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學論文 >

過渡金屬鈀催化端炔二聚反應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7 01:33

  本文關鍵詞:過渡金屬鈀催化端炔二聚反應機理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鈀催化 酸催化 端炔二聚 反應機理 質子轉移


【摘要】:含有共軛烯炔結構的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化合物,這種共軛烯炔結構廣泛地存在于多種天然產物、具有生物活性的藥物分子、以及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之中。在其合成方法中,過渡金屬鈀催化的端炔二聚反應是一種高效、高選擇性的方式。對于這類反應一般認為的反應機理為:首先,端炔的C_(sp)-H鍵氧化加成到Pd(0)活性中心,得到中間體Pd(II)-H物種。接下來,另一分子端炔與之配位,然后經過Hydropalladation或者Carbopalladation過程,最后經過還原消除得到相應選擇性的共軛烯炔產物。然而這一催化循環(huán)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催化體系。當體系中出現(xiàn)布朗斯特酸(Ph_2P(O)OH)時,端炔C_(sp)-H鍵不會氧化加成到Pd(0)活性中心,而是通過質子轉移過程Ph_2P(O)O-Pd(II)-烯基中間體。我們通過理論計算的方法對這一Pd(0)-Br?nsted催化體系中可能存在的C_(sp)-H鍵氧化加成、Ph_2P(O)OH氧化加成以及質子轉移過程等反應路徑進行計算分析。通過能壘對比發(fā)現(xiàn),質子轉移形成Ph_2P(O)O-Pd(II)-烯基中間體的過程最有利,之后通過配體交換形成烯基-Pd(II)-炔基中間體,最后經過還原消除得到最終的產物。通過電荷分析可以知道,在質子轉移過程中炔烴末端的碳原子上分布有較多的負電荷,因此,炔烴端位碳原子的質子化更有利,從而決定了反應選擇性生成頭-尾-共軛烯炔產物。我們在上述理論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設計實驗研究了體系中水對過渡金屬鈀催化的端炔二聚反應機理的影響。實驗發(fā)現(xiàn),當體系中不添加水時,反應產率只有39%,而當向體系中加入1.8μL(0.1mmol)的水時,反應產率達到了70%,由此可見,水能夠很好的促進過渡金屬鈀催化的端炔二聚反應進行。
【關鍵詞】:鈀催化 酸催化 端炔二聚 反應機理 質子轉移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31.5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前言9-35
  • 1.1 共軛烯炔結構化合物簡介9-10
  • 1.2 合成 1,3-共軛烯炔結構化合物的方法10-21
  • 1.2.1 傳統(tǒng)的合成方法10-11
  • 1.2.2 過渡金屬鈀催化末端炔烴二聚反應11-17
  • 1.2.3 過渡金屬鈀催化末端炔烴二聚的反應機理17-21
  • 1.3 選題思路21-22
  • 參考文獻22-35
  • 第二章 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35-42
  • 2.1 引言35-36
  • 2.2 密度泛函理論方法36-40
  • 2.2.1 Thomas—Fermi模型37-38
  • 2.2.2 Hohenberg-Kohn定理38
  • 2.2.3 Kohn-Sham方程38-39
  • 2.2.4 局域密度近似(LDA)39
  • 2.2.5 雜化方法39-40
  • 參考文獻40-42
  • 第三章 鈀-布朗斯特酸共同催化端炔二聚反應機理研究42-55
  • 3.1 引言42-43
  • 3.1.1 計算方法42-43
  • 3.2 布朗斯特酸催化端炔二聚反應四種可能的反應路徑43-51
  • 3.2.1 端炔C_(SP)-H鍵的氧化加成44-46
  • 3.2.2 布朗斯特酸質子轉移46-48
  • 3.2.3 布朗斯特酸的氧化加成48-50
  • 3.2.4 烯基-Pd(II)-炔基的形成及其還原消除50-51
  • 3.3 小結51-53
  • 參考文獻53-55
  • 第四章 氮雜卡賓鈀-水共同催化末端炔烴二聚55-67
  • 4.1 引言55-56
  • 4.2 實驗部分56-61
  • 4.2.1 實驗儀器、試劑與原料56-58
  • 4.2.2 原料的合成與表征58-61
  • 4.3、結果與討論61-65
  • 4.3.1 反應條件優(yōu)化61-63
  • 4.3.2 底物范圍拓展63-64
  • 4.3.3 體系中的水對反應的影響64-65
  • 4.4 小結65-66
  • 參考文獻66-67
  • 全文總結67-69
  • 附錄69-93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93-94
  • 致謝94-9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邱仲潘;周丹丹;;“鈀催化”和它的開創(chuàng)者們[J];自然與科技;2011年02期

