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和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接枝聚合及材料性能研究
本文關鍵詞:二氧化硅和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接枝聚合及材料性能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有機 無機雜化材料自開發(fā)以來,已經在電子、光學、生物納米、催化、半導體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納米二氧化硅和氧化石墨烯(GO)作為新型的無機材料,是有機高分子材料的良好載體,所得雜化材料具有優(yōu)異的物理化學穩(wěn)定性,因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青睞。本研究結合可逆加成-斷裂鏈轉移(RAFT)聚合和偶聯(lián)反應,將季銨化反應和環(huán)氧-羧基開環(huán)反應引入到固相表面接枝過程,制備了二氧化硅-聚合物和GO-聚合物雜化材料,并探索了雜化材料的表面性能、熱性能和分散穩(wěn)定性。主要研究內容如下:1)納米二氧化硅顆粒表面接枝線型、梳形和牙刷狀共聚物刷雜化樣品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從含有硅氧烷和烷基溴的RAFT試劑二硫代苯甲酸4-(三甲氧基硅基)芐酯(TBDB)出發(fā),采用兩步反應制備了季銨化雜化樣品。先以TBDB為偶聯(lián)劑和RAFT試劑,采用一鍋化硅氧烷-羥基偶聯(lián)和RAFT接枝聚合,合成了二氧化硅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的雜化樣品(Si O2-g-PDMA,G1)。再采用小分子溴化物或溴端基聚合物和G1進行季銨化反應,得到二氧化硅表面接枝線型和梳形聚合物的雜化樣品;或者采用G1、4-硫代苯甲酰硫基-4-氰基戊酸3-溴丙酯(BBCP)和單體為原料,在季銨化反應的同時進行RAFT擴鏈聚合,得到了表面接枝牙刷狀共聚物的雜化樣品。研究結果表明:梳形和牙刷狀聚合物接枝過程中,接枝聚合物的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指數(shù)較低(PDI=1.08-1.14);當聚合物分子量約為2710-7510 g mol-1時,相應摩爾接枝率約為38.3-80.4μmol g-1。對于G1樣品來說,Tg(G1)比Tg(PDMA)略有升高,DLS結果表明PDMA鏈段在44℃由親水性向疏水性轉變,流體力學直徑顯著增加。在25℃和50℃下測試了雜化膜的水接觸角,結果表明:G1膜在溫度高于LCST時,疏水性增加;季銨化雜化膜的表面浸潤性可以在一個較廣的范圍內變化(CA(25 o C)=21.3o~89.1o,CA(50 o C)=30.2o~85.4o),并且所有雜化膜均具有一定溫度依賴的表面浸潤功能。當溫度由25℃升高至50℃時,含PNIPAM鏈段的雜化膜因PNIPAM鏈段的親水向疏水轉變而變得更加疏水,其余季銨化雜化膜(包括小分子季銨化和聚合物鏈季銨化)均因季銨化基團的存在而或多或少地更加親水。由于雜化粒子具有溫敏型表面浸潤性能,它們在功能乳化劑、抗菌材料和表界面材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2)GO表面接枝高達四嵌段線型聚合物復合樣品的合成及表征:合成了末端環(huán)氧化的RAFT試劑4-硫代苯甲酰硫基-4-氰基戊酸縮水甘油酯(GBCP),采用RAFT聚合和擴鏈反應合成了末端含有環(huán)氧基團的均聚物、兩嵌段和三嵌段共聚物。然后,采用一鍋化環(huán)氧-羧基開環(huán)反應和RAFT擴鏈聚合,在GO表面化學接枝了均聚物、二至四嵌段共聚物刷。對含有聚丙烯酸叔丁酯鏈段的復合樣品進行水解,制備了具p H響應聚丙烯酸鏈段的納米復合物。采用1H NMR和GPC等測試手段表征了聚合物,采用IR、Raman、XRD、TGA、XPS等測試手段對復合材料的結構和性能進行了分析表征。從熱失重測試可以看出,復合物中接枝均聚物的重量接枝率(定義為接枝聚合物和GO載體的重量比)為165-172%,嵌段共聚物的重量接枝率為66.9-92.3%。聚合物在GO表面的有效接枝,說明RAFT聚合與環(huán)氧-羧基開環(huán)反應具有較好的兼容性。研究了各種復合樣品在不同溶劑中的分散穩(wěn)定性,并采用SEM和TEM測試了復合樣品在不同溶液中所呈現(xiàn)的微觀形貌,主要為層狀、顆粒狀和網狀等形貌。將末端含聚丙烯酸鏈段的復合樣品分散在p H 10的水溶液中,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復合樣品在堿性環(huán)境下形成顆粒狀、花瓣狀等形貌。本研究發(fā)展了一種高效合成氧化石墨烯-聚合物復合物的方法,所制備的樣品在功能膜材料、改性和添加劑等方面具有潛在應用。綜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在二氧化硅和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化學接枝了線型、梳形和牙刷狀聚合物刷,并對雜化材料的結構、組成、性能等進行了測試表征,初步探索了它們在刺激響應表面材料方面的潛在應用。本研究為制備特殊功能的有機 無機雜化材料提供了新的合成方法,合成過程簡便,反應條件溫和,對羥基化固相載體的表面修飾及功能化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納米二氧化硅 氧化石墨烯 RAFT聚合 季銨化反應 有機 無機雜化材料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O631.5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0-45
