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苯并吡喃腈熒光團檢測偶氮還原酶的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和生物成像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fluorescent probes and fluorescent imag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ct small species in living cells and animals. Azoreductase is an important enzyme in human body. The level of azoreductase in tum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hypoxia. The determination of azoreductase level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anoxia of tumor (the degree of anoxia of tumor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judge whether it is benign or malignant), so it is important to detect the level of azoreductase. The detection of azoreductase in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 by fluorescence probe and fluorescence biometric imag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iomedicine and clinical diagnosis. A photophysical fluorescent probe for the detection of azoreductase was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e probe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fluorescence imaging of azoreductase in living cells, nematodes and mice.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1. I hav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hree kinds of benzopyranonitrile fluorescent groups and studied their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ximum emission wavelength of fluorescent group C3 in DMF PBS buffer solution (0.02 MN pH 7.4) (V/V=5:5) was at 675 nm, and reached the near infrared fluorescence emission region (650-900 nm). Secondly, I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two new fluorescent probes S1 and S2 for detecting azo reductase based on fluorescent group C3, and studied the fluorescence recognition and imaging properties of these two fluorescent probes for azoreductase. It was found that both S _ 1 and S _ 2 showed spectral changes from red fluorescence to green fluorescence emission for azo reductase. The mechanism of probe S1 and azoreductas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be S1 in biological fluorescence imaging (cell, nematode and mouse tumor tissue)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be S1 had good spectral response and biocompatibility to azo reductase and could be successfully used to detect azo reductase in living cells and tissues.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O65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義國,許玫英,郭俊,岑英華,孫國萍;細菌偶氮還原研究進展[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5年05期
2 柳廣飛;周集體;王競;周覓;;Rhodobacter sphaeroides偶氮還原酶三級結構同源建模與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3 李可,張肇銘,劉曉輝,熊琦,裴雁曦;沼澤紅假單胞菌偶氮還原酶新基因的克隆表達[J];生物技術;2004年03期
4 杜翠紅;高體琪;張稚蘭;周集體;;偶氮染料脫色菌株AZR偶氮還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微生物學通報;2009年10期
5 杜光映輝;崔岱宗;張寧;趙敏;李國芳;古曉旭;;響應面法優(yōu)化大腸桿菌CD-2產(chǎn)偶氮還原酶培養(yǎng)基的條件[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6 周覓;柳廣飛;周集體;金若菲;陳明翔;王艷青;;醌還原酶-醌類化合物對偶氮染料脫色的作用[J];環(huán)境科學;2009年06期
7 陳杏娟;許玫英;李光飛;孫國萍;;脫色希瓦氏菌S12非特異性偶氮還原酶基因表達及特性[J];微生物學報;2009年10期
8 柳廣飛;周集體;王競;曲媛媛;宋智勇;;細菌對偶氮染料的降解及偶氮還原酶的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06年04期
9 王可;馬會民;;對生物環(huán)境因素敏感的熒光探針[J];化學進展;2010年08期
10 王姍姍;;小分子熒光探針在硫醇檢測中的最新研究進展[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柳廣飛;周集體;王競;呂紅;金若非;;偶氮還原酶AZR的結構與定點突變研究[A];第十次全國環(huán)境微生物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董小虎;劉志洪;蔡汝秀;;新型雙光子鈣離子熒光探針[A];第十屆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年會暨第十屆全國原子光譜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鄭小蘭;樊曉星;閆敏;孫丹;鄭洪;;一種新型高選擇性次氯酸熒光探針[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9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4 童愛軍;向宇;;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其在陰、陽離子識別中的分析應用[A];第八屆全國發(fā)光分析暨動力學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楊秉勤;田敏;武祥龍;郭媛;史真;;蛋白標記熒光探針的合成[A];第五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曹立;陳文彬;席真;;基于熒光共振能量轉移探針的設計合成及其性質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化學生物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7 朱浩;劉曉健;樊江莉;彭孝軍;;反應型銅離子熒光探針[A];第六屆全國物理無機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8 張冠軍;王利民;張良;陳志俊;;基于高性能有機顏料功能化的熒光探針用于氟離子檢測[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全國氟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9 李國平;江華;;一氧化氮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研究[A];全國第十六屆大環(huán)化學暨第八屆超分子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曹立俠;李沙瑜;楊國強;;一種新型的關于氨基酸識別熒光探針的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光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新華;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降解偶氮染料的機理及偶氮還原酶活性位點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2017年
2 柳廣飛;偶氮還原酶AZR的結構模型與功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3 胡星;強靜磁場對細菌的生物效應及其對偶氮染料降解的強化機制[D];上海大學;2011年
4 黃昆;細胞器靶向探針合成及熒光成像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7年
5 劉暢;氧雜蒽反應型熒光探針合成及細胞成像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7年
6 樊麗;新型pH熒光探針的研究及其在細胞成像中的應用[D];山西大學;2014年
7 劉景;有機熒光探針的構建及生物傳感研究[D];山西大學;2014年
8 彭夢姣;一系列新型有機功能小分子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性質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9 劉姝兟;若干低濃度無機離子的富集與檢測過程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10 王曉菊;雙組分熒光探針的構建及對單糖和糖苷的檢測[D];山西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紅菊;偶氮還原酶結合二氧化鈦光催化降解偶氮染料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周覓;偶氮還原酶的醌還原活性及其介導脫色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3 李可;沼澤紅假單胞菌對活性紫KBR的脫色及其偶氮還原酶新基因片段的克隆與表達[D];山西大學;2004年
4 王正芳;新型含二氟硼結構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其在生物活性物質檢測與成像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夏帥;合成羅丹明B類衍生物熒光探針及利用Smiles重排合成苯并VA嗪酮類血小板聚集抑制劑[D];西南大學;2015年
6 彭文;基于香豆素的硫化氫/硫醇雙通道熒光探針的合成及其應用[D];河北大學;2015年
7 焦曉潔;基于新型熒光染料的小分子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性能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8 魏婷;基于萘二甲酸酐的熒光探針分子的設計合成及性質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5年
9 查佳玉;新型熒光探針分子的設計合成及細胞成像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10 王麗娟;基于喹啉新型銅離子(Ⅱ)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2667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2266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