2 胡廣劍;張金生;申偉;袁彥杰;李明;;鈀催化炔丙基醋酸鹽分子內重排的理論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3 郭建輝;;“稀土摻雜氧化鋁納米纖維負載鈀催化材料及其應用研究”項目通過市科委驗收[J];天津工業(yè)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4 朱錦桃,郭惠元,李卓榮,張致平;鈀催化下共軛二烯二炔官能團的構成[J];有機化學;1999年03期

5 ;金屬鈀催化的萘酚化合物分子間不對稱去芳構化反應[J];有機化學;2013年11期

6 齊穎;吳文婷;董曉明;REINER E J;;二價鈀催化烯丙位重排反應的研究[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2008年01期

7 黃海萍;王連芹;沈培康;;酸性溶液中鈀催化醇電化學氧化的研究[J];電化學;2010年03期

8 常冠軍;王慶富;羅炫;張林;林潤雄;;鈀催化合成螺旋棒狀聚合物[J];化學推進劑與高分子材料;2009年02期

9 Nitya G.kundu ,Manojit Pal ,王保真;用鈀催化含雙亞乙基的環(huán)狀化合物合成2—苯并[C]呋喃酮的方法[J];開封醫(yī)專學報;1995年01期

10 楊洪勤,蔡俊超;四(三苯基膦)化鈀催化的若干菲啶類化合物的合成[J];有機化學;199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江煥峰;李亦彪;劉必富;;鈀催化炔鹵與異腈反應:區(qū)域選擇性合成多取代5-氨基吡咯酮[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6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2 李倫;黃棟輝;郭勇;;鈀催化的三氟甲基α位烯丙基化反應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全國氟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3 李成;王來來;;鈀催化的酰胺羰化反應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韓磊;周燕;;含鉑/鈀催化活性點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晶體工程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5 曾慶樂;劉洋;高珊;楊治仁;;鈀催化合成手性N-(雜)芳基氨基酸[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6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6 韓秀玲;陸熙炎;;陽離子鈀催化的鄰炔基苯胺與醛的串聯(lián)加成反應[A];第十六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0年

7 林棋;付海燕;陳華;李賢均;;負載離子液體納米鈀催化芳鹵羰化反應[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馮秀娟;秦余虎;戴耀;包明;;鈀催化芐基氯衍生物、一氧化碳和烯丙基錫三組分偶聯(lián)反應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金屬有機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0年

9 馬曉偉;劉平;劉巖;謝建偉;代斌;;鈀催化一鍋反應合成多氟三聯(lián)苯類化合物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07分會:有機化學[C];2014年

10 焦文秀;常冠軍;羅炫;張林;林潤雄;;鈀催化胺化反應合成新型高性能材料—聚亞胺砜[A];2009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鈀催化的碳氫活化研究取得進展[N];中國技術市場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平鑫;鈀催化重氮化合物參與的串聯(lián)反應及Catellani-Lautens反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魏小紅;銀催化合成疊氮/硝基氧化吲哚和鈀催化合成手性α-氨基酸酯衍生物[D];蘭州大學;2015年

3 包永勝;鈀催化的新型酯交換反應及TRAIL增敏的神經酰胺類似物的設計、合成、抗癌活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4 單剛;從“酮”出發(fā)構建“不同”的氮氧雜環(huán)[D];清華大學;2015年

5 魯藝;醇羥基導向的鈀催化碳—氫鍵活化及機理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6 鄭梅芳;鈀催化交叉偶聯(lián)反應合成雜環(huán)化合物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7 王阿忠;分子氧參與的鈀催化烯炔烴的氧化反應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8 高國林;鈀催化的有機新反應及其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9 韓秀玲;兩價鈀催化的串聯(lián)反應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苗濤;醋酸鈀催化的兩個脫磺反應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公元;鈀催化碳氫官能化反應合成苯并咪唑稠合菲啶及其衍生物的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2 王瀚e,

本文編號:7437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7437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1b5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