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無人機動態(tài)撞網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小型無人機動態(tài)撞網技術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撞網回收 軌跡線 比例導引 制導律 控制律 魯棒伺服 運動補償網絡
【摘要】:無人機動態(tài)撞網回收是一種不受場地限制的回收方式,適合在移動的艦船上使用。由于海況復雜,回收區(qū)域受限、控制等級高等因素給艦載機回收控制提出了諸多挑戰(zhàn),因此如何引導無人機以合理的飛行姿態(tài)和速度飛向攔截網的中心區(qū)域是當下亟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本論文以某無人機為被控對象,設計合理的撞網回收軌跡線,以及控制精度高、魯棒性強的制導律和控制律。論文首先建立典型艦船的運動模型,定量分析艦船航行運動和擾動運動對理想回收點的影響;通過建立樣例無人機非線性模型,分析其基本性能、機動性能和操縱性能,選取無人機典型工作點,給出機動飛行能限范圍,為回收軌跡線、制導律和控制律設計提供理論依據(jù)。借鑒有人艦載機的著艦機制,結合樣例無人機的性能和特點,設計集狀態(tài)調整段、比例導引段以及末端運動補償段為一體的回收軌跡線方案。采用比例導引方法,提出一種基于無人機位置變化速率的制導律,削弱無人機控制律對艦船運動的敏感性,滿足樣例無人機快速、準確的撞網要求。本文應用魯棒自適應控制理論,設計以H?為被控變量的高度控制器、以?和?為被控變量的航跡跟蹤控制器,滿足動態(tài)撞網過程對控制器魯棒性、控制精度的要求。為削弱艦船沉浮運動對回收精度的影響,設計運動補償網絡,提高了控制律的動態(tài)響應能力,改善了無人機在艦船運動頻段范圍內的跟蹤精度。最后,在Matlab環(huán)境下搭建樣例無人機六自由度非線性模型和艦船模型構成的數(shù)值仿真環(huán)境,考核模型參數(shù)不確定性、外界風擾動、艦船沉浮運動以及艦船航行速度等因素對無人機撞網的影響。仿真結果表明:所設計的軌跡線、制導律、控制律能夠快速、穩(wěn)定、準確的實現(xiàn)撞網回收,滿足設計要求。
【關鍵詞】:撞網回收 軌跡線 比例導引 制導律 控制律 魯棒伺服 運動補償網絡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V27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6
- 第一章 緒論16-28
- 1.1 課題研究背景與意義16-17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7-25
- 1.2.1 無人機回收研究現(xiàn)狀17-20
- 1.2.2 撞網回收的研究現(xiàn)狀20-22
- 1.2.3 導彈制導技術研究現(xiàn)狀22-23
- 1.2.4 無人機飛行控制律研究現(xiàn)狀23-25
- 1.3 課題研究內容與關鍵技術25-26
- 1.4 論文章節(jié)安排26-28
- 第二章 對象建模與特性分析28-41
- 2.1 引言28
- 2.2 艦船運動建模28-32
- 2.2.1 艦船幾何模型28-29
- 2.2.2 艦船的航行運動29
- 2.2.3 艦船的擾動運動29-32
- 2.3 樣例無人機建模32-36
- 2.3.1 對象描述32-33
- 2.3.2 坐標系33-34
- 2.3.3 力和力矩計算34-35
- 2.3.4 動力學和運動學模型35-36
- 2.4 對象特性分析36-40
- 2.4.1 基本性能分析37-38
- 2.4.2 機動性能分析38
- 2.4.3 操縱性能分析38-39
- 2.4.4 運動模態(tài)分析39-40
- 2.5 本章小結40-41
- 第三章 撞網回收軌跡線設計41-49
- 3.1 引言41
- 3.2 有人艦載機回收過程分析41-42
- 3.3 撞網回收過程方案設計42-45
- 3.3.1 撞網回收過程階段劃分43-45
- 3.3.2 撞網回收過程制導與控制策略45
- 3.4 撞網回收末端軌跡線設計45-48
- 3.4.1 比例導引段軌跡線設計45-47
- 3.4.2 比例導引段參數(shù)設計47-48
- 3.5 本章小結48-49
- 第四章 撞網回收制導律設計49-61
- 4.1 引言49
- 4.2 攔截網與無人機的相對運動關系49-50
- 4.3 比例導引規(guī)律特性分析50-57
- 4.3.1 比例導引法的基本原理50-52
- 4.3.2 比例導引下的直線軌跡條件52-53
- 4.3.3 比例導引下的需用法向過載53-56
- 4.3.4 比例導引系數(shù)的選擇范圍56-57
- 4.4 回收末端制導律設計57-60
- 4.4.1 縱向制導律設計58-59
- 4.4.2 橫側向制導律設計59-60
- 4.5 本章小結60-61
