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學論文 >

丙烯腈的催化燃燒及其量化計算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0 03:25

  本文關(guān)鍵詞:丙烯腈的催化燃燒及其量化計算的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丙烯腈 選擇性催化燃燒 機理 分子篩 Cu/ZSM-5 DFT


【摘要】:在內(nèi)烯腈選擇性催化燃燒(AN-SCC)過程中,Cu/ZSM-5分子篩催化劑展示出的非常好的催化性能(當溫度大于350℃時,丙烯腈轉(zhuǎn)化率達到100%,氮氣選擇性達到96%)。在此基礎上,分別采用原位紅外實驗方法(in-situ DRIFTS)和密度泛函理論方法(DFT)對丙烯腈選擇性催化機理進行了實驗和模擬分析;谠患t外試驗,本論文認為NCO是AN-SCC過程中最重要的中間產(chǎn)物。基于此,采用DFT方法更進一步的研究了NCO如何產(chǎn)生以及NCO如何生成氮氣的反應過程。DFT模擬計算時使用了兩種模型:1、以[CuO]+為活性中心的20T-O-Cu-Z20模型;2、以[CU]+為活性中心的5T-Cu-Z5模型。由DFT計算模擬AN-SCC反應機理過程得到如下結(jié)論:(i)在[CUO]+活性位點上,丙烯腈分子被氧化成NCO和CO2,反應需克服17.Okcal/mol的能壘;(ii)對于NCO如何生成氮氣一共提出了三條可能的反應路徑,包括NCO直接分解(NCO→N+CO, 100.9 kcal mol-1),NCO耦合反應(2NCO→N2+2CO,48.7 kcal/mol),以及NCO氧化反應(O+NCO→NO+CO,NO+NCO→N2+C02,7.8和0.8 kcal/mol);在三種方案中,反應能壘越低,越有可能是生成N2的反應路徑;(iii)最終,在AN-SCC反應機理中,基于DFT研究了N2O生成機理,認為在NO+NCO反應中也有可能生成N2O;但是生成N2O能壘(31.0kcal/mol)遠遠高于生成N2(0.8 kcal/mol)的反應能壘,從而也揭示了在Cu/ZSM-5上AN-SCC高N2選擇性的原因。繼而,基于DFT模擬計算,對比了Co/ZSM-5和Cu/ZSM-5兩種分子篩催化劑發(fā)現(xiàn)Co/ZSM-5上的每一反應步驟能壘均高Cu/ZSM-5,說明在Co/ZSM-5上更不容易生成N2; Cu/SSZ-13上的每一反應步驟能壘均高于Cu/ZSM-5,揭示了丙烯腈在Cu/ZSM-5上活性要好于Cu/SSZ-13的原因。通過對丙烯腈在Cu/ZSM-5上催化燃燒分解微觀動力學參數(shù)研究發(fā)現(xiàn):從反應速率常數(shù)的大下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AN-SCC分解反應第一個過渡態(tài)(TS1)是速率控制步驟,這與反應能壘對比得出TS1是AN-SCC分解反應速控步驟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通過對丙烯腈在Cu/ZSM-5上催化燃燒分解關(guān)鍵步驟的電子轉(zhuǎn)移分析發(fā)現(xiàn)在Cu/ZSM-5上AN-SCC反應中對于吸附態(tài)反應,電子轉(zhuǎn)移方向為:吸附態(tài)分子→活性位點以及分子篩骨架。對于過渡態(tài)反應,電子轉(zhuǎn)移方向不是非常的明確。
【關(guān)鍵詞】:丙烯腈 選擇性催化燃燒 機理 分子篩 Cu/ZSM-5 DFT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化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43.3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符號說明15-16
  • 第一章 緒論16-30
  • 1.1 丙烯腈廢氣16-18
  • 1.1.1 丙烯腈廢氣的危害16
  • 1.1.2 丙烯腈廢氣的來源16-17
  • 1.1.3 丙烯腈廢氣的治理方法17-18
  • 1.2 微孔分子篩催化劑18-24
  • 1.2.1 MFI構(gòu)型微孔分子篩拓撲結(jié)構(gòu)的形成機制18-20
  • 1.2.2 ZSM-5分子篩20
  • 1.2.3 CHA構(gòu)型微孔分子篩拓撲結(jié)構(gòu)的形成機制20-23
  • 1.2.4 SSZ-13分子篩23-24
  • 1.3 量子化學計算24-26
  • 1.3.1 量子化學計算基礎和發(fā)展24-25
  • 1.3.2 密度泛函理論25-26
  • 1.3.3 過渡態(tài)理論26
  • 1.4 含氰廢氣催化分解機理的研究26-29
  • 1.5 本論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29-30
  • 第二章 實驗方法及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方法30-36
  • 2.1 實驗試劑及裝置30-31
  • 2.1.1 分子篩制備及改性所需材料和儀器30
  • 2.1.2 催化劑活性評價所用試劑和儀器30-31
  • 2.2 實驗方法31-32
  • 2.2.1 分子篩催化劑改性31
  • 2.2.2 催化劑活性評價31-32
  • 2.2.3 原位紅外實驗方法32
  • 2.3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方法及模型32-34
  • 2.3.1 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方法32-33
  • 2.3.2 Cu/ZSM-5計算模型33-34
  • 2.3.3 Cu/SSZ-13計算模型34
  • 2.4 微觀動力學分析34-36
  • 第三章 活性評價實驗及原位紅外分析36-42
  • 3.1 不同改性金屬M(M=Cu,Fe,Co)/ZSM-5活性評價36-38
  • 3.2 Cu/SSZ-13分子篩催化劑上AN-SCC活性評價38
  • 3.3 在Cu/ZSM-5催化劑上CH_2CHCN+O_2原位紅外(DRIFTS)實驗38-40
  • 3.4 本章小結(jié)40-42
  • 第四章 Cu/ZSM-5分子篩上AN-SCC分解機理研究42-54
  • 4.1 NCO基團生成機理42-45
  • 4.2 N_2生成機理45-50
  • 4.2.1 NCO直接分解45-47
  • 4.2.2 NCO耦合反應47-48
  • 4.2.3 NCO氧化48-50
  • 4.3 AN-SCC機理及各反應步驟能壘圖50-51
  • 4.4 本章小節(jié)51-54
  • 第五章 Co/ZSM-5和Cu/SSZ-13上AN-SCC機理54-64
  • 5.1 Co/ZSM-5上AN-SCC分解機理研究55-58
  • 5.2 Cu/SSZ-13上AN-SCC分解機理研究58-62
  • 5.3 本章小結(jié)62-64
  • 第六章 Cu/ZSM-5上AN-SCC分解研究64-74
  • 6.1 微觀動力學參數(shù)64-66
  • 6.2 基于Mulliken Population Analysis的電子轉(zhuǎn)移分析66-72
  • 6.3 本章小結(jié)72-74
  • 第七章 結(jié)論74-78
  • 參考文獻78-82
  • 致謝82-84
  • 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84-86
  • 作者和導師簡介86-87
  • 附件87-8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曹宇;陳標華;張潤鐸;;SBA-15介孔分子篩負載型過渡金屬催化燃燒脫除乙腈廢氣[J];高等學;瘜W學報;2011年12期

2 任瑞霞;劉姝;宋雯雯;劉海蓮;;ZSM-5分子篩的合成與應用[J];化工科技;2011年01期

3 夏樹偉;高林娜;徐香;孫雅麗;夏少武;;丙烯腈在Cu(100)表面化學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J];化學學報;2006年01期

,

本文編號:88562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88562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af49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