- 1.1 有機 無機雜化材料的主要合成策略11-31
- 1.1.1 非共價功能化11-15
- 1.1.2 共價功能化15-31
- 1.2 二氧化硅/石墨烯雜化材料的性能及應用31-34
- 1.2.1 熱學性能32
- 1.2.2 力學性能32
- 1.2.3 光電性能32-33
- 1.2.4 化學性能33
- 1.2.5 生物醫(yī)用33-34
- 1.3 本課題的目的與意義34-35
- 1.4 參考文獻35-45
- 第二章 二氧化硅納米粒子接枝季銨化刷形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45-74
- 2.1 引言45-47
- 2.2 實驗部分47-51
- 2.2.1 實驗原料47-48
- 2.2.2 納米二氧化硅的合成48
- 2.2.3 TBDB的合成48
- 2.2.4 一鍋法在二氧化硅表面接枝PDMA48-49
- 2.2.5 表面接枝季銨化線型聚合物雜化樣品的合成49
- 2.2.6 二氧化硅表面接枝梳形共聚物樣品的合成49-50
- 2.2.7 RAFT和季銨化串聯(lián)反應在二氧化硅表面接枝刷形共聚物50
- 2.2.8 含PSt鏈段雜化樣品的水解50
- 2.2.9 表征方法50-51
- 2.3 結果與討論51-66
- 2.3.1 一鍋法合成SiO2-g-PDMA51-55
- 2.3.2 表面接枝季銨化線型和梳形聚合物刷雜化樣品的合成與表征55-58
- 2.3.4 表面接枝季銨化牙刷狀共聚物雜化樣品的合成與表征58-63
- 2.3.5 雜化膜的表面浸潤性能研究63-66
- 2.4 結論66-67
- 2.5 參考文獻67-74
- 第三章 串聯(lián)法合成氧化石墨烯 聚合物復合物及其結構表征74-102
- 3.1 前言74-76
- 3.2 實驗部分76-81
- 3.2.1 實驗原料76-77
- 3.2.2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77
- 3.2.3 GBCP的合成77-78
- 3.2.4 環(huán)氧化大分子鏈轉移劑的合成78-79
- 3.2.5 GO表面接枝均聚物的合成79-80
- 3.2.6 GO表面接枝嵌段共聚物復合樣品的合成80-81
- 3.2.7 含PtBA鏈段復合樣品的水解81
- 3.2.8 表征方法81
- 3.3 結果與討論81-98
- 3.3.1 環(huán)氧化鏈轉移劑的合成81-83
- 3.3.2 三嵌段共聚物的合成83-86
- 3.3.3 接枝過程中游離聚合物的測試與表征86-89
- 3.3.4 GO表面接枝共聚物刷復合樣品的表征89-98
- 3.4 結論98
- 3.5 參考文獻98-102
- 第四章 總結與展望102-104
- 文章錄用及發(fā)表情況104-105
- 致謝105-10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科學家首次用納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帶[J];電子元件與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進展[J];高科技與產業(yè)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開發(fā)出在藍寶石底板上制備石墨烯的技術[J];硅酸鹽通報;2009年04期
5 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進展[J];現(xiàn)代物理知識;2009年04期
6 傅強;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學研究進展[J];科學通報;2009年18期
7 ;納米中心石墨烯相變研究取得新進展[J];電子元件與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貴;李振;;石墨烯研究進展[J];化學進展;2009年12期
9 張偉娜;何偉;張新荔;;石墨烯的制備方法及其應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萬勇;馬廷燦;馮瑞華;黃健;潘懿;;石墨烯國際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J];科學觀察;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成會明;;石墨烯的制備與應用探索[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錢文;郝瑞;侯仰龍;;液相剝離制備高質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3 張甲;胡平安;王振龍;李樂;;石墨烯制備技術與應用研究的最新進展[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第3分冊)[C];2010年
4 趙東林;白利忠;謝衛(wèi)剛;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備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第7分冊)[C];2010年
