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維度的納米粒子懸浮體系的流變學研究
本文關鍵詞:不同維度的納米粒子懸浮體系的流變學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納米二氧化硅 聚苯乙烯微球 纖維素納米晶 膠體懸浮液 流變學
【摘要】:懸浮體系廣泛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工業(yè)生產(chǎn)和自然界中。近年來,由于其流變性能與工業(yè)生產(chǎn)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因此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眾多的懸浮體系中,膠體懸浮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因而也是科研工作者們最為關注的研究對象。懸浮顆粒尺寸、維度以及與懸浮介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差異必然使得懸浮體系的流動與變形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因此懸浮體系的流變行為強烈依賴于這些內(nèi)部多層次的結構因素。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對于膠體懸浮體系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因此,本文選取了尺寸、維度不同的納米粒子如二氧化硅(Si02)、聚苯乙烯(PS)以及纖維素納米晶(NCC)等作為分散相,通過改變懸浮介質如聚乙烯醇(PVA)、羧甲基纖維素(CMC)溶液與這些納米粒子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懸浮體系的線性和非線性粘彈性以及穩(wěn)態(tài)和瞬態(tài)流變學。目的在于探究納米粒子的維度、懸浮介質中高分子鏈段的柔韌性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對懸浮體系流變性能的影響。主要結論如下:(1)對于SiO2/PVA和PS微球/PVA懸浮體系:SiO2/PVA和PS微球/PVA懸浮體系有著很好的分散穩(wěn)定性,納米粒子的存在使得懸浮體系粘度上升;以SiO2懸浮體系為例,當Si02粒徑為50nm,質量分數(shù)達到10%時,體系會出現(xiàn)剪切變稀行為;不過在相同的濃度下,體系粘度隨著Si02粒徑的增大出現(xiàn)了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在動態(tài)流變測試中,Si02會使懸浮體系的儲能模量(G')、損耗模量(G")和復數(shù)粘度(|η*|)在整個頻率范圍內(nèi)有所增大,不過在實驗的Si02濃度范圍內(nèi),懸浮體系粘彈性仍以粘性為主;只有當Si02粒徑為達到350nm,質量濃度達到20%時,體系才會出現(xiàn)了類固態(tài)響應。對于PS微球的懸浮體系,在相同的質量濃度和粒徑(150nm)下,它的粘度和剪切變稀的程度明顯高于Si02懸浮體系,且前者在線性粘彈區(qū)的模量增長也明顯高于后者。(2)對于NCC/PVA體系:由于氫鍵的作用,NCC在PVA溶液中能達到良好的分散效果,形成穩(wěn)定的懸浮液。隨著NCC質量濃度的增加,NCC/PVA懸浮體系的動態(tài)模量呈單調增加的趨勢,且NCC在0.4-0.7wt%間即會形成逾滲網(wǎng)絡結構;該體系在大振幅剪切(LAOS)流下出現(xiàn)了應變稀化和弱應變過沖行為,而在瞬態(tài)流變測試中,體系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應力過沖行為,且過沖水平隨著剪切速率的增大逐漸增大;在所有剪切速率水平下,體系應力過沖的最大值都出現(xiàn)在應變水平4-5,表現(xiàn)出明顯的應變標度性,且在長時域內(nèi)存在非零殘余應力行為。此外,NCC的存在能夠很好地改善PVA溶液的靜電紡絲性能。(3)對于NCC/CMC體系:同樣由于氫鍵的作用,以及相似的分子結構,NCC在CMC溶液中也能達到良好的分散效果,形成穩(wěn)定的懸浮液。隨NCC質量濃度的增加,懸浮體系的動態(tài)模量值呈單調增加的趨勢;NCC在該體系中的逾滲值為1.0-1.5wt%,高于NCC/PVA膠體懸浮體系。NCC/CMC懸浮體系的逾滲值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與NCC/PVA體系類似,NCC/CMC懸浮體系在瞬態(tài)應力作用下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過沖行為,且應力過沖同樣在應變水平4-5時出現(xiàn)最大值,表現(xiàn)出應變標度性;不過在相同的剪切速率水平下,NCC/CMC懸浮體系比NCC/PVA體系有著更強的過沖響應。此外,NCC的存在可以提高CMC溶液的可紡性,溶解PVA后能夠進一步拓寬CMC的紡絲加工窗口。
【關鍵詞】:納米二氧化硅 聚苯乙烯微球 纖維素納米晶 膠體懸浮液 流變學
【學位授予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B383.1;O648.22
【目錄】: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緒論9-28
- 1.1 懸浮體系概述9-16
- 1.1.1 懸浮體系的分類11-12
- 1.1.2 膠體懸浮液簡介12-13
- 1.1.3 膠體懸浮液的相圖13-16
- 1.2 懸浮體系流變學16-26
- 1.2.1 懸浮體系粘度的影響因素17-22
