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雙苯并咪唑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制備和性能
本文關鍵詞:基于雙苯并咪唑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制備和性能
更多相關文章: 有機無機雜化凝膠 染料吸附 分子間氫鍵 密度泛函理論 分子中原子理論 染料吸附機理
【摘要】:本文以合成具有較好吸附性能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為目的,以2,6-二苯并咪唑吡啶(L)及方酸為有機原料,考察了在無金屬離子及Zn(Ⅱ)或Ni(Ⅱ)的高氯酸鹽作用下形成有機無機雜化凝膠材料的條件。通過對形成凝膠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對凝膠材料中部分成分對染料的吸附因素進行的驗證性實驗,揭示分子結構與吸附性能的關系,為獲得針對特定材料的高效吸附劑奠定基礎。主要研究內(nèi)容如下:1)以2,6-二苯并咪唑吡啶和方酸為有機配體,高氯酸鹽為模板,在溶劑DMF(N,N-二甲基甲酰胺)中,合成了有機無機雜化凝膠。對凝膠材料分別進行了紅外光譜、光學顯微鏡、電鏡掃描和透射電鏡的表征,測試了化學刺激響應、流變性能和對染料吸附性能。研究結果表明,在溶劑DMF中L與Zn(Ⅱ)可以形成凝膠,而且在加入方酸后,該凝膠的機械強度和凝膠的剛度顯著增加。樣品在光學顯微鏡下呈現(xiàn)的都是針狀,而在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下可看到具有不同的形態(tài)。與網(wǎng)絡形狀的纖維和團簇相比,具有鏈狀的網(wǎng)絡結構和纖維狀形態(tài)的凝膠樣品有更好的機械和染料吸附性能。凝膠材料對有機染料甲基橙的吸附實驗表明:吸附量為12.15-15.38 mg.g-1。根據(jù)上述實驗結果提出了配體、方酸和金屬鹽離子三者間可能的結構和凝膠形成的機理。2)為了說明凝膠材料的可能分子結構,通過將2,6-二苯并咪唑與1當量的方酸在乙醇中回流得到固體。在氘代的二甲基亞砜中得到了方酸與2,6-二苯并咪唑的超分子化合物,采用X-射線單晶衍射對其結構進行了表征。晶體結構分析表明:超分子是通過π-π堆積和分子之間氫鍵所形成的一維鏈狀的聚合物。實驗研究了溫度和CCl_4的濃度的改變對聚合物中氫鍵的影響。此外,用密度泛函理論和分子中原子理論對其進行了理論分析,計算結果表明分子間的鍵能分別是135.65和49.40J·mol-1。3)在研究凝膠材料對染料的吸附性能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高氯酸鹽對亞甲基藍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為了進一步弄清楚所合成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見內(nèi)容1)中高氯酸鹽的作用原理,對高氯酸鹽吸附染料所得的樣品進行了XPS,XRD和pH的測定,通過與其他金屬鹽的對比實驗,探究了其對亞甲基的吸附的機理。用高氯酸鹽對亞甲基藍進行了動態(tài)吸附實驗,研究了時間和吸附量對吸附率的影響,并將這一實驗結果與靜態(tài)吸附進行對比。實驗結果表明,靜態(tài)吸附主要是高氯酸根離子與亞甲基藍的絡合作用形成的藍色固體沉降,而動態(tài)實驗中的吸附則是因為絡合作用、金屬鹽和酸度大小綜合作用的結果。本工作為設計新型材料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為以上凝膠材料的吸附機理提供很好的實驗證明。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427.26;O647.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有機無機雜化涂料[J];涂料技術與文摘;2012年01期
2 王群;郭紅霞;李永卿;宋曉輝;;有機/無機雜化復合木材的制備與性能[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6年08期
3 陳麗;章永化;史博;吳國鋒;馮雪雁;;耐刮傷有機/無機雜化涂層的制備和性能研究[J];涂料工業(yè);2007年06期
4 史鐵鈞,王華林,裘小寧;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研究進展[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1期
5 王華林,余錫賓,王長友;聚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氧化鈦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制備[J];應用化學;1998年05期
6 ;有機無機雜化涂料[J];涂料技術與文摘;2007年10期
7 華軍利;文秀芳;鄭大鋒;皮丕輝;程江;楊卓如;;有機 無機雜化超疏水涂層的制備[J];電鍍與涂飾;2009年12期
8 吳慶華,逄杰斌,丘坤元,危巖;非表面活性劑模板法合成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修飾的有機/無機雜化中孔材料[J];高分子學報;2001年04期
9 ;有機無機雜化涂料[J];涂料技術與文摘;2012年10期
10 袁騰;周顯宏;王鋒;胡劍青;涂偉萍;;UV固化有機無機雜化透明耐磨硬質(zhì)涂層研究進展[J];涂料工業(yè);2013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付明來;郭國聰;;基于無機硫化物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上冊)[C];2006年
2 武金龍;王超群;卓仁禧;程巳雪;;高分子/無機雜化納米藥物共傳遞系統(tǒng)的制備與性能研究[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H:醫(yī)用高分子[C];2013年
3 余輝;郭娟;陳筱誠;龍英才;;~(13)C核磁表征與DFT模擬在有機/無機雜化沸石合成與改性中的應用[A];第十五屆全國分子篩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4 吳剛;吳彤;劉擁華;孫培育;西村透;;聚苯乙烯/介孔分子篩復合材料中的獨特界面結構—“紅毛丹”狀有機/無機雜化粒子的形成[A];2006年全國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張斌;朱道本;;有機無機雜化π共軛材料的電磁雙功能化探索[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6分會:π-共軛材料[C];2014年
6 曹麗麗;劉陟;郭巍;王蕾;崔得良;陶緒堂;;利用原位多晶X-射線粉末衍射和傅里葉變換紅外測試方法對新有機/無機雜化晶體三(4-氯苯胺)五溴合鎘(Ⅱ)的研究:熱穩(wěn)定性和抑制熱分解的途徑[A];中國晶體學會第五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大會(晶體生長分會場)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楊亞楠;蔡靜;陳學思;莊秀麗;景遐斌;;磺化聚乳酸/納米TiO_2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制備[A];200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華林;有機聚合物/SiO_2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浩;有機無機雜化改性酚醛疏水及耐熱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曹嬌;分級ZnO納米結構在能源器件中的應用[D];上海大學;2015年
3 陳晨;氨基酸用作界面層的有機—無機雜化光電子器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4 李瑞科;柔性硅基有機/無機雜化太陽能電池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6年
5 吳上;基于氟康唑和多釩酸的有機—無機雜化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質(zhì)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6 胡愛彬;基于雙苯并咪唑的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制備和性能[D];武漢工程大學;2016年
7 何玉娟;純鎂表面有機—無機雜化保護膜防腐性能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8 華軍利;有機無機雜化超疏水涂層的制備[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晟;新型有機—無機雜化非線性光學材料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10 董智賢;聚乳酸/二氧化硅/二氧化鈦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合成與表征[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136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13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