- 第五章 撞網回收控制律設計61-91
- 5.1 引言61
- 5.2 魯棒自適應控制原理介紹61-68
- 5.2.1 RSLQR控制原理61-64
- 5.2.2 L_1自適應控制原理64-68
- 5.3 縱向控制器設計68-75
- 5.3.1 高度跟蹤控制律設計68-73
- 5.3.2 高度跟蹤制導律設計73-74
- 5.3.3 速度閉環(huán)控制器設計74-75
- 5.4 橫側向控制器設計75-87
- 5.4.1 無人機抵抗側風能力分析75-76
- 5.4.2 荷蘭滾阻尼控制器設計76-77
- 5.4.3 航向校準控制器設計77-79
- 5.4.4 側向航跡跟蹤控制器設計79-87
- 5.5 縱向運動補償器設計87-90
- 5.6 本章小結90-91
- 第六章 飛行仿真驗證91-103
- 6.1 引言91
- 6.2 控制器魯棒性驗證91-100
- 6.2.1 模型參數(shù)對控制器的影響91-95
- 6.2.2 外界風干擾對控制器的影響95-100
- 6.3 艦船沉浮運動補償驗證100-101
- 6.4 艦船航行速度對回收精度的影響101-102
- 6.5 本章小結102-103
- 第七章 總結與展望103-106
- 7.1 論文主要工作內容總結103-104
- 7.2 論文后續(xù)工作展望104-106
- 參考文獻106-111
- 致謝111-112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11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洪波;;防空導彈導引方法研究綜述[J];上海航天;2013年03期
2 趙云輝;梅勁松;;傘降回收系統(tǒng)建模仿真與回收策略[J];兵工自動化;2012年02期
3 孫勇;章衛(wèi)國;章萌;;基于反步法的自適應滑模大機動飛行控制[J];控制與決策;2011年09期
4 于劍橋;羅冠辰;梅躍松;;地空導彈LQG/LTR增益調度自動駕駛儀設計(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11年03期
5 裴錦華;;無人機撞網回收的技術發(fā)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9年S1期
6 秦碩;張復春;馮禹;李元凱;;約束反推自適應超機動飛行控制律設計[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09年04期
7 宋斌;馬廣富;李傳江;;Adaptive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based on backstepping for spacecraft with reaction wheels during attitude maneuver[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9年01期
8 張洋;高紀朝;周昊;李政斌;;X-47B——美國海軍艦載無人戰(zhàn)斗機[J];飛航導彈;2009年01期
9 葛志閃;周洲;王睿;;魯棒控制在飛翼無人機控制律設計中的應用[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7年11期
10 王亞飛;方洋旺;周曉濱;;比例導引律研究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J];火力與指揮控制;2007年10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若蘭;小型艦載無人機撞網回收控制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2 戴磊;攔截高速機動目標的彈道設計與優(yōu)化[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3 安軍;航母尾流模擬及艦載機著艦控制的初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黃佳;基于魯棒增益調度的可重復使用助推器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劉強;無人機自動著艦撞網回收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6 柳剛;飛機著陸攔阻裝置的設計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7 陶迪;自尋的導彈捷聯(lián)導引系統(tǒng)實現(xiàn)比例導引設計與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9956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995631.html