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污泥復合調理方案研究
本文選題:含油污泥 + 污泥調理; 參考:《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3期
【摘要】:對石化企業(yè)污水處理廠含油污泥脫水性能進行研究,首先使用石油醚對其進行油水分離處理,真空抽濾后,測試濾餅的含水率,以含水率作為判別指標.探究生物質、臭氧和超聲調理3種方式,單一及復合調理對污泥脫水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3種方式單一調理最佳參數(shù),先進行臭氧化,臭氧的最佳投加量為0.1g/g,濾餅含水率為82.45%;再進行超聲處理,28kHz時間超聲波作用最佳為2min,濾餅含水率為74.61%;生物質與污泥干物質量比為2.5%時,濾餅含水率為62.7%;復合調理參數(shù)為臭氧投加量0.1g/g,超聲波時間2min,生物質與污泥干質比為2%時,濾餅的含水率達到59.76%.復合調理效果優(yōu)于單一調理,調理后污泥能夠自持燃燒.
[Abstract]:The dewatering performance of oily sludge in petrochem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studied. Firstly, oil and water were treated by petroleum ether. After vacuum filtration,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filter cake was measured,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was used as the discriminant index. The effects of biomass, ozone and ultrasonic conditioning on sludge dewater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parameters of the three ways are single conditioning, and the ozonation is carried out first. The optimum dosage of ozone is 0.1 g / g,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filter cake is 82.45; the best time of ultrasonic treatment is 2 minutes, and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filter cake is 74.61; when the ratio of biomass to dry sludge is 2.5, The water content of filter cake was 62.7, the compound conditioning parameters were ozone dosage 0.1 g / g, ultrasonic time 2 min, biomass to sludge dry matter ratio 2, the moisture content of filter cake reached 59.76%. The effect of compound conditioning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ingle conditioning, and the sludge can burn on its own after conditioning.
【作者單位】: 江蘇城鄉(xiāng)建設職業(yè)學院公共事業(yè)學院;常州大學環(huán)境與安全工程學院;
【基金】:2014常州市社會發(fā)展課題項目(CE20145029) 江蘇省高等職業(yè)院校國內高級訪問學者計劃資助項目(2014FX032)
【分類號】:X7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崇均;彭怡;譚雪梅;丁社光;陳盛明;盧鵬;傅敏;;低有機質剩余污泥微波法制備活性炭及其吸附性能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1期
2 李冠楠;夏雪娟;趙歡歡;吳雪瑩;楊蕊蓮;衡志杰;楊成飛;朱勇;;桑葉提取物泡騰片制備工藝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4期
3 何楚茵;金輝;卜淳煒;溫子成;李峗;;臭氧處理剩余污泥的減量化實驗研究[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2年11期
4 曹艷曉;吳俊鋒;馮曉西;;臭氧氧化剩余污泥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應用初探[J];給水排水;2010年01期
5 呂凱;季文芳;韓萍芳;呂效平;;超聲、臭氧處理石化污水廠剩余活性污泥研究[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09年05期
6 車承丹;吳少林;朱南文;壽宗奇;葉清;;含油污泥石油醚浸提技術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8年01期
7 薛向東;金奇庭;朱文芳;郭新超;;超聲預處理對污泥絮凝脫水性能的影響[J];中國給水排水;2006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魯璐;;智慧園區(qū)評價體系構建——基于CMM和COBIT框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3期
2 馬梅彥;;我國智慧園區(qū)研究綜述[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年33期
3 劉明;;高校輔導員團隊績效考核指標的構建及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6年08期
4 陳耿;楊旭;韓志耕;;基于信息熵的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研究[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6年06期
5 程平;張盧;;“互聯(lián)網+”下云會計AIS內部控制績效評價[J];會計之友;2016年02期
6 肖大梅;;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應用探析——以新華醫(yī)藥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5年31期
7 裴小兵;張麗麗;;基于質量門和CMM的復雜產品開發(fā)過程的質量評價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0期
8 夏月平;楊波;;基于多屬性模糊測度的中小企業(yè)信息化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年07期
9 柳巧玲;張金城;;基于CMM的ERP系統(tǒng)內部控制能力評估與提升[J];財會通訊;2014年34期
10 張慧彬;;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統(tǒng)內部風險探析[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君;;關于智慧園區(qū)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5年34期
2 洪勁飛;;智慧園區(qū)建設解決方案——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5年02期
3 何飛;;智慧園區(qū):產城融合的先行者[J];裝備制造;2013年11期
4 張凱書;張怡;嚴杰;;智慧園區(qū)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J];信息通信;2012年06期
5 盛巧玲;吳炎太;;基于生命周期、AHP與CMM的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評價方法[J];統(tǒng)計與決策;2012年02期
