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產(chǎn)物類水合物動力學抑制劑分子模擬研究
本文關鍵詞:天然產(chǎn)物類水合物動力學抑制劑分子模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甲烷水合物 天然產(chǎn)物 動力學抑制劑 分子動力學模擬
【摘要】:目前開發(fā)的動力學抑制劑多為酰胺基聚合物,其耐用過冷度較低,降解性差,環(huán)境污染大,探尋能在高過冷度下應用、環(huán)境友好的動力學抑制劑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天然產(chǎn)物因具有高降解性、環(huán)境友好等特點而受到廣泛的關注,氨基酸、殼聚糖、淀粉、果膠等天然產(chǎn)物都具有較好的水合物抑制效果,但相關抑制機理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研究殼聚糖、淀粉、果膠等三種多糖類天然產(chǎn)物對甲烷水合物生長過程的影響,微觀分析多糖類物質(zhì)的不同官能團的抑制作用,探究了六元環(huán)的葡萄糖、五元環(huán)的果糖以及線性的核糖等單糖單元對甲烷水合物的作用機理,為多糖類天然產(chǎn)物動力學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提供理論依據(jù)。論文選用Gromacs分子模擬軟件,在NPT系綜、260K、15MPa條件下模擬20 ns,通過分析體系的構象圖、碳原子的徑向分布函數(shù)、甲烷的密度分布以及體系的能量圖等參數(shù)考察不同糖類物質(zhì)對甲烷水合物生長過程的影響。首先考察了純甲烷水合物生長體系,研究發(fā)現(xiàn),純甲烷-水體系沒有出現(xiàn)甲烷氣泡現(xiàn)象,甲烷水合物從晶體界面處開始生長,生長速度快,體系能量在3 ns時刻達到平衡。添加不同濃度的殼聚糖時,在一定的濃度范圍內(nèi),高濃度的殼聚糖的抑制性能優(yōu)于低濃度的殼聚糖體系。2.26 wt%殼聚糖體系能量在5.0 ns時達到平衡;3.53 wt%殼聚糖體系能量在6.5 ns時刻達到平衡狀態(tài)。殼聚糖分子的氨基、羥基等活性官能團與水分子作用形成氫鍵,擾亂了水分子的有序狀態(tài)。體系中出現(xiàn)明顯的氣泡現(xiàn)象,增大了甲烷分子的傳質(zhì)阻力,降低了水合物的生長速度。2.09 wt%、3.09 wt%淀粉在260 K、15 MPa下對甲烷水合物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9 wt%淀粉體系能量在5.0 ns時達到平衡;3.09 wt%淀粉體系能量在6.0 ns時達到平衡。體系中淀粉分子的活性官能團與周圍的水分子作用,擾亂水分子的有序結構,葡萄糖單元的環(huán)狀結構在空間上阻礙了甲烷、水分子的運動。添加果膠的甲烷水合物體系中,2.46 wt%果膠體系在6 ns時刻體系能量快速下降達到平衡值;在3.62 wt%果膠體系在12 ns體系能量達到平衡狀態(tài)。體系中出現(xiàn)甲烷氣泡,果膠分子在氣液界面處形成一層聚合物層增加了氣液傳質(zhì)的阻力,加大了水合物生成的難度。果膠分子中的雙鍵氧與水分子形成眾多氫鍵,極大程度上擾亂了水分子的有序結構。比較殼聚糖、淀粉、果膠的模擬結果可得到,果膠的抑制性能優(yōu)于殼聚糖、淀粉。果膠分子中雙鍵氧原子、殼聚糖的氮原子、淀粉的氧原子與水分子形成氫鍵的相互作用能分別為-40.30 KJ/mol、-31.60 KJ/mol、-33.80 KJ/mol,果膠雙鍵氧原子的相互作用能最大,形成氫鍵能力最強,對水分子的擾亂作用較大,使得果膠的抑制性能較好。考察了六元環(huán)的葡萄糖、五元環(huán)的果糖和線性的核糖等單糖體系中糖類環(huán)狀結構對甲烷水合物的抑制影響,結果顯示,葡萄糖、果糖和核糖能量平衡的時間分別為5.5 ns、5.5 ns、5.0 ns;單糖的六元環(huán)、五元環(huán)等環(huán)狀結構在水合物生長過程中起到空間阻礙作用。通過分析糖類物質(zhì)與甲烷水合物中水分子形成氫鍵的數(shù)量以及活性官能團與水分子形成氫鍵的能力,提出了層阻擾亂機理,糖類物質(zhì)傾向處于氣液界面處,增大客體、水分子的層傳質(zhì)阻力;同時,糖類物質(zhì)的活性官能團與周圍的水分子形成氫鍵作用,擾亂了水分子的有序結構。
【關鍵詞】:甲烷水合物 天然產(chǎn)物 動力學抑制劑 分子動力學模擬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36.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緒論11-25
- 1.1 引言11-12
- 1.2 水合物動力學抑制劑的研究進展12-19
- 1.2.1 聚酰胺類動力學抑制劑12-15
- 1.2.2 離子液體類動力學抑制劑15-17
- 1.2.3 天然產(chǎn)物類動力學抑制劑17-19
- 1.3 水合物動力學抑制劑的抑制機理19-23
- 1.3.1 吸附機理19-21
- 1.3.2 擾亂機理21-22
- 1.3.3 層傳質(zhì)阻礙機理22-23
- 1.3.4 其他機理23
- 1.4 本文研究意義及內(nèi)容23-25
- 第二章 模型建立與方法參數(shù)25-32
- 2.1 模型結構25-26
