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料粒徑對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彈性模量與黏結(jié)強度影響預測
本文選題:界面過渡區(qū) + 隨機骨料。 參考:《混凝土》2017年07期
【摘要】:由于彈性模量和強度是混凝土力學性能重要指標,而界面過渡區(qū)又是混凝土材料組成中的重要一相,因此對界面過渡區(qū)的彈性模量和黏結(jié)強度的研究十分必要;陔S機骨料模型,根據(jù)混凝土試件的真實配合比,計算出各骨料粒徑區(qū)間的面積含量,對骨料顆粒進行隨機投放,分別建立了骨料最大粒徑20、40、60、80 mm的凸多邊形隨機骨料細觀模型,以砂漿和混凝土的彈性模量和抗壓強度實測值為依據(jù),采用反演法確定界面過渡區(qū)的力學參數(shù)。數(shù)值分析的結(jié)果表明:骨料粒徑對界面過渡區(qū)黏結(jié)強度有很大影響,隨著骨料粒徑的增大,其黏結(jié)強度逐漸減小;界面彈性模量隨著骨料粒徑增加變化很小。
[Abstract]:Because the elastic modulus and strength are important indexes of concre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s an important phase in the composition of concret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lastic modulus and bond strength of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Based on the random aggregate model and the real mix ratio of concrete specimen, the area content of each aggregate particle size interval is calculated, and the aggregate particle is placed randomly. Based on the measured values of elastic modulus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ortar and concrete,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are determined by invers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esoscopic model of random polygon aggregate with the maximum aggregate diameter of 2040 / 6080mm and taking the measured values of elastic modulus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ortar and concrete as the basis.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aggregate particle siz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bond strength in the 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and the bond strength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gregate particle size, and the interfacial elastic modulus changes littl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ggregate particle size.
【作者單位】: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5BAD24B02)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6YFC0400203)
【分類號】:TU5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鄧勇軍;姚勇;陳代果;徐剛;;卵石骨料-砂漿界面黏結(jié)強度試驗方法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2 李冬;金瀏;杜修力;;鋼筋混凝土柱軸心受壓性能及尺寸效應的細觀數(shù)值研究[J];水利學報;2016年02期
3 屈瑾;婁宗科;劉兆松;;基于細觀層次的混凝土隨機骨料建模[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5年04期
4 周甲佳;潘金龍;梁堅凝;李宗津;;尺寸效應對水泥凈漿與粗骨料界面黏結(jié)性能的影響[J];建筑材料學報;2012年05期
5 劉智光;陳健云;;混凝土破壞過程的復合型界面損傷模型與數(shù)值模擬[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3期
6 鐘根全;李麗娟;劉鋒;郭永昌;;混凝土二維隨機骨料的數(shù)值模擬[J];混凝土;2008年09期
7 魏國強;詹炳根;孫道勝;;混凝土集料-漿體界面過渡區(qū)微觀結(jié)構(gòu)表征技術綜述[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8 王瑤;周繼凱;沈德建;王巖;;混凝土中骨料-漿體界面過渡區(qū)的力學性能研究綜述[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8年02期
9 黃與舟,鄭建嵐,林旭健;高摻量粉煤灰混凝土中界面過渡區(qū)的細觀結(jié)構(gòu)分析[J];福建建筑;2002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龔正爐;基于隨機骨料模型的混凝土性能多尺度數(shù)值模擬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2 鄭麗華;考慮細觀的水泥混凝土養(yǎng)生變異性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迎雪;婁宗科;張臻;王亞云;;骨料粒徑對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彈性模量與黏結(jié)強度影響預測[J];混凝土;2017年07期
2 金瀏;蘇曉;李冬;杜修力;;地震作用下鋼筋混凝土懸臂梁抗彎性能及尺寸效應試驗研究[J];振動與沖擊;2017年13期
3 駱欽杰;;混凝土受壓與受拉性能的尺寸效應研究[J];綠色環(huán)保建材;2017年06期
4 雷斌;鄒俊;扶名福;熊進剛;;混凝土ITZ性能及其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研究[J];混凝土;2017年05期
5 金瀏;丁子星;李冬;杜修力;;箍筋約束對小偏心加載下高強RC柱尺寸效應影響分析[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7年04期
6 廖曉;季濤;李偉華;;海工混凝土結(jié)構(gòu)鋼筋銹蝕防護研究進展[J];混凝土;2017年03期
7 陳晨;顧歡達;陳冬青;;河道淤泥氣泡混合土細觀破壞機理模擬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17年01期
