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F-67衍生鈷基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
本文關鍵詞:ZIF-67衍生鈷基材料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ZIF-67 鈷基材料 電催化 燃料電池 鋰電池
【摘要】: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種由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通過配位鍵組裝成的無機-有機雜化功能材料。由于其合成方法簡單、靈活的多孔性、比表面積大和結構靈活可控等特點,使得近年來在分子識別、磁學、光致發(fā)光、藥物傳遞、氣體儲存和催化等方面引起廣泛的關注。但是,較差的導電能力限制了MOF電化學應用,所以,我們巧妙的利用ZIF-67前驅體,實現(xiàn)其衍生金屬基功能材料在生物傳感器、鋰電池、電解水析氫和氧還原領域的應用,主要工作如下:(1)通過ZIF-67合成介孔十二面體Co3O4應用葡萄糖氧化,實現(xiàn)了無酶、非貴金屬的葡萄糖檢測,當檢測葡萄糖時,具有2.0μM-6.06 mM的濃度檢測窗口,靈敏度高達708.4μA mM-1cm-2,響應時間少于2 s,而且,在葡萄糖氧化的基礎上搭建燃料電池,促進燃料到能源的綠色轉化。(2)通過改變合成ZIF-67的溶劑,合成出不同的ZIF-67結構,然后在空氣中高溫熱解,制備出菱形十二面體多孔Co3O4,將其用于鋰電池負極,多孔的空隙空間為Li+嵌入/脫出帶來體積變化提供了有效的緩沖,有助于電極材料在充放電的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的循環(huán)容量,并且循環(huán)至20圈時,充放電容量分別為1030.4 mAh g-1、969.8 mAh g-1,仍高于其理論比容量。(3)以ZIF-67為主體,引入二氰二胺混合高溫煅燒,合成嵌有金屬鈷納米顆粒的摻N碳納米管(Co@NCNT),利用XRD、比表面積分析、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等表征手段對所制備的材料進行物相、結構及組分分析;并利用標準三電極系統(tǒng)對材料的析氫反應(HER)、氧還原反應(ORR)和葡萄糖氧化(GOR)電催化性能進行測試,表現(xiàn)出類似商業(yè)Pt-C(Pt負載量:20%)的催化活性。用于催化ORR時,工作穩(wěn)定性和耐甲醇能力方面遠優(yōu)于Pt-C。這種多功能的催化效果歸結于復合材料中各組分之間的協(xié)同效應。
【關鍵詞】:ZIF-67 鈷基材料 電催化 燃料電池 鋰電池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航空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B34;O64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23
- 1.1 引言9
- 1.2 MOFs概述9-10
- 1.2.1 MOFs的概況9-10
- 1.2.2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性質(zhì)和結構特點10
- 1.3 ZIFs概況10-12
- 1.3.1 ZIFs系列10-11
- 1.3.2 ZIFs的合成方法11-12
- 1.4 過渡金屬氧化物的葡萄糖生物傳感器研究現(xiàn)狀12
- 1.5 MOFs作為犧牲模版制備過渡金屬氧化物的鋰電池應用12-16
- 1.5.1 過渡金屬氧化物在鋰電池的研究現(xiàn)狀12-14
- 1.5.2 MOFs制備過渡金屬氧化物的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進展14-16
- 1.6. MOF衍生納米復合碳的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進展16-22
- 1.6.1 MOF基及其碳化的研究現(xiàn)狀16
- 1.6.2 納米復合碳的析氫性質(zhì)研究16-17
- 1.6.3 納米復合碳的氧還原性質(zhì)研究17-21
- 1.6.4 納米復合碳在電化學生物傳感中的研究21-22
- 1.7 本課題的工作思路和創(chuàng)新點22-23
- 第二章 以ZIF-67為模板合成介孔Co_3O_4十二面體及其在葡萄糖生物傳感器與燃料電池的應用23-36
- 2.1 引言23-24
- 2.2 實驗部分24-27
- 2.2.1 實驗儀器24
- 2.2.2 實驗藥品24-25
- 2.2.3 材料的合成25-26
- 2.2.4 材料的表征技術26
- 2.2.5 電化學性能表征26-27
- 2.3 結果與討論27-35
- 2.3.1 樣品表征27-30
- 2.3.2 Co_3O_4-HND在葡萄糖傳感器中的應用30-35
- 2.4. 結論35-36
- 第三章 以ZIF-67框架結構為模板合成菱形Co_3O_4十二面體及鋰電池應用36-43
- 3.1 引言36-37
- 3.2 實驗部分37-39
- 3.2.1 實驗儀器37
- 3.2.2 實驗藥品37-38
- 3.2.3 材料的合成38
- 3.2.4 材料的表征技術38-39
- 3.2.5 鋰電池組裝與電化學測試39
- 3.3 結果與討論39-42
- 3.3.1 材料物性表征39-40
- 3.3.2 材料鋰電池性能測試40-42
- 3.4 小結42-43
- 第四章 ZIF-67衍生鈷基納米復合碳的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43-60
- 4.1 引言43
- 4.2. 實驗部分43-47
- 4.2.1 實驗儀器43-44
- 4.2.2 實驗藥品44
- 4.2.3 材料的合成44-45
- 4.2.4 材料的表征技術45-46
- 4.2.5 電化學性能表征46-47
- 4.3 結果與討論47-59
- 4.3.1 材料物性表征47-50
- 4.3.2 Co@NCNT的電化學性質(zhì)研究50-59
- 4.4 小結59-60
- 第五章 結論60-61
- 參考文獻61-69
- 攻讀碩士期間獲得的成果69-70
- 致謝7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直接使用甲烷的新燃料電池[J];現(xiàn)代化工;2000年01期
2 ;燃料電池[J];化學工程師;2000年02期
3 徐德新,諸亦新;燃料電池的開發(fā)現(xiàn)狀與應用前景[J];江蘇冶金;2000年02期
4 ;新型能源燃料電池[J];精細化工基地信息通訊;2000年06期
5 秦衛(wèi);;燃料電池的現(xiàn)狀[J];輕型汽車技術;2000年06期
6 余亮;;燃料電池儲氫新技術[J];輕型汽車技術;2000年Z1期
7 豐洋;天然氣膜法脫氮用于燃料電池[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2001年02期
8 ;我研發(fā)出國際先進水平燃料電池[J];稀有金屬;2001年04期
9 ;形形色色的鋰電池和燃料電池[J];福建輕紡;2001年06期
10 劉四華;國外燃料電池的開發(fā)與研究[J];化學工程師;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科學家為燃料電池開發(fā)新催化劑[A];節(jié)能減排論壇——福建省科協(xié)第八屆學術年會衛(wèi)星會議論文?痆C];2008年
2 郭曉汾;張毅;;燃料電池車輛及其新進展[A];河南省汽車工程學會第二屆科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許谷;;燃料電池——改變未來世界的新科技——燃料電池系統(tǒng)中關鍵部分的研究[A];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4 宋二虎;;電動自行車用燃料電池的產(chǎn)業(yè)化之路[A];電動車及新型電池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5 于澤庭;韓吉田;;燃料電池在家庭中的應用[A];山東省第五屆制冷空調(diào)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陸天虹;張玲玲;唐亞文;高穎;;各種燃料電池在產(chǎn)業(yè)化概況[A];2006中國動力電池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宮振華;張存滿;肖方f,
本文編號:7966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796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