- 2.1.1 甲烷水合物生長模型25-26
- 2.1.2 抑制體系模型26
- 2.2 模型方法參數(shù)26
- 2.3 結果分析26-31
- 2.3.1 構象分析27-28
- 2.3.2 碳原子徑向分布函數(shù)28-29
- 2.3.3 密度分析29-30
- 2.3.4 能量分析30-31
- 2.4 本章小結31-32
- 第三章 多糖類物質(zhì)的抑制性能研究32-53
- 3.1 殼聚糖的抑制性能32-39
- 3.1.1 構象分析32-34
- 3.1.2 碳原子徑向分布函數(shù)34-36
- 3.1.3 密度分析36-37
- 3.1.4 能量分析37-39
- 3.2 淀粉的抑制性能39-45
- 3.2.1 構象分析39-41
- 3.2.2 碳原子徑向分布函數(shù)41-43
- 3.2.3 密度分析43-44
- 3.2.4 能量分析44-45
- 3.3 果膠的抑制性能45-52
- 3.3.1 構象分析46-48
- 3.3.2 碳原子徑向分布函數(shù)48-50
- 3.3.3 密度分析50-51
- 3.3.4 能量分析51-52
- 3.4 本章小結52-53
- 第四章 單糖類物質(zhì)的抑制性能研究53-66
- 4.1 葡萄糖的抑制性能53-57
- 4.1.1 構象分析53-55
- 4.1.2 碳原子徑向分布函數(shù)55-56
- 4.1.3 密度分析56-57
- 4.1.4 能量分析57
- 4.2 果糖的抑制性能57-61
- 4.2.1 構象分析57-58
- 4.2.2 碳原子徑向分布函數(shù)58-59
- 4.2.3 密度分析59-60
- 4.2.4 能量分析60-61
- 4.3 核糖的抑制性能61-65
- 4.3.1 構象分析61-62
- 4.3.2 碳原子徑向分布函數(shù)62-63
- 4.3.3 密度分析63-64
- 4.3.4 能量分析64-65
- 4.4 本章小結65-66
- 第五章 糖類抑制劑的作用機理研究66-76
- 5.1 能量平衡時間66-67
- 5.2 機理分析67-75
- 5.2.1 氫鍵數(shù)量69-73
- 5.2.2 相互作用能73-75
- 5.3 本章小結75-76
- 結論76-78
- 參考文獻78-83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成就83-84
- 致謝84-85
- 附件8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高偉;業(yè)渝光;張劍;劉昌嶺;王家生;;水合物儲運技術新進展——記第6屆國際水合物大會[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8年11期
2 李文革;尹國君;劉文寶;王志超;陳強;;淺談水合物生成預測方法[J];鉆采工藝;2008年S1期
3 顏榮濤;韋昌富;傅鑫暉;鐘曉斌;肖桂元;;水合物賦存模式對含水合物土力學特性的影響[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3年S2期
4 馮濤,宋承毅,李玉星;水合物形成預測及防止措施優(yōu)化研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1年05期
5 唐中華;張元澤;鐘水清;帥志芬;熊繼有;;天絲氣水合物勘探及H型水合物的儲藏特性研究[J];天然氣經(jīng)濟;2004年02期
6 Lan Lerche ,Elchin Bagirov ,謝力;形成水合物的基本條件[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4年05期
7 黃犢子;樊栓獅;梁德青;馮自平;;水合物合成及導熱系數(shù)測定[J];地球物理學報;2005年05期
8 王文娟;陳建文;竇振亞;張劍;;海底微生物在水合物識別中的應用[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6年12期
9 王沫;林元華;劉殿福;張勇;閆振來;;氣井井筒水合物預測研究[J];斷塊油氣田;2008年06期
10 董福海;臧小亞;樊栓獅;梁德青;;注甲醇溶液分解丙烷水合物實驗模擬[J];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曉兵;王麗;王淑云;趙京;王愛蘭;;四氫呋喃水合物沉積物力學性質(zhì)研究[A];第十三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樹林;陳多福;;白云凹陷水合物成藏條件研究及水合物的預測[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關進安;梁德青;吳能友;萬麗華;李棟梁;;南海北部神狐區(qū)域海底沉積層工程地質(zhì)條件對水合物成藏影響[A];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呂萬軍;郭依群;莊新國;梁金強;沈銘;黃國成;;海底沉積物中水合物成礦機理與分布規(guī)律[A];海洋地質(zhì)、礦產(chǎn)資源與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矯濱田;魯曉兵;;水合物開采后的地層穩(wěn)定性[