5 沈志剛;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備石墨烯研究[A];顆粒學最新進展研討會——暨第十屆全國顆粒制備與處理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王冕;錢林茂;;石墨烯的微觀摩擦行為研究[A];2011年全國青年摩擦學與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趙福剛;李維實;;樹枝狀結構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吳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無機石墨烯材料:計算與實驗的結合[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4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吳迪;彭海琳;劉忠范;;石墨烯光化學修飾及尺寸效應研究[A];2011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進展[N];中國化工報;2009年
2 劉霞;韓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觸摸屏[N];科技日報;2010年
3 記者 王艷紅;“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4 本報記者 李好宇 張們捷(實習) 特約記者 李季;石墨烯未來應用的十大猜想[N];電腦報;2010年
5 證券時報記者 向南;石墨烯貴過黃金15倍 生產不易炒作先行[N];證券時報;2010年
6 本報特約撰稿 吳康迪;石墨烯 何以結緣諾貝爾獎[N];計算機世界;2010年
7 記者 謝榮 通訊員 夏永祥 陳海泉 張光杰;石墨烯在泰實現(xiàn)產業(yè)化[N];泰州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紀愛玲;石墨烯:市場未啟 炒作先行[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11年
9 周科競;再說石墨烯的是與非[N];北京商報;2011年
10 王小龍;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紙硬如鋼[N];科技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呂敏;雙層石墨烯的電和磁響應[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羅大超;化學修飾石墨烯的分離與評價[D];北京化工大學;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飾[D];北京化工大學;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復機理的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盛凱旋;石墨烯組裝體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應用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6 姜麗麗;石墨烯及其復合薄膜在電極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7 姚成立;多級結構石墨烯/無機非金屬復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機理研究[D];安徽大學;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與自旋極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還原電催化劑的理論計算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10 王義;石墨烯的模板導向制備及在電化學儲能和腫瘤靶向診療方面的應用[D];復旦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詹曉偉;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觀結構及其對電化學性能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11年
3 苗偉;石墨烯制備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蔡宇凱;一種新型結構的石墨烯納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2年
5 金麗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學效應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6 黃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與尺度效應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7 劉汝盟;石墨烯熱振動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8 雷軍;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備與表征[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價功能化修飾及載藥系統(tǒng)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備[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二氧化硅和氧化石墨烯的表面接枝聚合及材料性能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36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25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