觀察到 g-C3N4典型的片狀結(jié)構(gòu)。然而,在上述的 XRD、FT-IR 以及 征中,已經(jīng)證實本實驗成功制備了 NiO/g-C3N4-400 復(fù)合材料。因此,SEM 中C3N4可能是因為小尺寸的 NiO 顆粒均勻地覆蓋在 g-C3N4表層。
2還原峰的電流密度越大,則 ORR 催化活性越好。對比圖2.5中三種材料在高純O2(b) 下的循環(huán)伏安曲線可知,,400 °C 煅燒制備的 NiO/g-C3N4-400復(fù)合材料 (2.5B) 的 O2還原峰電流密度最大,高于 300 °C (2.5A) 和 500 °C (2.5C) 煅燒制備的 NiO/g-C3N4復(fù)合材料。因此,NiO/g-C3N4-400 復(fù)合材料的 ORR 催化活性最好。圖 2.5 不同溫度煅燒的 NiO/g-C3N4復(fù)合物分別在高純 N2(a)、O2(b) 飽和的 0.1 M KOH 電解液中的循環(huán)伏安測試圖:(A) NiO/g-C3N4-300;(B) NiO/g-C3N4-400;(C) NiO/g-C3N4-500Figure 2.5 cyclic voltammetry results of NiO/g-C3N4composites calcin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iO/g-C3N4-300; (B) NiO/g-C3N4-400 (C) NiO/g-C3N4-500采用旋轉(zhuǎn)圓盤電極技術(shù)研究催化劑的反應(yīng)動力學。在 0.0 V~-0.8 V 電壓范圍內(nèi),以10 mV/s 的掃速在高純 O2飽和的 0.1 M KOH 堿性電解液中測試其線性掃描伏安。結(jié)果如圖2.6 所示,隨著轉(zhuǎn)速升高 (400 rpm-2500 rpm),電流密度不斷增大。從圖 2.6D 中可以看出,400 °C 煅燒制備的 NiO/g-C3N4-400 復(fù)合材料 (b) 在 1600 rpm 轉(zhuǎn)速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O643.36;TM911.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根土,宋子玉,陳康寧;低氫超鎳硫陰極的研究[J];化學世界;1988年10期
2 范懷瑞;黃劍鋒;馮亮亮;;二硫化三鎳膜材料的表面修飾及電催化性能的研究[J];陶瓷;2018年06期
3 趙曉娟;戴宗;鄒小勇;;殼聚糖-銅復(fù)合物修飾電極對過氧化氫電催化性能的研究[J];分析測試學報;2011年04期
4 趙紅曉;李靜;徐慧芳;劉富生;;Pt-Fe_3O_4/C復(fù)合材料的合成及對乙醇的電催化性能[J];電源技術(shù);2015年06期
5 馬建春;張軍;牛晶晶;王晉枝;劉歡;邵佳慧;;納米金/垂直陣列碳納米管修飾銅電極的制備及其對曲酸的電催化性能研究[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16年11期
6 杜朝軍,李金輝,鄭盛會;電沉積鉬合金及其電催化性能[J];電鍍與涂飾;2004年04期
7 杜朝軍,李金輝,鄭盛會;電沉積鉬合金及其析氫電催化性能研究[J];化工技術(shù)與開發(fā);2004年05期
8 趙紅曉;王豪杰;何寶明;姜子龍;劉奇;;Pt-NiO/C復(fù)合材料的制備及對乙醇的電催化性能[J];貴金屬;2013年03期
9 林文修,言枝;Mo-Ni合金電沉積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J];化學通報;1995年11期
10 李桂華;山廣祺;曹叢;李婷;婁來常;曲德建;;火試金分金卷對甲醇的電催化性能[J];貴金屬;2017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新軍;宋洋;劉曉琳;詹天榮;侯萬國;;基于氨基功能化離子液體修飾的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固定血紅蛋白的直接電化學和電催化性能[A];中國化學會第十五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集(第二分會)[C];2015年
2 張建民;石秋芝;;氫析出電催化劑及其電催化性能[A];第八屆全國大學化學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張雪泳;蔣新征;;鈷鎢合金電鍍及其電催化性能的研究[A];2001年全國電子電鍍年會論文集[C];2001年
4 崔春華;俞書宏;;非水溶劑電化學構(gòu)筑貴金屬納米顆粒管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shù)年會第10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5 王明涌;陳金華;劉博;樊楨;曠亞非;;鉑和鉑釕納米顆粒在碳納米管表面的自發(fā)沉積及其電催化性能[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6 白正宇;胡傳剛;徐鵬樂;楊林;;不同結(jié)構(gòu)添加劑對鈀納米晶的形成及電催化性能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shù)年會第10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7 魏杰;許凱冬;王芳;楊玉光;張忠林;;雜多酸修飾多晶鉑電極的電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程方益;李淳;韓曉鵬;杜婧;陳軍;;尖晶石型3d金屬氧化物的可控制備與電催化性能[A];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無機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k納米無機化學[C];2015年
9 何艷貞;張彬;韓喜江;徐平;;聚吡咯衍生摻雜碳材料的制備及電催化性能[A];中國化學會第九屆全國無機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L能源材料化學[C];2015年
10 袁定勝;陳俊智;劉應(yīng)亮;;掃描電位沉積Bi-Pt合金及其電催化性能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曉雨;模板法合成中空貴金屬基納米材料及電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2 魯海勝;Co和Fe基MOFs及其衍生物的制備與電催化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8年
3 吳登峰;金屬合金納米催化劑的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合成及電催化性能調(diào)控[D];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
4 蔡釗;過渡金屬基納米結(jié)構(gòu)的設(shè)計與電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
5 韓會娟;MOFs衍生的鈷/鎳基一維納米組裝結(jié)構(gòu)的可控合成及電催化性能[D];河南師范大學;2018年
6 趙杰;直接甲醇燃料電池陽極催化劑的合成、表征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陳趙揚;碳化鎢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1年
8 李美超;導(dǎo)電聚合物的制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6年
9 周敏;鉍氧基化合物納米陣列的合成及其光電催化性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2年
10 唐亞文;Pt系金屬催化劑制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小曼;鈷基氮摻雜介孔碳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8年
2 程秀美;基于過渡金屬氧化物復(fù)合氮化碳材料的構(gòu)筑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D];江蘇大學;2018年
3 蘇艷秋;鉑基納米催化劑的制備和電催化性能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7年
4 付月;過渡金屬/氧化物@碳材料復(fù)合催化劑的制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D];蘇州大學;2018年
5 李瑞;Pt基納米復(fù)合材料的制備及電催化性能研究[D];河南大學;2018年
6 鄧佩琴;二維材料/鎳基材料復(fù)合納米結(jié)構(gòu)的設(shè)計及其光/電催化性能研究[D];南昌大學;2018年
7 薛子亮;氮化鈷多孔納米線材料的制備及其光輔助電催化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8年
8 張子韻;多酸基框架材料及其衍生物的制備與電催化性能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
9 甄叢麗;MoS_(2x)Se_(2(1-x))和CoSe_2/MoSe_2的制備及其電催化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10 崔冰冰;Co-MOFs基復(fù)合材料及其衍生物的電催化性能研究[D];鄭州輕工業(yè)學院;2018年
本文編號:26203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262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