6 張擎;;智慧園區(qū):源于數(shù)字化 高于數(shù)字化[J];中國高新區(qū);2011年09期
7 溫鋒華;沈體雁;;園區(qū)系統(tǒng)規(guī)劃:轉型時期的產業(yè)園區(qū)智慧發(fā)展之道[J];規(guī)劃師;2011年09期
8 公艷;翁懷達;王成軍;;基于P-CMM的我國民營中小企業(yè)績效管理系統(tǒng)設計[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年12期
9 王玉珍;;中小企業(yè)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信息界;2010年Z1期
10 吳炎太;林斌;孫燁;;基于生命周期的信息系統(tǒng)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研究[J];審計研究;2009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戊生,常文興;從含油污泥中回收原油[J];環(huán)境保護科學;2001年02期
2 倪明鏡,劉曉軍;含油污泥深度調剖技術在河南油田的應用[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3年11期
3 鄒昌明;含油污泥的新用途[J];鐵道勞動安全衛(wèi)生與環(huán)保;2004年01期
4 唐金龍,杜新勇,郝志勇,張繼昌,趙玉鵬,譚洪來;含油污泥調剖技術研究及應用[J];鉆采工藝;2004年03期
5 宋丹;;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的研究[J];石油化工環(huán)境保護;2006年02期
6 荊國林;霍維晶;崔寶臣;;含油污泥中的原油回收[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7年12期
7 楊鋒;康利偉;劉芳;趙娜;魯明俊;;隴東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技術[J];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2008年01期
8 李軍;孫金壇;趙宇;;含油污泥處理新技術與設備研究[J];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2009年S1期
9 孫先長;羅云;萬濤;;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9年10期
10 李平;趙繼波;;油田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蔚新燕;康萬利;趙龍州;;一種含油污泥處理工藝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二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敬宜;谷晉川;劉卉;譚寶霞;;淺談含油污泥的處理方法[A];貫徹循環(huán)經濟促進法開發(fā)固體廢物資源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珂;朱建華;周勇;武本成;;含油污泥的高效脫水技術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五卷)[C];2013年
4 郭小平;;含油污泥萃取處理技術研究[A];第九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任雯;張明棟;;我國含油污泥管理制度與政策淺談[A];2014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第三章)[C];2014年
6 楊岳;李常青;江巖;劉發(fā)強;劉光利;;含油污泥資源化處理技術研究[A];中國化工學會2008年石油化工學術年會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7 鄒昌明;;鐵路機務、車輛系統(tǒng)含油污泥焚燒處理研制開發(fā)[A];鐵道學會環(huán)保委員會環(huán)境管理學組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賈云;;含油污泥處理及回收技術的研究進展[A];環(huán)境保護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C];2007年
9 侯影飛;張建;祝威;張冠瑛;王利君;;油田含油污泥熱解制備煙氣脫硫劑[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10 鄧皓;王蓉沙;張明棟;任雯;湯超;劉曉輝;;含油污泥改性作為應急吸附劑的可行性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云峰 倪明鏡;我國含油污泥處理技術獲新突破[N];中國石化報;2004年
2 王明堂;河南油田含油污泥有新價值[N];中國化工報;2009年
3 記者 杜中聞;中國石油含油污泥得到有效治理[N];中國石油報;2008年
4 王景春 林信勝;含油污泥回用增產原油[N];中國化工報;2012年
5 姜學斌;如何把含油污泥吃干榨盡?[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6 趙祚軍;含油污泥實現(xiàn)無害化處理[N];中國化工報;2005年
7 鄭偉;煉油廠含油污泥處理難題攻克[N];中國化工報;2005年
8 趙祚軍;河南油田含油污泥實現(xiàn)無害化處理[N];中國環(huán)境報;2005年
9 張明海;李明亮;劉新生;找到含油污泥綜合利用法[N];中國礦業(yè)報;2002年
10 通訊員 趙祚軍;河南油田含油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獲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毛飛燕;基于離心脫水的含油污泥油—水分離特性及分離機理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2 周陵生;異密度循環(huán)流化床焚燒含油污泥爐內整體模型[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3 鄭曉園;基于低場核磁共振弛豫特性含油污泥水和油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4 陳忠喜;大慶油田含油污水及含油污泥生化/物化處理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徐夢涵;基于界面修飾的高濃度固體顆粒懸浮液的制備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麗麗;超臨界CO_2萃取含油污泥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2 祝愿;含油污泥水洗分離實驗室研究及室外中試裝置設計開發(fā)[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3 朱嘉卉;含油污泥的理化特性研究與分析[D];浙江大學;2014年
4 梁瑛;撬裝式含油污泥焚燒爐燃燒特性模擬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5 崔寶玉;含油污泥調剖技術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6 郭皓;含油污泥的脫水處理及綜合利用初步探索[D];山東大學;2015年
7 李帥;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超聲波預處理—厭氧產甲烷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宋健;油田含油污泥熱洗處理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9 田耕虎;長6油層含油污泥復配深度調剖驅油技術研究與應用[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10 易大專;大慶油田含油污泥處理穩(wěn)定達標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274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82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