8 劉書程;王寧寧;管正兵;朱衛(wèi)東;陳瀟;;生態(tài)護坡預制構(gòu)件自密實混凝土工作性能與澆筑工藝研究[J];混凝土;2016年12期
9 曹靜;劉海峰;;混凝土動態(tài)力學性能數(shù)值模擬研究[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6年06期
10 李冬;金瀏;杜修力;丁子星;蘭鈺昌;;鋼筋混凝土軸壓柱長細比效應的細觀數(shù)值研究[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16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陽;多孔生態(tài)混凝土細觀層次數(shù)值模擬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2 曹靜;混凝土與加筋混凝土動態(tài)力學性能數(shù)值模擬[D];寧夏大學;2016年
3 王遠超;基于格構(gòu)式模型的鋼筋混凝土銹脹開裂數(shù)值模擬方法[D];重慶大學;2016年
4 鄭穎穎;環(huán)境—荷載耦合作用下鋼筋混凝土銹裂行為的多尺度分析[D];重慶交通大學;2016年
5 王飛;基于SBFEM的混凝土細觀均勻化和粘性斷裂模擬[D];浙江大學;2016年
6 李笑盈;路面基層水泥穩(wěn)定碎石的強度和模量取值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7 王鍇;預制梁場自動噴淋養(yǎng)生系統(tǒng)設計[D];長安大學;2015年
8 屈瑾;基于隨機骨料模型的細觀混凝土界面特性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9 蔣寶庫;再生混凝土細觀力學及氯離子擴散數(shù)值模擬[D];濟南大學;2015年
10 張佳超;考慮材料非均質(zhì)性影響的混凝土破壞過程模擬[D];東南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修力;金瀏;;界面過渡區(qū)對混凝土動態(tài)力學行為影響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15年01期
2 金瀏;杜修力;;加載速率及其突變對混凝土壓縮破壞影響的數(shù)值研究[J];振動與沖擊;2014年19期
3 王立成;邢立坤;宋玉普;;鋼筋混凝土梁受彎破壞過程的細觀數(shù)值模擬研究[J];計算力學學報;2012年06期
4 金瀏;杜修力;;鋼筋混凝土構(gòu)件細觀數(shù)值模擬分析[J];水利學報;2012年10期
5 宋來忠;王乾峰;彭剛;姜袁;;具有大量橢圓隨機分布區(qū)域的數(shù)值模擬及應用[J];計算力學學報;2012年05期
6 杜修力;金瀏;;混凝土材料宏觀力學特性分析的細觀單元等效化模型[J];計算力學學報;2012年05期
7 杜修力;符佳;張建偉;;鋼筋混凝土柱軸心受壓性能尺寸效應的大比尺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0年S2期
8 方志;楊鉆;蘇捷;;混凝土受壓性能的非均質(zhì)細觀數(shù)值模擬[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9 杜修力;張建偉;符佳;李振寶;;鋼筋混凝土構(gòu)件的尺寸效應研究進展及展望[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09年03期
10 唐欣薇;張楚漢;;隨機骨料投放的分層擺放法及有限元坐標的生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1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鉆;混凝土尺寸效應的細觀數(shù)值分析及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2 張劍;混凝土多邊形骨料分布的數(shù)值模擬方法及動態(tài)彈性模量的理論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晨暉;吳星春;胡丹霞;;界面過渡區(qū)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及其改善措施[J];中國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2 陳惠蘇;孫偉;STROEVEN Piet;;水泥基復合材料界面過渡區(qū)體積分數(shù)的定量計算[J];復合材料學報;2006年02期
3 朱曉斌;姚婷;洪錦祥;;混凝土集料-漿體界面過渡區(qū)對韌性的影響及調(diào)控技術[J];新型建筑材料;2014年03期
4 尚建麗;邢琳琳;;鋼渣粗骨料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的研究[J];建筑材料學報;2013年02期
5 王荃;詹炳根;楊磊;周萬良;孫道勝;;粉煤灰抑制ASR的機理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孫國文;孫偉;張云升;劉志勇;;水泥基復合材料界面過渡區(qū)體積分數(shù)的定量計算[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11期
7 呂燕紅;武亮;王東旭;;界面過渡區(qū)對混凝土力學性能的影響研究綜述[J];人民黃河;2014年03期
8 葉正茂;常鈞;蘆令超;黃世峰;程新;;硫鋁酸鹽水泥砂漿界面過渡區(qū)的改性[J];硅酸鹽學報;2006年04期
9 楊人和,劉寶元,吳中偉;水泥石與石灰石集料界面過渡區(qū)孔結(jié)構(gòu)及其CH晶體亞微觀結(jié)構(gòu)的研究[J];硅酸鹽學報;1989年04期
10 鐘世云,史美倫,唐國寶,王勝先,陳志源;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漿界面過渡區(qū)的交流阻抗譜研究[J];硅酸鹽學報;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葉正茂;常鈞;蘆令超;程新;周宗輝;;硫鋁酸鹽水泥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的研究[A];中國硅酸鹽學會混凝土水泥制品分會第七屆理事會議暨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5年
2 邱晨;張亞梅;;骨料尺寸與水灰比對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A];中國硅酸鹽學會水泥分會第三屆學術年會暨第十二屆全國水泥和混凝土化學及應用技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占華剛;集料-基體界面對水泥基材料碳化性能的影響[D];東南大學;2015年
2 楊磊;混凝土界面過渡區(qū)的特點與堿硅酸反應的關系[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鄭蓉美;鹽對界面過渡區(qū)組成與結(jié)構(gòu)的影響[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4 馬德利;鋰鹽抑制混凝土堿硅酸反應的機理[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170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2017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