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劉偉安;王均;楊秀夫;何玉發(fā);魏劍飛;黃小龍;趙維青;劉保波;;水合物安全處理推薦[A];第二十屆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地區(qū)職業(yè)安全健康學術研討會暨中國職業(yè)安全健康協(xié)會2012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孫志高;劉成剛;;環(huán)戊烷水合物生長過程實驗研究[A];走中國創(chuàng)造之路——2011中國制冷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魏晶晶;謝應明;劉道平;;水合物在蓄冷及制冷(熱泵)領域的應用[A];中國制冷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閆柯樂;孫長宇;申得濟;尹海霞;陳光進;;聯(lián)用型水合物抑制劑研究[A];第七屆全國能源與熱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10 徐文新;陳多福;陳先沛;陳光謙;;天然氣組成對水合物形成的影響及災害預防研究[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春溪;氣水合物提取天然氣三種方法[N];中國石油報;2003年
2 陳偉立;我國近海可燃冰調(diào)研方興未艾[N];中國石化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杰;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地震響應與特征分析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2 王菲菲;二氧化碳置換甲烷水合物微觀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5年
3 王吉亮;高富集度天然氣水合物儲層地球物理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鄭明明;人造水合物巖心研制與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6年
5 胡高偉;南海沉積物的水合物聲學特性模擬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0年
6 張劍;多孔介質(zhì)中水合物飽和度與聲波速度關系的實驗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7 陳多福;海底天然氣滲漏系統(tǒng)水合物形成分解動力學及微生物作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4年
8 阮徐可;多孔介質(zhì)中水合物開采影響因素的實驗和數(shù)值模擬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9 劉崇峻;藥物水合物結晶熱力學及轉(zhuǎn)晶過程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10 楊明軍;原位條件下水合物形成與分解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靜;長距離輸氣管道的水合物生成預測[D];長江大學;2015年
2 劉海紅;水合物顆粒受力及聚結特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3 陸忠;LNG外輸管線投產(chǎn)水合物及低溫應力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4 齊東明;海上氣田開發(fā)過程中水合物形成預測及防治措施[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5 劉雪芝;常壓碳化法制備碳酸鎂水合物的新工藝[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6 姚金奎;含水合物地層縱波速度與密度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7 徐昌暉;氣田生產(chǎn)系統(tǒng)中井筒水合物系統(tǒng)預測與防治技術[D];長江大學;2016年
8 胥萍;天然產(chǎn)物類水合物動力學抑制劑分子模擬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9 楊亮;水合物儲氫實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9年
10 張大平;加速合成四氫呋喃水合物實驗研究及水合物地層鉆探擾動有限元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1154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11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