- 1.2.2 懸浮體系流變學的研究進展22-26
- 1.3 論文研究意義與內(nèi)容26-28
- 1.3.1 研究目的26
- 1.3.2 研究內(nèi)容26-27
- 1.3.3 研究創(chuàng)新點27-28
- 2 納米微球懸浮體系的流變學28-44
- 2.1 引言28-29
- 2.2 實驗部分29-31
- 2.2.1 實驗試劑29
- 2.2.2 實驗儀器29-30
- 2.2.3 實驗步驟30
- 2.2.4 測試與表征30-31
- 2.3 結果與討論31-43
- 2.3.1 SiO_2單分散微球的形貌表征31-33
- 2.3.2 PS單分散微球的形貌表征33-34
- 2.3.3 SiO_2、PS懸浮體系的穩(wěn)定性測試34-35
- 2.3.4 不同粒徑的SiO_2/PVA懸浮體系的流變性能35-40
- 2.3.5 SiO_2、PS懸浮體系流變性能對比40-43
- 2.4 本章小結43-44
- 3 纖維素納米晶/聚乙烯醇懸浮體系的流變行為及其靜電紡絲44-58
- 3.1 引言44-45
- 3.2 實驗部分45-47
- 3.2.1 實驗試劑45
- 3.2.2 實驗儀器45-46
- 3.2.3 實驗步驟46
- 3.2.4 測試與表征46-47
- 3.3 結果與討論47-57
- 3.3.1 NCC的形貌表征47-48
- 3.3.2 NCC/PVA懸浮體系的AFM表征48-49
- 3.3.3 NCC/PVA懸浮體系的紅外表征49
- 3.3.4 NCC/PVA懸浮體系的XRD表征49-50
- 3.3.5 NCC/PVA懸浮體系的流變行為50-54
- 3.3.6 NCC/PVA懸浮體系的靜電紡絲54-57
- 3.4 本章小結57-58
- 4 纖維素納米晶/羧甲基纖維素懸浮體系的流變行為及其電紡改良58-73
- 4.1 引言58-59
- 4.2 實驗部分59-61
- 4.2.1 實驗試劑59
- 4.2.2 實驗儀器59-60
- 4.2.3 實驗步驟60
- 4.2.4 測試與表征60-61
- 4.3 結果與討論61-72
- 4.3.1 NCC/CMC懸浮體系的AFM表征61-62
- 4.3.2 NCC/CMC懸浮體系的XRD表征62
- 4.3.3 NCC/CMC懸浮體系的流變行為62-69
- 4.3.4 NCC/CMC懸浮體系的靜電紡絲69-71
- 4.3.5 NCC/CMC懸浮體系的電紡改性71-72
- 4.4 本章小結72-73
- 5 結論73-75
- 參考文獻75-86
- 攻讀碩士期間取得的成果及參加的學術會議86-87
- 致謝87-8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德隆,譚成俠;粉福懸浮體系流變學行為的研究[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2 吳大誠,陳軍武,徐建軍,杜鵬,顧群,李玉景;三種不同基體中玻璃微球懸浮體系的流變行為[J];高分子學報;1995年05期
3 冷陽;仲蘇林;吳建蘭;曹新梅;曹雄飛;;高濃度農(nóng)藥水懸浮體系中分子長大現(xiàn)象的抑制和多層靜電屏蔽系統(tǒng)的研究開發(fā)及應用[J];世界農(nóng)藥;2005年05期
4 麥靄平;;水性懸浮體系的工藝探討[J];廣州化工;2011年07期
5 卜小莉;黃U_良;王國平;李鳳敏;折東梅;張春華;;觸變性及其在農(nóng)藥懸浮體系中的應用前景[J];農(nóng)藥;2006年04期
6 張保華;路福綏;王智;;超分散劑及其在固液懸浮體系中的應用[J];世界農(nóng)藥;2011年06期
7 張春光;侯萬國;王果庭;;關于Casson流變公式用于粘土懸浮體系參數(shù)η_∞物理意義的探討[J];油田化學;1989年01期
8 趙鶴平,彭金璋,戴軍;活化劑用量對懸浮體系電流變效應的影響[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2期
9 張紅漫,陳國松,段鶴君,楊祝紅,陸小華;分光光度法測定二氧化鈦懸浮體系中甲基橙及光催化降解效果的表征[J];分析化學;2005年10期
10 陳友強;張新霓;陳沙鷗;戚憑;;3Y-TZP懸浮體系二元、三元穩(wěn)定性工作區(qū)間[J];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2006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崔偉;趙瑾朝;王承哲;周興平;解孝林;;表面處理對玻璃微珠/端羥基聚丁二烯懸浮體系流變行為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全國流變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2 徐國敏;吉玉碧;楊照;譚紅;;攪拌工藝對PVC糊懸浮體系流變性能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8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紅漫;懸浮體系中污染物的直接測定及光催化反應[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陽;不同維度的納米粒子懸浮體系的流變學研究[D];揚州大學;2016年
2 張婷;懸浮體系擴散特性的蒙特卡羅模擬[D];廈門大學;2008年
3 張新霓;α-Al_2O_3水相懸浮體系分散性及穩(wěn)定性的研究[D];青島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096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90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