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經退化疾病的有機小分子探針合成研究
【學位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O626
【部分圖文】:
圖 42008 年,Victor W.Pike 小組[23]報道了合成 dLop 的新方法。該反應以 2,2二苯基-4-溴丁酸和羥基哌啶為原料,首先通過縮合反應得到氰基產物;之后在堿性條件下,氰基化合物水解成酰胺化合物;最后與[11C]標記的碘甲烷反應得到[11C]dLop(圖 5)。
圖 7具體反應過程是:芳基乙腈 1 為起始原料,在堿的作用下與鹵代芳烴 2 反應生成二芳基乙腈 3,3 與脂肪族雙端基二溴化物 4 發(fā)生烷基化反應得到氰基中間體 5。5 再與另一原料羥基哌啶 6 縮合得到氰基化合物 7,之后氰基化合物在堿性條件下水解得到酰胺化合物 8,最后對化合物 8 進行選擇性的 N-甲基化得到目標產物 10.或者化合物 7 直接在濃硫酸中與甲醇反應得到 N-甲基化產物 10。當使用同位素11C 標記的碘甲烷代替一般的碘甲烷時,就可以得到同位素標記的目標產物。首先探究脂肪族二溴化物 4 的碳鏈長度(n)變化對目標產物的合成及性能的影響:我們使用購買到的二苯乙腈與含有不同碳原子個數的二溴化物反應得到各自的氰基中間體 5,并按照路線一的方法經過縮合和水解后都得到了相應的酰胺化合物 8。但是當對酰胺化合物進行最后一步的 N-甲基化時,我們發(fā)現該反應結果復雜,并且產物難以分離純化。同樣,當使用化合物 7 直接氮甲基化時,反應并沒有得到目標化合物。通過與美方 NIH 合作的 Victor W. Pike 教授溝通
圖 8同時,為了得到最終的 N-甲基化產物,我們通過進一步的總結經驗和實驗探索,考慮到可能由于氰基中間體 7 的分子量比較大、分子結構復雜等因素,其并不利于后續(xù)酰胺化和 N-甲基酰胺化反應的順利進行。因此設想在得到中間體 5 后,將其與過量甲醇置于濃硫酸中,直接 N-甲基化得到酰胺化合物 9,最后 9 與羥基哌啶 6 發(fā)生縮合反應可得到目標產物 10。設計出了合成路線二,見圖 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利英;陳肖卓;于海濤;梁剛;;刺激響應型有機小分子凝膠的研究進展[J];有機化學;2009年03期
2 王相勤,邵春林,姚建銘,余立祥,余增亮;低能離子與生物有機小分子相互作用機制的初步研究[J];化學學報;2000年04期
3 高偉;余能富;涂業(yè)茍;幸偉年;;過渡金屬和有機小分子共催化反應的進展[J];江西林業(yè)科技;2013年06期
4 李楠;劉偉軍;龔流柱;;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最新進展[J];化學進展;2010年07期
5 金蓮姬;張珉;蘇忠民;史麗麗;趙亮;;單壁碳納米管內包合有機小分子(乙炔、乙烯和乙烷)結構的理論研究[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7年04期
6 陸天華;霍延平;方小明;歐陽新華;;可濕法加工有機小分子發(fā)光材料研究進展[J];有機化學;2013年10期
7 張諾;吳丹;韓顏顏;蔡燕燕;李茹;趙燕芳;魏琴;;核酸與有機小分子反應機理的熒光特性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0年06期
8 朱鏗,李娜,李克安,童沈陽;蛋白質與有機小分子反應機理的研究[J];化學試劑;1999年01期
9 劉靜;房喻;;有機小分子膠凝劑研究取得新進展[J];科學通報;2008年17期
10 陳金娥;張海容;;β-環(huán)糊精/萘酚對有機小分子識別作用研究[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偉;新型有機小分子/共軛聚合物的合成與光電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廖俊旭;新型BODIPY衍生物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3 張明明;環(huán)境刺激響應有機小分子凝膠自組裝行為及形貌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4 莫磊;(1)有機小分子催化的不對稱Michael加成反應及(2)穩(wěn)定的苯并異吡喃鹽與雙官能團苯乙烯的串聯(lián)反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5 高婷;有機小分子吸收能的精確計算:神經網絡與支持向量機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芳;單電荷有機小分子可控組裝與膜功能化研究[D];華僑大學;2013年
7 王幫根;從均相到多相:若干手性有機小分子不對稱催化反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傅玉琴;脯氨酸衍生的新型有機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催化不對稱碳—碳鍵形成反應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9 梁麗嬌;磷酸根陰離子家族與有機小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光分析化學[D];西南大學;2012年
10 林華;雙吲哚甲烷類化合物以及有機小分子催化的手性胺類化合物的合成[D];復旦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戀;金屬釕卟啉利用X-ray單晶衍射法鑒定有機小分子的結構[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程賀龍;有機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在Michael/Mannich反應中的催化應用[D];江蘇科技大學;2015年
3 夏倩;環(huán)境響應有機小分子凝膠的制備及應用[D];復旦大學;2012年
4 楊洪寶;雙組份有機小分子凝膠的合成與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5 湯忠凱;有機小分子及銥催化構建3-取代氧化吲哚骨架的手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6 盧新云;基于有機小分子與金屬共催化的分子內不對稱Aldol反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7 唐澤彪;含氰基的A-D-A型有機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5年
8 張平;新型有機小分子凝膠劑的合成、組裝及性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9 張建;醇溶性有機小分子陰極界面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及在有機光伏器件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10 劉麗麗;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NH_2-UIO-66和Eu/Zr-MOFs的合成、結構及對有機小分子和F~-離子的熒光傳感作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865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288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